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洗腦》讀書筆記

這本書是全球知名品牌營銷大師馬丁.林斯特龍所寫,我斷斷續續花了4個多小時看了一遍,主要講述瞭如何利用消費者心理及弱點進行品牌營銷。書裏描述包含了以下10個方面的內容:

1、嬰幼兒時期受到的影響會一直延續到成長

成年人的品位和喜好,無論是關於食物、飲料、衣服、鞋子、化妝品、洗髮水,還是其他什麼,在兒童早期就形成。通過在早期‘播種’他們的產品和形象,營銷者達到的目的不僅是發展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度,而且能培養人們對品牌的情感。孩子在3歲時就能感受到使用某些品牌帶來的社會壓力,也已經相信穿戴、擁有或消費某些品牌能夠幫助他們樹立自己的風格。廣告可以從孩子很小時就開始塑造他們持久的偏好,我們開始使用某個產品時的年齡越小,我們就越有可能在未來繼續使用,但這並不是品牌營銷和廣告的投放對象越發低齡化的唯一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兒童本身就是一個營銷工具,這多虧了他們的“兒童消費力”——他們影響父母購買決定的能力。

2、兜售恐慌和偏執

恐懼是一種有趣的、複雜的、總體上來說不怎麼令人愉快的情緒。恐懼會提升我們的腎上腺素,創造原始的、本能的“攻擊或逃避”的反應,從而再釋放出製造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素的腎上腺素。恐懼有一種特定的傳染性特徵,所以他人的恐懼也可以引起我們自身的恐懼。恐懼一旦和高度的問責、悔意、負罪感甚至挑戰混在一起,就會從情感轉換成行動。無論是對細菌、疾病,還是對未來的自己的恐懼,營銷者們都非常擅長從我們的生活中發現恐懼、激活恐懼、放大恐懼,並利用恐懼在我們最深的潛意識層面給我們重重一擊。例如現在針對中年女性推出的一些護膚美容類產品,其實從本質上來講只能是一個延緩衰老、消除心理恐懼的作用。

3、很多事情會上癮,可以加以利用進行營銷

當我們使用手機時,我們的大腦會製造一種強大的正面聯想記憶,實際上是讓我們渴望再次進行這個行爲。這與我們對毒品和煙或者食物上癮一樣,產生這種行爲的化學物質是使我們感覺良好的多巴胺。真正的成癮可以定義爲一種“對某種行爲或某個物質的持續的、無法控制的依賴”——無論是酒精、某一種食物、巧克力、處方藥、香菸、賭博、購物還是性。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爲,成癮是受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的綜合影響,但是對它們單獨的影響還沒有精確的認識。如今,大多數專家也認爲,不管成癮的原因或構成因素是什麼,從生物學角度來講,成癮都是一種腦部的疾病。爲什麼很多人喜歡在商場購物?一個重要因素是購物者會在和店員交流的過程中能夠增加自信心。文中還提到了脣膏效應:很多脣膏中加入了“香料、防腐劑、羊毛脂和色素,從而會導致過敏和刺激”,有些脣膏裏還有苯酚(也就是石碳酸),它會干擾我們的皮膚細胞自動產生水分的能力,從而讓我們的嘴脣更乾燥。所以,如果一直重複使用脣膏會怎麼樣?我們的嘴脣會花更長的時間去自動補充水分,也就是說嘴脣會更快變幹,我們需要使用更多次脣膏來保持水潤的效果。換句話說,你用脣膏的次數越多,你對它的需求就越大。

4、性的作用

韓國的“歐巴”文化和國內的偶像崇拜,爲什麼這麼多人對偶像的追逐這麼瘋狂?爲什麼“TF boys”有這麼多的“媽媽粉”?這些母性的“狂戀”和性有關,這是女性重溫少女時代性徵的一種方式,但同時,和性相比之下,這些情緒與懷舊的關係更大,是她們再次體驗年輕時對“小虎隊”、劉德華這些偶像的狂熱和興奮的方式。能感受到女性最想證明的,也許是對她們的女兒或對自己來說,在母親的身份之外,她們仍然是曾經的那些女孩。無論是挖掘我們內心最深處最黑暗的性幻想,還是激發出我們青春時代那激情澎湃的懷舊情緒,或是承諾讓我們更富有性吸引力,如今的營銷者和廣告商掌握了各種利用我們最基本的和原始人類慾望的方式,並且從中大賺一筆。

5、同儕壓力

我們本能地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爲來影響我們自己的決定,人類想要其他人想要的,而且其他人的需求表現得越明顯,我們就越想要他們擁有的東西。製造一種稀缺的感覺會刺激人們的團體性思維,以及人們對於錯失的恐懼。覬覦他人擁有的東西,是人類的本性。這些營銷者們以利用消費者對落伍的恐懼爲生,但他們(或者說我們)潛意識中和普通人一樣,對於同儕壓力難以抵抗。

6、懷舊營銷

沉浸在回憶中能夠提升情緒、提高自尊心,還能加強人際關係,而非浪費時間或是一種不健康的沉溺。簡而言之,懷舊之情是心理健康的一種來源。在回憶過往時,大腦的信號讓我們獲得的體驗要比當時感受到的更加美好也更加愉悅,這種現象被稱作“玫瑰色回憶”,或“玫瑰色回顧”。聰明的公司知道,我們變得越老,我們對過去的緬懷就會變得越強烈。公司創造懷舊元素的經典手段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重新使用過去的廣告、標語或宣傳活動。

7、名人營銷

消費者會對擁有儀式的品牌產生更多情感依賴(因此也更爲忠誠),這些儀式爲品牌和產品創造出了一種神祕感,是一種極爲有效的品牌戰略。使用由某影視明星代言的面霜、香水或是眼影能讓我們感到與最喜歡的名人以及我們所嫉妒的一切靠得更近。噴一噴詹妮弗·洛佩茲或哈莉·貝瑞用的香水,你身上的氣味就能跟她們一樣誘人……也許這聽起來有點誇張,甚至可能難以置信,但實際上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被稱作“移情”,指的是我們在潛意識中把對某人某物的情感移植到其他人或物上的傾向。

8、利用人對健康、幸福等追求進行營銷

我們買的東西通常不僅僅是物品,還有那個物品所承載的一種理念,無論是健康、幸福、開悟,還是社會責任。心理學上說的“競爭性利他主義”是一個廣爲接受的理論,該理論宣稱人們會做些有社會責任感的事情(比如買混合動力汽車以及其他環境友好型產品),但與其說是在做好事,不如說是要炫耀他們的善心並提高他們的社會榮譽。無論品牌承諾的是健康、幸福還是感悟,它們利用的都是每一個人對重回大地的渴望,對重新得到一份不受金錢或現代生活壓力污染的純真的渴望。它們出售給我們的是內心的平靜、精神的圓滿和更美好的生活。

9、大數據營銷

數據挖掘,指的就是營銷行業中的“知識發掘”或“消費者洞察”,是一個巨大的、快速發展的全球產業,致力於追蹤和分析消費者行爲,並分類、總結以及平滑這些數據,以便能夠用於說服,有時也能操縱我們購買產品。鄰接空間是指,店家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放在一起,這些產品看上去互不相關,但都對同一個目標消費者具有吸引力,例如超市裏面的“啤酒和尿”。儘管許多人完全清楚一切有關我們喜歡的、討厭的和個人生活的細節正在以太網中四處流淌,但絕大部分人都毫不知情的是,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購買的任何商品,會在何種程度上被記錄並轉移到一個不可消除、伴隨終生的數字足跡上(而且實際上,在我們消失之後它還會存在很久很久)

10、口碑營銷

口碑營銷是一種更加普遍的影響,每時每刻都在你的周圍,用你完全意料不到的方式給你洗腦,它們就是你自己的朋友和鄰居。雖然公司和營銷者會運用各種“卑劣”的手段來讓我們購買他們的產品,最終我們不僅是被公司洗腦,事實上,我們也在互相洗腦(有時是以好的方式)。

通篇讀下來我覺得這本書的觀點大家應該都懂,但是和消費心理學結合在一起讓人有了看下去的興趣。其實究其根本還是對人性的理解,佛說貪嗔癡慢疑,本質都在這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