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功能上線,不能只靠用戶“自學”

每次版本更新後,產品經理總會期待獲得用戶的肯定,但爲何原以爲優化的功能上線後頻頻收到負面的反饋,目標數據也沒有得到提升呢?作者對版本更新遇到的問題進行了總結~

下圖是微信在7年前剛發佈時appstore的真實用戶評價,可以發現即使是微信這樣成功的產品,在新功能上線時,也是會收到大量的負面反饋,如何幫助用戶嘗試並愛上新功能呢,本文將對此進行展開討論。

一、用戶使用新功能的四個階段

一般用戶接觸新功能分爲4個階段,要想提升新功能的用戶感知,形成轉化,可以細分每個階段,採取不同的策略。

梳理以上產品階段:

  1. 發現階段,主要在新功能上線時傳達給用戶新功能主要解決的痛點,告知新功能入口。
  2. 嘗試階段,用戶開始嘗試,給予新功能的引導,幫助用戶熟悉並完成新功能的使用流程。
  3. 使用階段,用戶已經知曉了新功能的使用,但在使用過程中沒有培養出使用習慣,此時需要判斷用戶行爲,恰到好處的提供引導可以幫助養成使用習慣,並會給與用戶非常貼心的體驗。
  4. 推薦階段,用戶喜歡新功能後,激發用戶的分享動機,完成推薦更多人發現嘗試新功能的閉環。

二、功能引導的三種提示類型

引導提示往往是基於原有產品基礎上附加的東西,而不是用戶心理預期出現的,往往引導越強的提示對用戶體驗影響越大。

1.弱提示

弱提示指對用戶影響很少的提示,這類提示通常不會被所有用戶注意到,在特定條件下才顯示提示。適用於在發現階段,影響少量用戶、使用頻率不高的功能提示,常見有兩種:

1.1紅點提示

如微信-發現中相應模塊若更新功能則會有紅點提示。

1.2空頁面提示

在用戶未登錄、關注等場景下顯示提示,並引導用戶完成登錄、關注用戶等操作。

2.中度提示

中度提示指引導性比較強,但仍不會強制用戶完成特定操作的提示類型。這種提示類型往往用以介紹說明新功能,適用於在發現、嘗試階段,引導簡單、不需要改變用戶習慣的功能提示。

此類常見有兩種:

2.1引導圖

如下圖是百度貼吧最新版本的引導圖,在版本更新進入時,告知用戶新功能更新內容。

2.2彈窗引導

在新功能入口處進行氣泡、浮窗提示,自動、用戶點擊後消失,告知、引導用戶嘗試新功能。

3.強提示

強提示是指用戶收到提示後會打斷用戶其他操作行爲的提示,適用於嘗試、使用階段,適用於影響人羣大、使用頻率高的功能引導,主要也有兩種:

3.1蒙層提示

蒙層提示是強提示中最常見的提示方式,這種提示完全阻擋了用戶其他操作的行爲,要求用戶必須看到提示內容並進行相應操作纔會消失。

此類提示建議設計的簡潔有力,只突出一個主題,幫助用戶快速理解使用新功能。

3.2開屏功能體驗

微信在推出小程序時,版本直接在更新後先進入體驗【跳一跳】小遊戲,通過在進入應用前讓用戶體驗完整的功能流程,引導用戶使用。

此類引導適用於全新主推的功能模塊上線引導,且需特別注意功能操作需儘可能簡化並具備趣味性,纔不容易引起用戶反感。

三、設計引導需要注意的二個維度

在做完以上的版本更新提示、新功能引導圖等功課後,發現用戶怎麼就對我們的新功能還是視而不見呢?這裏涉及到兩個維度的問題:

  1. 信息過載,用戶通常在更新新版本的幾十秒會收到幾個功能的更新說明,記憶負擔較重。
  2. 用戶習慣,有些功能雖然用戶嘗試過,也會使用,但舊功能的用戶習慣使得用戶忘記使用該功能。

針對第一點,需要分階段引導:

  • 在發現階段,新用戶進入時通過引導圖介紹新功能,讓用戶悉知新功能。
  • 在嘗試階段,用戶進入功能頁面後,通過浮窗、蒙層等提示引導用戶使用新功能。
  • 在使用階段,在功能的關鍵位置提示使用,幫助養成使用習慣(如微博在播放第一個視頻到最後時,自動浮窗提示 上滑看下一個視頻)。
  • 在推薦階段,通過任務獎勵、官方運營等途徑,引導用戶分享給其他用戶使用新功能的體驗。

針對第二點,需要不斷在關鍵位置進行提示。

如知乎之前是使用上滑看下一個回答,改成左右滑切換後,在每個回答的底部上拉時,都顯示“左滑切換回答”。

四、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新功能的引導必不可少,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產品都使用強提示的方式,在用戶更新版本的前幾十秒就將所有的新功能介紹給用戶。

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產品經理太過看重自己的新功能對於用戶的作用,太過於強制讓用戶知道和使用。但忽略了在用戶角度,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使用場景,需要考慮用戶對於舊版本的操作習慣,和對於新功能的需求和學習成本。

選擇針對新功能合適的提示方式,在合適的時間和場景下引導用戶,可以更加貼合產品目標,從情感層面給用戶更好的使用體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