童年趣事之与蜡烛有关的故事

      现在已经很少停电,蜡烛的用途已经很少了,除了烧香拜佛,几乎很少用到它。九十年代可不一样,经常停电,蜡烛是家庭必备。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与蜡烛有关的故事也比较多。

      第一件当然是自制灯笼,小时候的孩子是顶聪明的那种,会自己动手制作很多玩意儿,灯笼便是其中一种。如果想要制作成灯笼,有四样东西必须具备,第一样便是白酒盒子,方方正正的,是制作灯笼外壳的不二人选。

      酒盒子如何等到呢,可是件费神的事,不是逢年过节,可不容易得到。除非,万事皆有个意外。农村红白喜事都需要大摆筵席,每当有这样的日子,总会有三三两两的小孩子在筵席中间来回穿梭,以望能够得到宝贝。酒盒子的用途有两种,一种是过年的时候制作灯笼,另一种就是制作面包。筵席不是哪儿都有酒盒子可寻的,只有男式筵席处才有,因为大多数妇女儿童是不喝白酒的。于是乎每一桌男式筵席的旁边都会有一两双虎视眈眈的眼睛在盯着他们,同时也焦急的渴望着大老爷们儿们快点儿把一瓶酒喝完,只有这样,才会开新酒。一旦打开,就会一窝蜂得飞奔过去,谁的脚快,酒盒子将会成为谁的战利品。

      幸运的小孩儿拿到酒盒子后,开始制作灯笼。酒盒子两侧用剪刀挖两个洞出来,一般都是正当时或者长方形,有时候会把长方形直接减下来,有时候呢,为了美观,也会留下来,作为两只耳朵。顶盖是不需要的,必须减掉,以后蜡烛要从顶部进来。当然,技术好的会开四个洞,这样做出来的灯笼更亮堂。

      第二件东西是一根笔直的细棍儿,用来手持,农村的孩子都是爬树的高手,除了我,大部分小伙伴儿爬死树来都跟猴子似的,麻溜儿的很。在树上折一根棍儿下来不是问题。

        第三件东西是绳子,做酒盒子和细棍儿的链接用。在我们那儿,没有母亲不会纳鞋底的,所以,绳子也是现成的,给老妈讨一根就好了。

        第四件就是蜡烛了。一般我们不使用白蜡烛,在农村忌讳这个,白色与丧事有关。我们会拿红蜡烛作为光源。

      四件东西准备齐,安装就是很简单的事了。那那个年代,能有一个灯笼,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也是很有成就感和开心的事。

      蜡烛的第二个用途是制作玩具“元宝”的原料。小时候有一种零食,好像是是颗粒很小的糖豆,盛放糖豆的塑料壳就是一个“元宝”,吃完糖豆,塑料壳是不舍得扔的。我们会把它当做模具,制作一个蜡烛元宝出来。首先,我们得找一个白酒瓶盖,一般都是金属制作的。紧接着,再找一段铁条出来,把瓶盖箍起来,留一个大概十厘米左右得把儿出来。第三步就是寻找一些废蜡,放进瓶盖,用蜡烛把它们融化后倒进塑料元宝模具里,等冷却后一个惟妙惟肖的元宝就出来了。

      蜡烛的第三个用途,和吃有关。小时候家里穷,缺吃少穿,平常很少有糖果可以吃。过年就不一样了,年初一起个大早,跟长辈磕头,会得到很多糖果。在我们乡下,大白兔都很少有,更别说奶糖个阿尔卑斯了。都是些劣质糖果,劣质归劣质,却又一个好处,可以制作糖板儿。制作糖宝需要几个工具。制作金元宝的“锅”、蜡烛(作为燃料)、炒花生米、塑料白纸和小擀面杖(用来把花生米擀碎)。第一步熬糖稀:把糖果放进酒盖里,加热,到一定程度,开始把碎花生米倒进去,均匀搅拌。第二步,把塑料白纸摊开,铺在底下,刷一点点油(防止沾在油纸上)。第三步把糖稀倒在油纸上,外敷上一层白纸。第四步用擀面杖碾压,做成长方形,等冷却后就可以吃了,口感特佳。

      还有一件事,跟蜡烛关系不太大,但也有一定关联。我们村以前有个老奶奶开了个小卖铺,规模很小,只销售几种廉价香烟和散装瓜子,糖果等。老奶奶,眼神儿不太好,恰好那次停电。好多天没有吃到瓜子了,实在馋得要命,坏主意就来了。手里没零花钱,只有几个小伙伴儿送给我的游戏币(市价五毛三个),正好停电,天赐良机,壮着胆子去了老奶奶的小卖铺,用其中一个游戏币买了一块钱得瓜子,吃了好多天。当时觉得特有成就感,现在倒是可乐的成分大一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