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CommonJS的模塊加載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CommonJS的模塊加載,文中通過示例代碼介紹的非常詳細,對大家的學習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學習價值,需要的朋友們下面隨着小編來一起學習學習吧

叨叨一會CommonJS

Common這個英文單詞的意思,相信大家都認識,我記得有一個詞組common knowledge是常識的意思,那麼CommonJS是不是也是類似於常識性的,大家都理解的意思呢?很明顯不是,這個常識一點都不常識。我最初認爲commonJS是一個開源的JS庫,就是那種非常方便用的庫,裏面都是一些常用的前端方法,然而我錯得離譜,CommonJS不僅不是一個庫,還是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他只是一個規範!就像校紀校規一樣,用來規範JS編程,束縛住前端們。就和Promise一樣是一個規範,雖然有許多實現這些規範的開源庫,但是這個規範也是可以依靠我們的JS能力實現的。

CommonJs規範

那麼CommonJS規範了些什麼呢?要解釋這個規範,就要從JS的特性說起了。JS是一種直譯式腳本語言,也就是一邊編譯一邊運行,所以沒有模塊的概念。因此CommonJS是爲了完善JS在這方面的缺失而存在的一種規範。

CommonJS定義了兩個主要概念:

  1. require函數,用於導入模塊
  2. module.exports變量,用於導出模塊

然而這兩個關鍵字,瀏覽器都不支持,所以我認爲這是爲什麼瀏覽器不支持CommonJS的原因。如果一定腰在瀏覽器上使用CommonJs,那麼就需要一些編譯庫,比如browserify來幫助哦我們將CommonJs編譯成瀏覽器支持的語法,其實就是實現require和exports。

那麼CommonJS可以用於那些方面呢?雖然CommonJS不能再瀏覽器中直接使用,但是nodejs可以基於CommonJS規範而實現的,親兒子的感覺。在nodejs中我們就可以直接使用require和exports這兩個關鍵詞來實現模塊的導入和導出。

Nodejs中CommomJS模塊的實現

require

導入,代碼很簡單,let {count,addCount}=require("./utils")就可以了。那麼在導入的時候發生了些什麼呢??首先肯定是解析路徑,系統給我們解析出一個絕對路徑,我們寫的相對對路徑是給我們看的,絕對路徑是給系統看的,畢竟絕對路徑辣麼長,看着很費力,尤其是當我們的的項目在N個文件夾之下的時候。所以require第一件事就是解析路徑。我們可以寫的很簡潔,只需要寫出相對路徑和文件名即可,連後綴都可以省略,讓require幫我們去匹配去尋找。也就是說require的第一步是解析路徑獲取到模塊內容:

如果是核心模塊,比如fs,就直接返回模塊

如果是帶有路徑的如/,./等等,則拼接出一個絕對路徑,然後先讀取緩存require.cache再讀取文件。如果沒有加後綴,則自動加後綴然後一一識別。

  1. .js 解析爲JavaScript 文本文件
  2. .json解析JSON對象
  3. .node解析爲二進制插件模塊

首次加載後的模塊會緩存在require.cache之中,所以多次加載require,得到的對象是同一個。

在執行模塊代碼的時候,會將模塊包裝成如下模式,以便於作用域在模塊範圍之內。

(function(exports, require, module, __filename, __dirname) {
// 模塊的代碼實際上在這裏
});

nodejs官方給出的解釋,大家可以參考下

module

說完了require做了些什麼事,那麼require觸發的module做了些什麼呢?我們看看用法,先寫一個簡單的導出模塊,寫好了模塊之後,只需要把需要導出的參數,加入module.exports就可以了。

 

let count=0
function addCount(){
  count++
}
module.exports={count,addCount}

然後根據require執行代碼時需要加上的,那麼實際上我們的代碼長成這樣:

(function(exports, require, module, __filename, __dirname) {
  let count=0
  function addCount(){
    count++
  }
  module.exports={count,addCount}
});

require的時候究竟module發生了什麼,我們可以在vscode打斷點:

根據這個斷點,我們可以整理出:

黃色圈出來的時require,也就是我們調用的方法

紅色圈出來的時Module的工作內容

Module._compile
Module.extesions..js
Module.load
tryMouduleLoad
Module._load
Module.runMain

藍色圈出來的是nodejs乾的事,也就是NativeModule,用於執行module對象的。

我們都知道在JS中,函數的調用時棧stack的方式,也就是先近後出,也就是說require這個函數觸發之後,圖中的運行時從下到上運行的。也就是藍色框最先運行。我把他的部分代碼扒出來,研究研究。

NativeModule原生代碼關鍵代碼,這一塊用於封裝模塊的。

NativeModule.wrap = function(script) {
  return NativeModule.wrapper[0] + script + NativeModule.wrapper[1];
};

NativeModule.wrapper = [
  '(function (exports, require, module, __filename, __dirname) { ',
  '\n});'
];

等NativeModule觸發Module.runMain之後,我們的模塊加載開始了,我們按照從下至上的順序來解讀吧。

Module._load,就是新建一個module對象,然後將這個新對象放入Module緩存之中。

var module = new Module(filename, parent);
Module._cache[filename] = module;

tryMouduleLoad,然後就是新建的module對象開始解析導入的模塊內容

 module.load(filename);

新建的module對象繼承了Module.load,這個方法就是解析文件的類型,然後分門別類地執行

Module.extesions..js這就幹了兩件事,讀取文件,然後準備編譯

Module._compile終於到了編譯的環節,那麼JS怎麼運行文本?將文本變成可執行對象,js有3種方法:

eval方法eval("console.log('aaa')")

new Function() 模板引擎

let str="console.log(a)"
new Function("aaa",str)

node執行字符串,我們用高級的vm

let vm=require("vm")
let a='console.log("a")'
vm.runInThisContext(a)

這裏Module用vm的方式編譯,首先是封裝一下,然後再執行,最後返回給require,我們就可以獲得執行的結果了。

var wrapper = Module.wrap(content);
var compiledWrapper = vm.runInThisContext(wrapper, {
  filename: filename,
  lineOffset: 0,
  displayErrors: true
});

因爲所有的模塊都是封裝之後再執行的,也就說導入的這個模塊,我們只能根據module.exports這一個對外接口來訪問內容。

總結一下

這些代碼看的人真的很暈,其實主要流程就是require之後解析路徑,然後觸發Module這一個類,然後Module的_load的方法就是在當前模塊中創建一個新module的緩存,以保證下一次再require的時候可以直接返回而不用再次執行。然後就是這個新module的load方法載入並通過VM執行代碼返回對象給require。

正因爲是這樣編譯運行之後賦值給的緩存,所以如果export的值是一個參數,而不是函數,那麼如果當前參數的數值改變並不會引起export的改變,因爲這個賦予export的參數是靜態的,並不會引起二次運行。

CommonJs模塊和ES6模塊的區別

使用場景

CommonJS因爲關鍵字的侷限性,因此大多用於服務器端。而ES6的模塊加載,已經有瀏覽器支持了這個特性,因此ES6可以用於瀏覽器,如果遇到不支持ES6語法的瀏覽器,可以選擇轉譯成ES5。

語法差異

ES6也是一種JavaScript的規範,它和CommonJs模塊的區別,顯而易見,首先代碼就不一樣,ES6的導入導出很直觀import和export。

commonJS ES6
支持的關鍵字 arguments,require,module,exports,__filename,__dirname import,export
導入 const path=require("path") import path from "path"
導出 module.exports = APP; export default APP
導入的對象 隨意修改 不能隨意修改
導入次數 可以隨意require,但是除了第一次,之後都是從模塊緩存中取得 在頭部導入

** 大家注意了!劃重點!nodejs是CommonJS的親兒子,所以有些ES6的特性並不支持,比如ES6對於模塊的關鍵字import和export,如果大家在nodejs環境下運行,就等着大紅的報錯吧~**

加載差異

除了語法上的差異,他們引用的模塊性質是不一樣的。雖然都是模塊,但是這模塊的結構差異很大。

在ES6中,如果大家想要在瀏覽器中測試,可以用以下代碼:

//utils.js
const x = 1;
export default x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x from './utils.js';
  console.log(x);
  export default x
</script>

首先要給script一個type="module"表明這裏面是ES6的模塊,而且這個標籤默認是異步加載,也就是頁面全部加載完成之後再執行,沒有這個標籤的話代碼不然無法運行哦。然後就可以直接寫import和export了。

ES6模塊導入的幾個問題:

  1. 相同的模塊只能引入一次,比如x已經導入了,就不能再從utils中導入x
  2. 不同的模塊引入相同的模塊,這個模塊只會在首次import中執行。
  3. 引入的模塊就是一個值的引用,並且是動態的,改變之後其他的相關值也會變化
  4. 引入的對象不可隨意斬斷鏈接,比如我引入的count我就不能修改他的值,因爲這個是導入進來的,想要修改只能在count所在的模塊修改。但是如果count是一個對象,那麼可以改變對象的屬性,比如count.one=1,但是不可以count={one:1}。

大家可以看這個例子,我寫了一個改變object值的小測試,大家會發現utils.js中的count初始值應該是0,但是運行了addCount所以count的值動態變化了,因此count的值變成了2。

let count=0
function addCount(){
  count=count+2
}
export {count,addCount}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count,addCount} from './utils.js';
  //count=4//不可修改,會報錯
  addCount()
  console.log(count);
</script>

與之對比的是commonJS的模塊引用,他的特性是:

上一節已經解釋了,模塊導出的固定值就是固定值,不會因爲後期的修改而改變,除非不導出靜態值,而改成函數,每次調用都去動態調用,那麼每次值都是最新的了。
導入的對象可以隨意修改,相當於只是導入模塊中的一個副本。

如果想要深入研究,大家可以參考下阮老師的ES6入門——Module 的加載實現。

CommonJS模塊總結

CommonJS模塊只能運行再支持此規範的環境之中,nodejs是基於CommonJS規範開發的,因此可以很完美地運行CommonJS模塊,然後nodejs不支持ES6的模塊規範,所以nodejs的服務器開發大家一般使用CommonJS規範來寫。

CommonJS模塊導入用require,導出用module.exports。導出的對象需注意,如果是靜態值,而且非常量,後期可能會有所改動的,請使用函數動態獲取,否則無法獲取修改值。導入的參數,是可以隨意改動的,所以大家使用時要小心。

以上所述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CommonJS的模塊加載詳解整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大家有任何疑問請給我留言,小編會及時回覆大家的。在此也非常感謝大家對神馬文庫網站的支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