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學習力的潛規則:識別雞湯和知識的3個指標

01 × 總論:  學習力的潛規則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後會無期》

現在這個時代,外部情況瞬息萬變。跟不上時代就被淘汰!“我消滅你,與你無關”。三體當中的一句話,完美詮釋了這個時代的特點。

淘汰個人電腦的,不是更好的電腦,是手機。淘汰生產線工人的不是更高效的工人,而是智能機器。

我們所掌握的技能隨時可能變成昨日黃花,我們今天從事很多職業,諸如UI設計師、產品經理、用戶運營等等職業,10年前都不存在 。10年後能不能存在,也是一個未知數。

因此我們只有通過終身學習,不斷追趕時代腳步,才能不被世界拋棄。

可是我們每天讀各種文章,學習各種知識,努力改變。可是我們會發現有時候雖然精疲力盡,卻進展有限。於是我們深深的焦慮。

於是——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韓寒老師電影當中一句話,讓很多人解脫,是不是學習真沒有用?

記錄片《Becoming Warrent Buffett》(成爲沃倫·巴菲特)陳述了一個事實:

“一個人一生如果想要獲得過人的成就,註定與讀書和終身學習形影不離。”

關於巴菲特讀書之多這一點,他的合夥人查理·芒格曾經評價過:

“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明顯不是道理出現了問題。

如果我們沒有學過滑雪,我們一定不會認爲自己是滑雪高手。同樣的,如果我們不知道學習的方法,我們同樣不會成爲學習的高手。

而從今天開始,我將用《學習力的潛規則》這個主題給大家一整套能快速提升能力的學習方法。

前兩篇文章是整個體系的基本條件,滿足這兩個基本條件,學習的方法纔是有價值的。

第一篇《雞湯和知識的甄別方法》,幫助大家找到真正的知識。因爲有些知識是包裹着知識外皮的雞湯而已。

第二篇《學習力要具備的思維框架》,幫助大家構建底層的學習思維模式。在貧瘠土壤上,我們無法種出森林;在貧瘠思維框架下,我們一樣難以構建知識體系。

這一套學習體系,雖然有可取之處,但不代表沒有缺陷。同時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就如同“淮南爲橘,生於淮北爲枳”。所以希望大家帶着批判的思維來去看我寫的東西。共勉。


02 × 有些所謂的知識,其實是無用的雞湯

我們開始學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找到知識。

我們所謂的“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裏面說的無用的道理,其實不是真的道理,是僞裝成道理的雞湯而已。

給大家隨便距幾個例子

《“我17歲,月入10萬”:賺錢,一定要趁早 》

《爲人低調是一種絕學 》

《逆境要穩,順境要定;失意要達,得意要淡》

大家看這些文章標題,說的對嗎?當然對,非常對。可是有用嗎?沒有任何用處。

《爲人低調是一種絕學》,確實人應該低調,可是什麼算低調,什麼不算低調。什麼程度下應該低調呢?你會發現,他說的就是廢話。

而今天這篇文章就從三個視角——規律性、套套邏輯、因果性。給大家解讀如何分辨出知識和雞湯的區別。


03 × 識別知識和雞湯的3個指標

03-1規律性—任何知識都是可以被重複利用的規律

我們爲什麼需要知識?是因爲在面臨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特定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我們打字的時候,用的是拼音輸入法;寫文章的時候會用到5w1h方法。

這些事什麼?規律。我們應對某項問題,所總結的出來的規律。這兩年有個比較高大上的詞彙,叫做思維模型,本質是一回事。

如果一個東西沒有規律可循,那這個東西根本不算是知識了。因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去利用這個東西去解決特定的問題。在科學上,知識形成的前提是:

‌凡是現象或行爲,其存在是靠主觀判斷,而大家絕不能在這主觀上有分歧;

‌所有被衆所認同的現象,都是有跡可循的,有規律的。假若現象的發生毫無規律,完全是隨機或偶然,那麼這現象就不可能被系統的解釋;

‌一定要堅信任何事情的發生,絕不是無緣無故的。假若我們推測在某一種情況下,某種現象會發生,那麼這現象的產生就算被解釋了。

肯定也有同學質疑,有的東西就是沒有規律的,比如豆豆自己就是一個資深的字體設計師。很長時間裏面我一直認爲設計的審美是很神話的東西,無法靠訓練來完成。其實不是的,設計的審美其實由認知規則來控制的。這裏面有一定自由發揮的的空間,但是主體來講,其實是一條限制框架。

女朋友隨機性的發飆;因爲一件小事,就大吵大鬧;表面看,明顯不符合常規事情發展的規律。可是女生大吵大鬧的本質是需要被呵護和缺乏安全感。

不管是大自然或人爲的現象,皆有規律可循,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找到任何現象是沒有規律的。雖然有的現象,其規律要深入研究才能發現。

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雞湯,都無法提煉出來一個規律性質的東西,所以儘管他說的好像沒有任何問題,可是,他也沒有解決任何的問題。

給大家看個案例

寫到最後,可能很多人會質疑:“現在階層固化,自己的出身,早就決定了自己的朋友圈。”

其實這個想法大錯特錯,甚至可以用非常多的例子去反駁:剛纔說的俞敏洪、之前寫過的趙麗穎、草根出身的黃渤……

這說明了,真正決定你社交質量的,不是你的出身,而是你的意念。心理學說法,叫“吸引力法則”。

你只有相信什麼,你纔會試着去改變什麼,你只有一點點改變什麼,你纔會實現什麼。

作家賈平凹說過:

朋友的圈子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爲名爲利的奮鬥歷程就是朋友的好與惡的歷史。

大家看這段話,是不是覺着特別有道理。可是大家仔細看看,這段話對我們的用處是什麼呢?能讓我們真正的改變什麼嗎?其實我們幾乎什麼也做不了。我知道優秀的朋友圈很重要,我也想構建。可是怎麼構建呢?這種就是典型的正確的廢話。

可是我們爲什麼會認爲這種廢話,是對的呢?這就爲下一步要說的——套套邏輯。

03-2套套邏輯—成功學常用的僞知識

套套邏輯,最早是由張五常先生引進國內並翻譯的。在英語裏面叫做“tautology”。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就是指那種一般性到離譜的概念,你看他解釋了一些東西,可是其實他什麼都沒有解釋。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都必然爲對,根本不會錯。

比如大樹有根、有葉子。這個是對的嗎?當然對了!因爲這就擺着那裏,不可能錯。

而且大家如果無聊去刷成功學的東西的話,會發現很多成功學的東西都特別愛用套套邏輯對人進行洗腦。

比如,我看過某個成功學的舉例。

大樹沒根必死無疑,企業沒根功敗垂成,個人沒根一生貧困。你們的樹根是什麼?看xxxx帶你找到自己的根。

我看到這句話,第一反應,我的天,說的真有道理。可是仔細想想,他就不是一個套套邏輯錨定在其他的東西上了嗎!所以我用樹根的這個概念隨便寫了一段,發現依舊成立。

家庭就是大樹,女人根,爲家默默輸出養分;男人是幹,爲家遮風擋雨;孩子是葉,讓家庭繁榮昌盛。女人當好根的責任,纔會讓家庭支撐下來。所以《xxx女德班》教你做好根的責任。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纔是算是當好一個家庭的根。

最後女德那一句,是爲了給大家提醒一下,告訴大家。那幫人是怎麼洗腦的。我寫的很淺,不過,很多情況,套套邏輯不會寫的那麼淺。所有大家要小心。

不過中這種套,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諸如《影響力》相關的理論、需求相關的理論。關於需求的理論,我有一篇文章,專門給大家解讀,

《從需求解讀:說服用戶的底層邏輯》

我們之所以思維被別人牽着鼻子走,多數情況就是中了套套邏輯。

給大家做個小總結:套套邏輯是根本不可能爲錯的理論概念。看似什麼都解釋了,其實什麼都解釋不了。

03-3相關關係不等於因果關係——事實不能解釋事實

很多很多信息,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把兩件具有相關性的東西,歸類具有因果關係。

那個從阿里離職的漂亮女高管,從來不過情人節》比如這篇文章的標題,很自然的讓人認爲,不過情人節本身是讓這個人成功的原因。

可是我們仔細想想,這個邏輯成立嗎?

這個人的成功與他不過情人節都是他做的兩件事情而已。這本質之間並不是線性的因果的關係,而是時間空間上的平行關係而已。

所以,一件客觀的存在的事實,不能用來解釋另外的一件事實。

要知道一件事實的規律不能不言自明,從而自我解釋另一件事實。一個事實想要被解釋,就需要專業的人員從具體的事實中找出規律,從規律中抽象出非事實的理論,在理論中加上各種各樣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約束條件。然後這些抽象出來的理論,纔有可能具有普遍的解釋力。

從十八線小城出身,依靠讀書這條獨木橋,到如今過上在旁人眼裏還不錯生活的我,只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小立這樣的年輕人:

在本該吃點苦的年紀,千萬不能選擇安逸,否則只會錯過最好的改變命運的機會。

現在不讀書,不吃苦,換來的是一生辛苦。

第一,根本沒有“與生俱來的天才”,沒有人能夠花比平均水平少得多的時間,達到比平均水平高得多的成就。

第二,也不存在“勞苦命”,沒有一個畢生努力並且方法得當的人,不能獲得成功的。

並且,對於那些已經獲得初步成就的來說,唯一使他更加出色的辦法就是:刻苦練習

在與衆不同的背後,往往是一些不足與外人道的辛苦。他們簡單地長跑,簡單地做一件事情。

他們做事,只爲意義本身。所謂的成功,只是一個結果,它也許水到渠成,也許永無來日。

大家看這兩個案例,都把一個人成功和努力綁定起來了,他確實說了一個客觀的事實。

客觀點講,我身邊混的比較不錯的人,確實非常的努力。可是如果說是因爲努力,所有成功,這個邏輯是說不通的。

因爲成功和他的努力本質就是兩件事情而已。具有相關性,而不具有因果關係。

君不見多少思聰們,其實起步階段就比大多少數人成功。我不是說努力不對,而是說,他們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做成一件事情,可以有努力的成分,也可以沒有。如果你生在一個有500套房子的帝都家庭,一輩子啥也不用幹,就可以比大多數人成功了。


04× 結語-找到知識的3個指標:規律性、套套邏輯、因果性

文章用了很多案例和論證,要說明找到知識的3指標

01-規律性:任何能成爲知識的東西,一定要具備可以被重複利用的規律。

02-套套邏輯:任何能成爲知識的東西,一定不能是類似大樹要有根這種一般到極點,看似解釋一切,其實也什麼也沒解釋的東西。

03-因果性:任何知識要具備合理的因果關係,不能因爲事實a的存在導出事實b的存在。

不過必須在結尾補充一句,這3個指標眼前來講是合理的,但是一定會有被推翻的可能性。所有請大家帶着批判的思維來閱讀,交流。如果想要交流,可以加我的微信。


作者:  孟豆豆 × 定位字體設計師  |   [ 微信:mengjiangxx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