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網》讀書筆記

同樣是針對產品入門,相比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而言,《結網》採用了更多的例子來闡述一些觀點。讀完之後會發現其實跟之前讀到的書籍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談到了《引爆點》裏面的的個別人物:聯繫員、內行和推銷者等),可能方法論大都相同,只是由於現在沒有實踐還不能真正去理解。全文主要講了產品經理的工作流程:概念的獲得、過濾、獲得投資、把概念變成圖紙、對用戶體驗的追求、管理項目、溝通、檢查與處理、網站分析、持續更新以及拉動、競爭情報。

首先作者談到了什麼是互聯網產品經理、需要有哪些能力以及他們主要需要做什麼工作?互聯網產品經理通常是指負責對現有互聯網產品進行管理及營銷的人員,也負責開發新產品。個人能力方面,觀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對產品經理是至關重要的。互聯網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與傳統行業的產品經理大同小異,按照工作內容的時間跨度可以細分爲戰略性工作(1、爲產品建立長期的戰略佈局,2、發現新的產品機會,3、爲產品的演變、增強和改進提供建議)、階段性工作(1、參與新產品的開發,2、參與年度商業計劃的制定,3、利用公司內部、外部資源開展營銷活動,4、預測競爭對手的行動並制定應對方案,5、更新產品並進行相應的用戶教育,6、降低成本,7、重新規劃產品線)和日常性工作(1、收集分析競爭情報,2、 協調開發、運營、客服、銷售等資源以保證產品正常運作,3、執行商業計劃)。理想狀態下,戰略性工作約佔產品經理總工作時間的15% - 25%;階段性 工作約佔 20%~30%;日常性工作是基礎,約佔 40%~55%的時間。

接着談到了產品創作遵循6個步驟:1、外觀(對應 GUI(圖形用戶 界面)設計) 2、工藝(對應技術研發和項目管理) 3、結構(對應 HCI(人 機變互)設計) 4、風格(在互聯網產品中,是指產品的整體風格,而非視覺風格) 5、形式(對應產品形態) 6、概念(滿足了用戶的什麼需求)。

從概念開始,同時追求差異化和低成本,從而實現價值創新。Web 2.0 相對於 Web 1.0,正是利用差異化和低成本開創了藍海。一個概念是否可行,更確切地說,一個概念能否在公司中被有效地執行出來,是比概念本身更重要的問題。再好的概念都只是 0,有效的執行纔是1。概念遭遇的第一個執行步驟便是過濾。過濾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1、這個概念的原始出處是哪裏,全球最佳實踐在哪裏?2、這個概念能爲它的目標用戶帶來什麼?3、進入的壁壘是否過高或過低?(考慮技術、成本和對特定資源的佔有)4、 哪些用戶會從中受益,他們是男是女,年齡多大,有多少人?5、這個概念是否有商業模式?6、 它能否成爲平臺或現金牛產品,在公司的戰略佈局中處於什麼位置?

概念在經過了多層過濾之後,會發現真正有用戶價值、有可行性、 有商業模式的概念並不多。接下來,第二步——找到實現這個概念所需的投資。需要考慮的是:1、你想做的這款產品能做到多大?2、你是否具備產品經理的職業修養?3、你是否在有效地推動這款產品?

項目正式啓動之後,圖紙就變成了所有項目成員的施工指導和溝通基礎,對項目的目標起着決定性的引導作用。以網站產品爲例,可以使用網站結構圖、網頁藍圖和網頁描述表這三類圖紙,它們可以被統稱爲產品設計文檔。產品設計文檔是伴隨產品整個生命週期的連接概念與執行的重要工具,它幫助產品團隊與研發團隊和高層領導達成共識,進而明確研發計劃並指導研發過程。

用戶體驗影響產品口碑,口碑影響產品成敗,產品成敗影響產品經理的利益。用戶體驗三要素:別讓我等!別讓我想!別讓我煩!

項目經理和產品經理是在不同的維度上對產品進行着管理工作,是合作的關係。產品經理不一定具備項目管理經驗,他考慮更多的是要做什麼、爲什麼要做,對於如何把要做的東西落地做好,可能不是專家。項目經理是把事情做成的專家,他只對項目負責,他負責項目的計劃、執行和驗收,並不對整款產品負責。

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每個人在工作中部不可避免地要和一些人打交道,產品經理與其他人進行溝通的頻率更是高於平均水平。在溝通前,需要確認好溝通目標、溝通對象、要傳遞的信息、溝通渠道、信息的展現方式和最終要達成的協議。溝通在人際關係的建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把握好每一次的溝通機會,在溝通中注意平等原則、相容原則、互利原則和信用原則。

檢查環節有兩項重要工作,一是確認執行結果與計劃是否相符,二是確認執行結果與應用環境是否相符。檢查應該注意些什麼:1、用戶對產品的核心概念是否瞭解,是否接受?2、圖紙是否覆蓋了核心概念?是否在覈心概念之外設計了太多東西?3、用戶對圖紙(虛擬功能、虛擬體驗)怎麼看?4、項目結果與圖紙是否相符?是否進行了全面的測試?5、用戶對項目階段性的結果(功能、體驗)怎麼看?用戶使用產品的場景千奇百怪,有一些可能是產品設計過程中根本沒有考慮到的,如果能夠傾聽用戶的聲音,產品就有機會去適應這些千奇百怪的場景,甚至,有時候還能出現新的發明。

網站分析通過對用戶行爲進行研究,爲網站改進提供決策依據。網站分析也可以反映出網站的經營狀況,其中的一些指標可能會成爲產品的KPI,老闆會通過考覈這 些指標來評估產品的運營狀況。網站分析的時候應該遵循的兩條原則:1、可行動,別隻是爲分析而分析,要爲改進而分析,網站分析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網站的改進。2、以用戶爲中心。

在產品的生命週期中,拉新(拉來新用戶)是獲取用戶的重要因素, 但是當產品進入成熟期和衰退期之後,拉新就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個時候,如何有效地挽留用戶就成了產品能走多遠的重要課題,用戶對產品的忠誠度與產品的更新(功能更新、內容更新、熱點事件應激反應等)有關。產品更新包括兩個要素:一是更新本身,二是更新的頻率。在這兩個方面,都要管理用戶的期望,不能在內容方面“放衛星”。

競爭情報工作貫穿產品經理工作的始終:概念的獲得、過濾、獲得投資、把概念變成圖紙、對用戶體驗的追求、管理項目、溝通、檢查與處理、網站分析、持續更新以及拉動,所有這些環節都需要競爭情報。競爭情報需要研究競爭對手信息(創始人背景、公司沿革、財務狀況、用戶規模、組織結構、激勵體系等)、用戶信息(性別、年齡、地域、興趣愛好等)、市場信息、技術信息、產品信息和環境信息。情報是否已經齊備,唯一的衡量標準是研究的目的。比如想要提交一份數碼照片管理軟件的產品建議,篩選出市場上最成功的幾個案例進行研究,進而判斷可以採用什麼樣的產品形態,進入這個市場能夠爲公司帶來什麼利益,就可以了。

最後作者講到了產品經理面對逆境需要正反饋和信念、多創新、經常自省、多加練習(關注技能的改進,而不是結果、通過反覆練習達到明確的目標、獲得及時有效的反饋,並善用它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