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什么时候会死?”你的回答决定孩子的人生价值!

从未正视“活着”的珍贵

稍有不顺

就轻易放弃生命

这次清明节,是我们第一次带孩子回老家祭祖。

我拉着孩子给逝去的亲人鞠躬,介绍说,里面躺着的是妈妈的外公。 

四岁的儿子懵懂极了:“妈妈的外公为什么躺在里面?” 

我回:“去世了。”

怕孩子听不懂,又解释:“妈妈的外公,75岁的时候死了,没有了。”

儿子很认真地追问:“妈妈,你什么时候会死?” 

我很诧异,又觉得很不吉利,下意识回答:“妈妈至少活到一百岁。”

回答完,我就觉察不妥,这明显是在逃避死亡话题。

可是,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态,岂是逃避就能躲开? 

清明节,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死亡教育。

1

我们都缺少一堂死亡教育课

多年前的清明节,姐姐带着小外甥去祭祖。

回家后,小外甥一直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会不会死呀?死了以后我们会去哪里啊?

姐姐很紧张,赶紧把这事告诉家里老人,老人专门去给孩子招魂,孩子才“恢复正常”。 

后来,家里就有了一条不成文规定,孩子不参加祭祖,免得阴气重,伤了孩子。 

那时候,我对这事半信半疑。

直到我成为妈妈,了解孩子的成长阶段,才理解孩子会问“死亡”,不过是成长中的正常表现,相反,不正常的是我们大人面对“死亡”的态度。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有一份调查显示:63%的家长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

而我国卫生部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世界之首。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青少年自杀身亡人数为28.7万,算下来,每1分钟有5个青少年想自杀。

这是个非常痛心又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很忌讳死,总觉得避而不谈,人生就能吉祥如意。

面对孩子,我们首先选择的是隐瞒,并认为这是保护孩子的最好方式。 

殊不知,对死亡的刻意回避,会造成两方面影响: 

至亲至爱的人离开,就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从未正视“活着”的珍贵,稍有不顺,就轻易放弃生命。 

2

死亡教育的本质是

培养安全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时提到:

“2-7岁时,孩子对死亡所产生的焦虑既是短暂的,又会一再发生。

孩子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因为死亡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其实他们害怕分离,害怕被抛弃。

所以,我们跟孩子谈死亡,谈的其实是安全感。”

《爸爸军团》就是一本讲述患癌爸爸给女儿安全感的书籍,谈论死亡,却温暖得让人落泪。 

作者布鲁斯,是一位43岁的爸爸,检查出骨肉瘤时,他的双胞胎女儿才三岁。 

一开始,他试图向女儿隐瞒病情。

那段时间,两个女儿特别暴躁,常被噩梦惊醒,爸爸很崩溃,觉得女儿不懂事。

有一天,他抱着小女儿:“你有什么担心的事和爸爸说。”

女儿哭:“我总是做梦,梦见怪兽把爸爸吃了,家就不是家了,再也没有爸爸了。”

布鲁斯听完后,哭得特别伤心,他刻意隐瞒病情,本意是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不想孩子害怕。 

但事实上,女儿察觉到他的病情,并因为了解得不清楚,产生了更多恐惧心理。 

从那以后,他每天和女儿通报自己和病魔战斗的情况。

有一次,妈妈带女儿前往医院看望爸爸,女儿们很开心:“妈妈,谢谢你带我们去。”

她们知道,爸爸生病了,但依旧很爱她们,一家人要努力帮助爸爸战胜病魔。 

这才是死亡教育的本质,培养安全感。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只要有爱,死亡就不意味着分离。

3

死亡教育的意义在于

理解生的可贵 

布鲁斯非常担心自己会缺席孩子的成长,一直想着,死后要给女儿们留下点什么。

后来,他萌生出“爸爸军团”的念头,邀请最欣赏与信任的6位男性朋友来做女儿的“爸爸”。

他们每个人都像一扇灵魂的窗户,布鲁斯希望女儿可以通过他们去认识这个世界,也通过他们间接的了解自己真实的模样。 

这个过程中,布鲁斯一直没办法从死亡中释怀。

因此,他特意邀请了从小丧父的朋友麦克斯,他问:“该如何应对失去父亲的痛苦?面对还是淡化?”

麦克斯的父亲,在他三岁时自杀,直到现在,四十几岁的麦克斯依然没有抚平失去父亲的伤痛。

麦克斯认真思考后回答:

“恐怕你没法淡化,那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你不得不直接面对它。

当你失去某个人的时候,那种丧失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记忆。

你需要建立与之竞争的回忆,一起有过的美好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声音,把负面的悲伤转化为正面的能量。”

这句话给了布鲁斯极大的启示,死亡无可避免,唯有美好记忆才能战胜离去的伤痛。

离去之前,应该更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间,用力地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庆幸的是,布鲁斯恢复得不错。他说现在最幸福的时候,就是每天一家人散步,女儿们在前面欢乐奔跑,他和妻子在后面慢慢跟随。

这就是死亡教育的意义所在:

让孩子懂得死亡的无情,才更能体悟生命的意义,理解活着的美好与珍贵。

4

这样给孩子上“死亡教育”课

在很多父母的潜意识中,死亡教育是一门很严肃、庄重的课程,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进行,生活中很难通过灵活的方法来实施教育。

其实不是。死亡教育,和其他任何一种教育一样,首先应该是一种爱的教育,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实施“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年龄阶段和途径》中提到:

“死亡教育的年限放在幼儿期最合适,具体教育年龄则取决于良好教育机会的出现。但这绝不意味着只有在幼儿期才能进行死亡教育。

只要教育机会掌握得好,提早教育也不是不可能;同样,机会没有出现,推迟一段时间也是允许的。

它是一种终身教育,是生活中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开展死亡教育,需要遵循孩子的年龄段和认知能力,以不同的方式让孩子理解死亡。

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死亡的认知。

匈牙利心理学家玛丽亚·耐基,研究了378名3-12岁儿童后,将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

一、0-4岁

此阶段的孩子认为死亡就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是生命的中断而不是结束,去世的人可以再回来,对死亡本身没概念,但分离时会出现焦虑状态。

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的重点应放在安全感的培养上。

特别是分离焦虑严重的孩子,在身边时要好好陪伴,短暂离开时也需要好好告别,和孩子约定好回来的时间,并且遵守约定及时出现在孩子面前。

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也为之后的死亡教育做铺垫。

二、5-9岁

此阶段的孩子已经了解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他们不知道这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他们关心的是,别人死亡后去了哪里,会变成什么。

这个阶段,除了要解答孩子对于死亡的疑惑,还要重点进行安全教育,告诉孩子什么有危险,必须要避开,比如马路上的车、野外的池塘等。

三、9岁以上

此阶段的孩子理解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永久性的,每一个人都会经历。

此时死亡教育的重点在于,教会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死亡,理解死亡是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

其次,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死亡教育。

1、共情陪伴,潜移默化的让孩子接受死亡

知乎上有妈妈分享了,孩子在美国幼儿园上的死亡教育课内容。

幼儿园养育的兔子“花生”去世了,老师召开追悼会,组织大家一起给花生做纪念册,里面有花生的照片和大家想对花生说的话。

老师说:

“花生在生前得到了细心的照料,离开时它带着满足的笑容。

你们给了花生一段幸福的生命之旅,花生也给你们带来很多欢乐。

离开后我们应该感激并肯定它曾经存在的价值。”

一个严肃的生死话题,被孩子们平静地接受了。

我们平时也可以这样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枯死的小树,去世的小鱼,当我们虔诚对待它们的生死时,孩子也能在过程中,建立起死亡仪式感,学会尊重和面对死亡。

2、借助绘本,向孩子解答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困惑 

《爷爷变成了幽灵》、《当鸭子遇见死神》、《一片叶子落下来》,都是很温暖的死亡教育绘本。

尤其是《爷爷变成了幽灵》,图画简单,故事性强,讲述猝死的爷爷,化作幽灵,回来和孩子说再见的故事,让孙子在平静和温暖的状态下理解爷爷的离开。 

3、从科学的角度,让孩子理解死亡是一场自然规律 

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了解和学习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和死亡等科普知识。 

以上方式,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交叉使用。 

5

清明节,是进行死亡教育的一个合适契机。

但同时,更应该是我们缅怀先人,鼓励自己好好享受生活的“提醒日”。

所以,当孩子再问:“妈妈,你什么时候会死?” 

我想,我会这样回答他: 

“宝贝,死亡就像树叶落下来,花朵会枯萎一样,有它的时间,我们不必担心它什么时候来,只需要每一天都开心认真地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转自-亲宝宝育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