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怎麼破?探索學齡前兒童大腦的奧祕

1

最近,四歲半的女兒令我很崩潰,常常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

早晨起牀,不想上幼兒園,哭;

弟弟“侵佔”了她的小牀,哭;

洗完澡,浴巾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哭……

這不,一大早,穿上衣服,說袖子太緊,又開啓高分貝哭嚎模式。早晨本來就趕時間,女兒又無理哭鬧,無疑增加了緊張氣氛。

隊友有點壓不住火:“這孩子,這麼大了,一言不合就哭鬧,有什麼不能好好說嗎?真是!”他轉臉衝着女兒吼:“好了!哭能解決問題嗎?爸爸媽媽都要上班,你要上學,時間很緊張了,你能不能快點?”

然而,他的話完全是耳旁風,女兒哭得更起勁了。閉着眼睛,豆大的眼淚順着眼角撲簌簌地落下來,嘴巴張成一個圓圓的黑洞,甚至能感受到扁桃體顫動的節奏。

看一眼牆上的鐘表,我的火也壓制不住“噌噌噌”往上冒。

女兒哭得那麼專注,完全漠視周遭。殊不知“危險”已經悄悄降臨,一場雞飛狗跳的父/母女混合大戰近在眼前……

我們覺得,四五歲的孩子應該知規矩、懂道理了,可怎麼還像幾個月的毛娃娃一樣,只會哭。這不應該。

有了標準線擺在那裏,父母的容忍度就會變低,孩子一哭鬧,父母就炸毛。

女兒繼續哭鬧不止的下場,很可能就是抱起來一頓“胖揍”,或者嚴厲地訓斥一番,罰去面壁思過。

這些彎路,我家都走過,可是收效甚微。

面對“屢教不改”的女兒,我頭疼不已。直到我看到了大J的新書中,對學齡前兒童大腦結構的比喻,才漸漸理解了孩子那令人崩潰的哭鬧。

2

大J的新書中對兒童的大腦結構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學齡前兒童的大腦就像毛坯的連體別墅。這棟別墅是分爲上下左右這樣的兩層連體別墅。其中:

左右大腦——住戶性格不同

大腦分“左右腦”這個概念大家都不陌生,左腦是“理智腦”,就像一個老“學究”,喜歡細節、秩序、文字和邏輯;右腦是“情緒腦”,是一個藝術家,特別自由,喜歡大方向,不喜歡細節、秩序等等,更喜歡隨性、情感、表情等。

而所有的學齡前孩子,都是右腦偏好型,他們的思維是自由的、跳躍的、隨性的,他們纔不和邏輯。尤其在情緒上來的時候,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你有沒有討厭我?我高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就是最本能的反應。

當我們說:“你這孩子,跟你說了哭沒用,你怎麼還哭?”

“我們在趕時間,你能不能配合點?”

這些話,我們都是說給左腦“理智腦”聽的——我在跟你講道理。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都是右腦“情緒腦”偏好者,孩子的反應是“我已經被右腦綁架了,我控制不住,我當下的情緒就是不高興、不想聽。”

老父母嘆了一口氣,跟孩子講道理真的好難。那是因爲我們沒有理解左右腦的差異。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連接斷了,還談什麼溝通呢?

上腦層和下腦層——施工進度不同

西格爾把人的大腦分爲上腦層和下腦層。下腦層這塊區域管的是一些最基本的人類需求,比如吃喝、呼吸,以及一些非常激烈的情緒反應。下腦層在孩子出生時就發育得很完善了。

上腦層,也就是連體別墅上面的一塊,卻是完全未發育但是又特別重要的。它管理人類更加高級的一些思維能力,比如思考能力、計劃性、同理心、自我管理等等。

想象一下,我們走進孩子的大腦,這棟聯體別墅的一樓(下層腦)已經裝修得非常妥帖,看起來可以拎包入住了,可是當我們想到二樓(上層腦)去,走到樓梯口,卻發現樓梯不通,好不容易清理了障礙,到了二樓發現上面破破爛爛都是水泥地,還散落着各種小工具、小零件,完全就是沒裝修的毛坯房。這就是學齡前兒童上腦層和下腦層發育的現實狀況。

面對女兒的無理取鬧和哭嚎,我跟隊友最近比較常說的一句話是:“這孩子脾氣太臭了,一不滿足就撒潑打滾,哭成這樣,真是該收拾了!”然後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其實仔細想想上層腦和下層腦的關係,就會明白孩子的很多“熊”行爲是因爲他的上層腦根本就沒有開發,孩子一不高興,就進行下層腦的應激反應,也就是最原始和本能的反應,因爲他們還不具備人類的高級思考能力。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發脾氣,其實也是自己的上層腦沒有控制好,情緒失控了。

反觀我們自身,都已經是幾十歲的人了,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可能還是用下層腦在決策,當你在工作場合被冤枉或很生氣時,本能反應很可能也會是“我很不爽,我就是要論個理。”往往也會把關注點放在情緒發泄而不是解決問題上,結果情緒發泄了一通,冷靜下來一不知道自己這麼做到底是要幹嘛,孩子更是如此。

3

瞭解了學齡前兒童大腦的構造,意識到了孩子大腦的特點,我們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引導孩子開動“上腦層”的高級思維能力。

當我們又因爲孩子的無理取鬧而發火是,不妨先告訴自己:這是因爲他的上層大腦發育沒完成,他需要我的幫助和引導。

說起來容易,道理都懂,可是真的身臨其境,孩子那“魔性”的嚎哭真的很容易“點燃”老父母的怒火。不妨試試自我情緒管理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記錄情景,覆盤。

記錄下來我們每一次面對孩子哭鬧而發火的情景: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孩子的什麼行爲讓你的火一下就上來了,然後你說了什麼,做了什麼。等到夜深人靜或者第二天自己情緒穩定下來後,進行復盤。問自己:當時爲什麼發火?導火線是什麼?堅持記錄類似的情緒日記,慢慢就會發現其中有章可循。比如我會發現,只要孩子早晨磨蹭、不想去上幼兒園,孩子不管不顧地哭鬧,而我又趕時間的時候,會特別容易發火。

第二步,演練場景。

在情緒平靜的時候,腦海裏浮想:如果類似的情況又發生了,例如一大早孩子又哭鬧着說不去幼兒園、要待在家裏玩兒,而我又差不多準備要發火了,我該如何按下“暫停鍵”。例如,我意識到自己的火要上來了,我就會打開手機,給女兒放一段古詩詞的小視頻,讓她站在洗漱臺前邊看邊刷牙,她的注意力會一定程度地轉移;而我則會在遠離她的客廳,自己走三個圈,看看陽臺上的綠植再到衛生間跟她交流。我的暫停鍵就是:離開一會兒。等我們再次相處,雙方的心情都比剛纔要好一點點,火藥味兒也就慢慢消散了。每個人的暫停鍵不同,需要自己演練。在演練過程中,發現適合自己的暫停鍵是什麼。等再次遇到想要發火的情況時,可以按下“暫停”鍵。

第三步,接納自己的情緒。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都有可能控制不住發脾氣。上面兩點不是說做父母就要去壓抑自己的情緒和脾氣。如果能夠做到上面兩點,發火的頻率就會降低,如果有那麼一兩次控制不住發了脾氣,也要接納自己的情緒。真的控制不住也無妨,不妨就告訴自己:我已經努力了,我就是這樣一個不完美的母親。

在發脾氣的時候,可以選擇一個相對安全的發泄方式,相比打孩子一巴掌或者踢孩子一腳,離開一會兒是更好的選擇。把他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然後告訴他:“你自己待在這裏一會兒,媽媽要離開一下。”

4

我自知不是個好脾氣的媽媽,也很擔心在育兒的路上走偏,會把孩子帶跑偏。

看到一句話非常認同:所有育兒的起點應該是自我反思。

育兒即育己。當父母開始反思自己的侷限性在哪裏,自己哪裏做的不好時,纔是真正育兒的開始。

育兒路漫漫,道艱且長。在這條路上,我們與孩子共同成長,這應該就是正確的方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