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不管是看什麼書,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書的前言,他會在前言裏面介紹自己的寫作背景,以及創作的中心主旨。所以在打開這本書之前,我是先研究了一下本書的前言的。

    首先在前言中,蘇聯作家蘇霍姆林斯基介紹了自己的寫作前提,作者結合自己在一所農村學校辛勤工作三十二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名教師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愛孩子”甚至作者認爲兒童世界是一個特殊的世界,兒童有他們自己的善惡和榮辱觀念,以及人的尊嚴觀念,他們有自己的審美標準,甚至有自己的時間尺度,童年時代,一天猶如一年,而一年則是無限長的。所以要進入孩子們的童年,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一個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們纔不會把你視爲一個冒泡闖入他們童年世界的“怪物”,當成這個世界的看守人,一個對這個世界裏面無動於衷的看守人。

    瞭解了這些基本就能瞭解這本書是寫給已經成爲小學教師或者即將成爲小學教師的我們所準備的。接下來就讓我來走進書本,給大家闡述本書的有趣觀點。

1.對於兒童來講,掌握知識這個最終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樣成爲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動力。學習願望的源泉在於兒童智力勞動的性質,在於思想的情感色彩,在於理性的體驗,如果這個源泉枯竭了,任你用任何辦法也不可能讓孩子坐下來念書。

    作者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整個教育的宗旨在於培育全面發展的人,而小學的宗旨就是——“教會孩子學習”,養成愛社會主義祖國,愛自己的人民,愛共產黨,憎恨它的敵人的感情,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創造力和才能。孩子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就是孩子的個性創造之所在。

    2. 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

    書中作者引用教育學家 瓦西里·亞歷德羅維奇的觀點,在小學裏,話語將思想與幻想聯結於一身,童話,虛構故事,遊戲都是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童話,形象地講,就是能夠吹燃孩子思想與言語火花的清新微風。”

3.培養教師情感最主要的源泉,就是教師在一個團結友愛的集體裏不僅作爲一位教導者,而且也作爲一個朋友和同志,同孩子們結下多方面的情感聯繫。

      教育中沒有對人孤立起作用的零散的東西。上課是學生認識世界過程的最主要的組成形式。孩子們怎樣認識世界,他們形成怎樣的觀念,決定着他們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體系。而很多教師粗淺的把認識世界與掌握知識混爲一談,用分數成績去衡量一個孩子的精神世界。

      教育——這首先是入學,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就如同一個主治醫生不瞭解他的病人的病情,就貿然治療,結果可想而知。

      文中克魯普斯卡婭說過這樣一段話“對於孩子,思想和人是不可分離的。他們對於一位自己所愛戴的老師講的話,和對他們蔑視的,一個與他們無關的人講的話,完全是按不同方式接受。”所以我們要以自己的言行來教育孩子,他們應該從我們的言行中感受到真、善、美。所以教師的每一句話都應當飽含溫情,誠意和熱忱。

我們教師們與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嬌嫩,最精細和最敏感的東西,那就是小孩子們的大腦,當你想到大腦時,就要想象這是一朵掛着露珠的嬌嫩的玫瑰。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被抖落,需要多麼的小心謹慎。我們時時刻刻需要的正是這種審慎態度,因爲我們接觸的是自然界最精細,最嬌嫩的東西——正在成長的機體身上會思維的物質。

      小學教育中,故事不可缺少,但是教師在講故事的時候,要注意故事應當富有色彩,形象鮮明,短小精悍。不能堆砌過多的事實,不要給孩子們過多的形象,否則會使他們對所講內容的感受變得遲鈍,以至於任憑什麼也難以喚起孩子的興趣,所以教師必須循序漸進得影響孩子們的情感,想象和幻想,通向廣袤無垠世界的窗口須逐漸開啓,不可能驟然完全敞開,變爲暢行無阻的大門。致使那些被你所講內容的思想所吸引的小傢伙們不願意按你的意願走下去。

      小學時光應當是一段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即使他們在學校也不能遏制他們的天性。不能用分數去奴役他們,分數並不能代表全部,孩子們還無法理解評分要取決於自己的勞動,個人的努力。我們要讓孩子習慣自己是爲了樂趣學習,而不是爲了分數學習。畢竟教育的機智就是讓孩子在任何時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麼都弄不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