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氣象大咖講講,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2019年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以“太陽,地球和天氣”爲主題的科普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順利舉辦。

從古到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天氣的觀察。對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預報天氣更是和農業生產緊密相關。

But

在古代,人們只能通過眼睛觀察,總結規律預報天氣,其準確性可想而知。到了20世紀,人們已發明和應用了氣象儀來測量大氣狀態,氣象學開始進入“科學時代”。無線電的應用使氣象觀測數據能及時彙總,繪製出“天氣圖”,但天氣圖還是嚴重依賴預報員的主觀判斷。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一個轉折性事件,推動了科學性天氣預報的發展。

促成這一偉大發現的關鍵人物,正是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IMO)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

1961年,曾慶存在深入分析天氣演變過程的理論基礎上,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在國際上首次成功求解大氣斜壓原始方程組,能成功預報出描述大氣運動的各種變量。

3月22日,84歲高齡的曾院士不辭辛苦,爲大家帶來了一場“大氣科學的前身、現代與未來”的主題科普講座。還在會議結束後,親切地接受了科米直播記者的邀請,深入解答了大衆對數值天氣預報的疑惑。

Q:數值預報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世界氣象組織將數值天氣預報稱爲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和社會成就之一,《自然》雜誌則盛讚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與其它變革不同,數值預報的難度極大,科學家們只能通過一點點的鑽研,不斷試錯,改進,再試錯,才得出最後的結論,所以曾院士稱,這個發明是由一點一滴量的積累才最終走向質變的過程,是一場從無到有的變革

Q;地球系統模擬器也可以用來預報天氣

利用超級計算機做天氣預報已經成爲未來全球氣象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正在建設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能提供更高分辨率的模式系統,並可以獲取更大範圍內的全球數據,將使得未來的天氣預報、氣候預測更加精準詳盡。

Q:"地球系統模擬器的用途

曾院士戲稱用地球系統模擬器預報天氣只是牛刀小試,其實地球系統模擬器有更大的用途。

首先最重要的是應付由全球氣候變化所引起的國際外交紛爭;其次模擬器可以更好的規劃環境建設,保護生態環境。

Q:科學家的“奮鬥之路”

人的價值是沒有終點的,曾院士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其背後的努力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辛苦付出。

他告訴我們,自信、毅力、方向是幫助我們成功重要因素,其次他勉勵學生們打好基礎,拓展知識面,還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取長補短,真正的投身到科學當中,這是我們能爲自己,爲國家做的最大的貢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