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功,是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大地上曾掀起一场“文革”,也就是第二次红色恐怖。这场反共产主义的风潮,抓了很多人,逼迫他们说出共产党员的名单。其中就有鲁斯·巴德·金斯伯格的动物学教授马库斯·辛格。

康奈尔大学因此暂停了辛格的教授职务,所有学生都感到震惊和愤怒。只有政府学教授罗伯特·库什曼和律师们共同帮助辛格教授渡过难关。作为库什曼教授的助理研究员,大四学生金斯伯格经历了言论审查的全过程。

这时,金斯伯格发现,做律师是件很好的事。既能掌握一门专业,也能为这个社会做些好事。重要的是,律师能不顾一切地维护人们自由表达的权利。


此后,金斯伯格便走上了律师道路,过五关斩六将,成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史以来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律师并非她对于职业的第一次选择,老师才是。她的母亲生前希望女儿做个老师,只因老师的工作稳定。她尝试后,因为不合适放弃了。

后来,她上了纳博科夫的欧洲文学课,学会了写作;又选择了政府学专业,上了库什曼教授关于美国宪法的课,注意到之前未深思的问题,比如种族歧视。

与此同时,辛格教授被捕,一系列事情的连锁反应,对她价值观的形成和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重要影响。这就是丹尼斯·韦特利在《成功心理学》里说到的,价值观能指导人生方向。

《成功心理学》一书,既不是成功学的洗脑书,也不是心灵鸡汤的毒药书,而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自我认知书。换句话说,这是一本让你了解自己的书。

作者丹尼斯·韦特利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与管理专家,他用所学所得帮助各行各业的人们尽己所能地达成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他将所有的经验都写入《成功心理学》。

通过发现自身的兴趣、技能、优势与价值观,找到人生的方向。综合利用目标管理法、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帮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拥有更好的生活与工作。

最大的亮点在于,每章都有若干练习和个人日志,帮你系统性地分析自己,全面性地解剖自己,来挖掘真正的自我。

一、正确看待自己,找到人生方向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了解他人的人是聪明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的。

换言之,人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傲自大,而是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呢。韦特利在《成功心理学》的第二章自我意识中,给出了四个建议,分别是兴趣、技能、优势与价值观。

兴趣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泛指喜欢某件事情。比如画画、写作、阅读、摄影、美食等等,但凡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事,都属于兴趣的范畴。

技能是做某种特定事情的能力,这是学习和实践的结果。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技能是什么,可以这样问自己:

1、我有做哪些事情的经验? 

2、我拥有什么领域的知识? 

3、我在家庭、工作或学校里完成过什么项目  

4、我解决过什么问题?这展示了什么技能? 

5、我乐于做什么?它要求什么样的技能?

兴趣与技能相互依存,就像阅读与写作这般。兴趣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兴趣的动力。当我们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拥有娴熟的技能,也会对熟悉的事情感兴趣。

优势,也就是擅长某方面。我最大的优势是工作执行力强。主管是这样评价我的,像一个机器人,设定好程序,就会朝着目标前进。过于美化我了,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而这个优势,也是近一两年的工作中才发现的。

从中我得出的结论是,当你不了解自己的优势时,也没有关系,尝试各种工作,总有一份工作你能发挥所长。缺点是所需时间长。

我也有致命弱点,创意不行,所以主管每次让我做事,总会避开我的弱点,让我做擅长的事。这样我能一个人做两到三个人的事,快速地完成工作。

最后要说的是,价值观,指你选择以之为生的信念和原则。前文提到的金斯伯格是最好的例子。这里也就不再累赘讲述。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正确看待自己,也不是所有人在大学时,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也有像我这样的,毕业后一路摸索着向前走,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了解。

韦特利所说的兴趣、技能、优势与价值观,能帮助我们用最少的时间,找到人生方向,选择正确的职业。

二、做好目标管理,实现人生计划

合理设置的目标有五个特征,也是常说的SMART目标管理法。具体包括具体性(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实现性(achievable)、现实性(realistic)和时间相关性(time-related)。

以日本知名读书讲师大岩俊之提出的,“一年后,以研讨会讲师身份创业”为目标,来具体讲述目标管理法。

首先,具体性。为了实现目标,需采取清晰的行动计划。他做了三件事,其一,找参加过多次研讨会的人,咨询经验;其二,去东京与速读讲师会面,听取老师意见;其三,利用周末时间定期开办读书研讨会。

其次,可衡量性。需一些具体的事情,衡量实现了目标。经过一年时间经验的积累,他不仅成功把读书研讨会的一次两小时,变成一天一次。同时,开办了思维导图的入门讲座。场次的增多,开办新讲座,都说明他超额完成目标。

然后,可实现性。确定目标是具体可行,能完成的。之前,他已创办过读书研讨会,将其从免费成功转变为收费。这些都为他实现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说明目标是可行的,没有夸大。

再次,现实性。根据兴趣、技能和价值观,确定目标的可取性,行动方式,以及符合你的日常安排和经济状况。也就是说,在不打扰正常的生活情况下,目标是能实现的。这一点,大岩俊之都是满足的。

最后,时间相关性。给目标设定具体完成的时间。大岩俊之给自己的时间是一年,这是基于之前他用三个月的时间,以研讨会讲师身份出道的事情,进行判定的。可以说,时间设置得恰到好处。

由于目标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分,韦特利在《成功心理学》的第三章目标和障碍中建议,按目标从后向前的顺序执行。首先确定长期目标之后,然后思考完成每个目标的所需步骤。

把大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小目标,落实到每天、每周、年月和每年上,实行起来的总体难度会小很多,人生计划也更加容易实现。

三、做出好决定,塑造好生活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做决定。做学生时,要决定考哪个学校;求职时,要决定进入哪家单位。一个好的决定,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然而,很多人往往做出的决定比较匆忙,甚至因此而后悔。那么,我们在做决定前,需要了解哪些事情呢?韦特利在《成功心理学》的第六章自我约束中,是这样建议的:

1、界定确定需要作出的决定 

2、列出所有的可能选项 

3、收集有关每个选项的结果的信息  

4、评估每个选项与你价值观和目标有关的选项的结果 

5、选定一个选项 

6、按此决定行动 

7、评估你的进程,必要时变更方向

按上述步骤,所做的决定,避免情绪等因素,对决定产生影响,更加客观全面。还有助于锻炼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你游刃有余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我来分享关于中考后,择校的决定吧。当时我面临的是,选择做鸡头还是做凤尾。也就是说,是去重点高中的普通班,还是去普通高中的重点班。

然后我搜集这两所高中的师资力量,前者的教师队伍整体都很好,但有职称或教课好的老师,都放到了重点班;后者同样如此,只是教师质量比前者重点班稍弱一点。

除了考虑到教师,我还考虑自己的学习能力。我属于不聪明,但能努力学习的,就是未必总是能跟得上老师的讲课,毕竟中学和高中的课程以及难度全都不一样。

基于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和爸妈商量后,我选择了后者。

高中三年,第一年在重点班,第二、三年在文科班,都受到很多老师的喜欢。而且,运气比较好的是,很多教课很好的老师,都分配在我们班。

不过,高考我发挥失常,也不能算失常,还是知识点没有复习到位,目标是去二本重点学校,后来只去了刚刚能上二本的学校。

虽说考得不好,但我看了两所学校的高考成绩,比如一本率、二本率等,竟然不相上下。高考有运气的成分,但还是与老师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这件发生在十多年前的事,两点有用信息。其一,搜集两所学校的信息,综合评估教师能力;其二,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学校。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做的决定。目前来看,我觉得没有错。除了高考没有考好,其他的都很好,包括老师教给我的,我也一直记在心中。

所以,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不知道如何做决定时,不妨参考韦特利所说的七个步骤,一步一步,耐耐心心做决定。

四、写在最后

什么是成功?不同的人,给出的定义截然相反。

有人认为,有钱、有地位、有人脉是成功;有人认为,家庭和睦,家人身体健康是成功;也有人认为,开心快乐的生活是成功。

《成功心理学》说,成功是一生的成就,应当包括内省、思考你所重视的事物,并探索对你而言最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也就是说,所谓成功,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有余力,能回馈社会,奉献爱心,那是再好不过了。


破题资料参考:

1、《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伊琳·卡蒙&莎娜·卡尼兹尼克著

2、《鲁斯·巴德·金斯伯格》纪录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