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異步解決方案-3(Promise)

又有好些天沒有動筆了,這幾天一直在斷斷續續的學習Promise和generator,今天終於能夠把着兩個玩意結合起來瞭解決異步問題了。今天我先把promise相關的用法和對異步的處理分享給大家。
老樣子,還是先模擬一個Promise。

//咳咳這樣就實現了嘛
let MyPromise = Promise;

開個玩笑,其實這兩天我也一直在看Promise的實現,但是還是沒有怎麼理解。所以Promise的代碼實現我暫時先放一放,等我完全理解再來新開一篇分享。這裏先給大家推薦幾篇我覺得比較好的Promise實現的博客,想要學習的小夥伴可以先到那邊一睹爲快,當然等我更新了之後大家還是要來給我文章點讚的哈。
徹底理解Promise對象——用es5語法實現一個自己的Promise(上篇)這一篇文章用的es5的語法,對es6不是很熟悉的同學可以用這篇文章頂一下
Promise實現原理(附源碼)這一篇呢是用到了class的,所以需要大家對es6有所瞭解,也是一篇好文章

接下來我介紹一下Promise最常用的幾個部分:

  1. 首先先介紹最簡單的只有一個Promise對象的用法

    //Promise()接收一個函數,並且在創建這個Promise對象的同時,接收的這個函數就會被立刻執行
    var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resolve用來接收成功的返回,reject用來接收失敗的返回
      setTimeout(function () {
        //這裏我們生成一個隨機數,並在接下來根據這個隨機數的大小來判斷這個異步是否成功
        let num = Math.random();
        if (num  > 0.8) {
          //接收失敗的原因
          console.log("reject")
          reject(num + "大於0.8,這次異步操作失敗了")
        } else {
          //接收成功的數據
          console.log("resolve")
          resolve(num + "小於0.8,這次異步操作成功了")
        }
      }, 100)
    });
    console.log("一個Promise對象生成了");
    //Promise對象的.then()方法接收兩個回調,第一個爲成功回調,第二個爲失敗回調
    //這兩個回調會在上面的resolve或者reject函數生效後被調用
    promise.then(function (data) {
      //這個函數會在上面的resolve函數被調用後生效,這裏的data就是上面resolve()中接收的值
      console.log(data)
    }, function (err) {
      ///這個函數會在上面的reject函數被調用後生效,這裏的err就是上面reject()中接收的值
      console.error(err)
    });
    console.log("promise的.then方法被調用了")

    大家可以按F12喚起控制檯,然後把這段代碼運行幾次。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多運行幾次以後,大家應該可以看到這兩類結果:
    成功的狀態
    失敗的狀態
    其中的undefind是console.log("promise的.then方法被調用了")這行代碼的返回,大家可以不用關注。在這裏可以看到不論是成功的結果還是失敗的結果都是在定時器執行後再打印出來的。這種寫法可以幫助我們實現簡單的異步編程。

  2. 接下介紹多個Promise對象同時使用的用法, 先介紹最常見的.then()鏈式調用的方法

     //用來快速生成一個Promise對象,接收一個日誌列表,不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會往日誌列表中添加一條日誌
     function promise(log)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setTimeout(function () {
           log = log || [];
           //和上次的例子一樣,利用隨機數來隨機失敗和成功
           let num = Math.random();
           if (num > 0.5) {
             log.push(num + "大於0.5,這次異步操作失敗了");
             reject(log)
           } else {
             log.push(num + "小於0.5,這次異步操作成功了");
             resolve(log)
           }
         }, 100)
       })
     }

    .then()中返回了Promise對象的情況

    var promise1 = promise();
    //promise1.then()方法會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
    //如果我們在.then()生效的那個 !!!回調方法!!! 中有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的話,該對象會被  !!!.then()方法!!!  返回
    
    //先看返回了Promise對象的方式
    promise1.then(function (data) {
      console.log(data);
      return promise(data)
    }, function (err) {
      console.error(err);
      return promise(err)
    }).then(function (data) {
      console.log(data)
    }, function (err) {
      console.error(err)
    });

    這段代碼運行後一共會有四種結果:
    兩次都成功
    兩次都成功了
    兩次都失敗
    兩次都失敗了
    第一次失敗,第二次成功
    第一次失敗了
    第一次成功,第二次失敗
    第二次失敗了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用比較清晰的方式來書寫我們的異步代碼。特別是多個異步操作嵌套的時候,可以鏈式調用.then()來實現,這樣的代碼看起來邏輯更清晰;
    剛剛看完了返回了Promise對象的場景,再來看看沒有返回Promise的場景

    //如果我們沒有返回Promise對象,.then()就會將我們返回的東西包裝成一個Promise對象(沒有返回就相當於返回了undefined)
    //可以等同於我們寫了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reject)=>{resolve(/*原先的返回值*/)})
    promise1.then(function (data) {
      console.log(data);
      return data;
    }, function (err) {
      console.error(err);
      return err;
    }).then(function (data) {
      console.log(data)
    }, function (err) {
      //這裏是永遠不會被觸發的,原因是上一個.then() 返回的是new Promise((resolve,reject)=>{resolve(/*原先的返回值*/)})
      //返回的Promise對象的reject方法永遠都不會被觸發,所以這個裏也就永遠都不會觸發了
      console.error(err)
    });

    講解都寫在註釋裏面了,接下里我就貼運行圖吧,這段代碼會運行出以下兩類結果:
    異步操作成功了
    異步失敗了

  3. 需要所有的請求都返回後纔可以執行某個動作

    //改造promise,讓其可以接收一個定時器等待時間參數
    function promise(log, time)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setTimeout(function () {
          log = log || [];
          //和上次的例子一樣,利用隨機數來隨機失敗和成功
          let num = Math.random();
          if (num > 0.5) {
            log.push("等待時長" + time + "," + num + "大於0.5,這次異步操作失敗了");
            console.error(log);
            reject(log)
          } else {
            log.push("等待時長" + time + "," + num + "小於0.5,這次異步操作成功了");
            console.log(log);
            resolve(log)
          }
        }, time)
      })
    }
    //Promise.all()可以接收一個Promise對象的數組,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
    //該Promise對象會在數組中所有Promise成功返回後執行成功回調,在任意一個Promise失敗後立刻執行失敗回調
    var promise1 = promise(null, 10), promise2 = promise(null, 100),
      promise3 = Promise.all([promise1, promise2]);
    promise3.then((data) => {
      //這裏的data爲promise1,和promise2的返回值的數組
      console.log("promise3", data)
    }, (err, err2) => {
      //報錯信息
      console.error("promise3", err)
    });

    這段代碼一共有四種可能的結果
    如果兩次都成功的話
    兩次都成功
    如果兩次都成的話,promise3會執行成功回調,並且回調中的data就是promise1和promise2返回值的數組(數組順序和.all()中的順序一致)
    兩次都失敗
    時長短的失敗
    時間長的失敗
    任意一個promise失敗的話,promise3會立刻執行失敗回調,並且回調中的err就是失敗的那個promise在reject中返回的值


文章寫到這裏,我認爲Promise常用的一些用法都已經講完了,更詳細的Promise的教程請參考 MDN中對promise的講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