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業務程序員,半年成功轉型大數據開發

如果程序員只懂編程,其生存空間會越來越窄,發展也會處處受限。

互聯網公司,開發人員的日常工作任務,大致有如下幾類:

1. 產品人員需求(業務開發);

2. 運營人員需求(活動);

3. 以及技術團隊自身技術更迭;

從主動性來看,可能只有最後一種,是程序員自己真心喜歡的,其他的,都是被動接受。

加上不懂業務的程序員,反抗精神不足,基本上產品和運營同學,提什麼需求就做什麼需求。

我遇到好多程序員,問他對自己實現的功能怎麼理解?基本上都會回答:產品/運營同學讓這麼做的。

我一直也在自己提醒自己:一個開發人員要有產品思維、用戶思維。

對程序員來說,功能是你實現的,代碼是你一行一行的敲出來的,你是它的締造者,你最熟悉它。你最應該關心每一個實現的功能點,是否真的能給使用人員帶來效果。

常常,聽到最多的抱怨:”我們公司產品用戶量太小了,沒幾個人用,沒有成就感。”,“我費勁實現的功能都沒有使用,當初怎麼考慮的這個需求。”。。。你自己難道不應該考慮嗎?

從事開發工作的時間也不短了,一直在傳統的互聯網工作做業務開發。工具類的、金融類的、電商類的、社交類的,多少都涉獵了。

從技術實現,到技術選型,架構設計,到最後的帶團隊,開始管理之路。一路走來也頗有體會,憂慮也時常伴隨着。對技術,還是不捨得放棄,也在不斷的提高自己技術的敏感度,從深度轉向廣度。

大數據技術,成爲了我最近幾年的一個技術嘗試。雖然沒有做大的項目,實踐的不多,也蠻習慣的。對自己的思維方式也轉變了許多。今天也講一下自己怎麼從業務開發到涉獵大數據的一些考慮。

最近幾年吧,準確的來說應該是15年,大數據這個詞火了起來,各大互聯網公司急招各種大數據工程師,那時詢問過一個大數據同學,問他們工作是什麼樣子的?他們回答是:每天寫兩個函數而已,一個map(),一個reduce()。 

感覺他們好輕鬆,不想業務那麼複雜,建表,實現功能,考慮可用性,兼容性能。。。當時自己對大數據根本沒有什麼概念,也就是上學時的物聯網技術接觸過一些。

自己的第一印象認爲,大數據是高大上的技術,自己學不來,還是老實的做業務開發吧。慢慢的,不管是觀察到的還是聽到的,一些思路,促使我去深入大數據這個技術棧,主要三個方面吧,分享給大家。

1.互聯網的大環境改變,從上半場到下半場

對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概念都是模糊不清的,該按照什麼線路去學習,學完往哪方面發展,想深入瞭解,想學習的同學歡迎加入大數據學習qq羣:522189307,有大量乾貨(零基礎以及進階的經典實戰)分享給大家,並且有清華大學畢業的資深大數據講師給大家免費授課,給大家分享目前國內最完整的大數據高端實戰實用學習流程體系 。從java和linux入手,其後逐步的深入到HADOOP-hive-oozie-web-flume-python-hbase-kafka-scala-SPARK等相關知識一一分享!

上半場主要是圍繞着:”現實場景互聯網化,用計算機進行處理 ”

也響應了國家“互聯網+”的感念。線下搬到線上,我們常用的電子商務平臺,外賣平臺,搜索平臺,支付工具等等,都根植於生活場景。

這個階段是用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提高我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生活效率。

在互聯網的上半場,產品人員主要工作是,去發現用戶的需求。有了需求就有了後續的一切。工作模式簡單,產品發掘用戶需求,技術實現功能,運營人員推廣產品。

可是,慢慢的,互聯網成爲了一個剛需,像水、電一樣,離不開了。能發掘的需求卻越來越少,能搬到線上的場景也都大有人再做,競爭大,有的場景也不適合互聯網化。

互聯網一度有人解讀出現了停滯。產品人員工作越來越難,不管是問卷還是回訪,需求很少很少。困局就出現了。

此時就是大數據技術帶來了希望,用技術手段發現用戶的需求,讓用戶用到了這個功能後,反映:原來我還有這個需求?。

所以思路變成了:發掘出用戶自己都沒有發現的需求,必須洞悉用戶自己都不瞭解的自己。這就是大數據的作用,改變了互聯網的生產方式。

2.用戶使用互聯網產品方式發生改變

 

計算機程序的開發,說起來很簡單,給出輸入,程序經過邏輯計算,輸出內容。

用戶使用互聯網產品也是這樣,通過用戶的點擊等輸入操作,告訴需求,互聯網產品給出用戶想要的結果。

不過,有時候,用戶自己都不知道,登錄這個產品想要什麼。這就麻煩了,程序不能工作了。

所以,用戶側的一個使用方式的重大改變。此時,我們需要幫助用戶去找到他的需求,從等到用戶輸入到主動給用戶輸出。

做到用戶登錄我的平臺後,能預測用戶的期望,在他還沒想好要做什麼的情況下,主動提供操作建議和選項,一步一步的跟着我給你設定的思路走。

怎麼能給出用戶他滿意的結果呢?此時還是需要大數據手段,基於歷史數據或者同類用戶產品數據去歸類,設計出程序認爲最適合該用戶的結果。比如常見的推薦功能。

3.得“數據”者得天下

 

越來越多的大公司,以數據作爲壁壘和護城河了。傳統的BAT,以及頭條,美團系,數據也成爲公司的核心資產和主要競爭力。

比如頭條系,所謂的"APP工廠",我認爲之所以能孵化這麼多產品,也是利用公司的數據基礎。不可能盲目的推各種各樣的產品,一定通過數據的發掘,逐漸推出適合不同用戶羣體的產品。

未來,公司的業務展開和產品進化,也將朝着如何利用好數據價值的方向發展。

總結

 

程序員,30歲還在編程,很正常。35歲還在編程,是真愛。40歲了,還編的動嗎?必須多元化發展,延長自己的職業生涯,在技術、產品、運營、投-資多方面發展。

技術不能丟,吃飯的傢伙。技術在更迭,迎接改變,抓住機遇,更好的立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