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學基礎_8 - GUI

個人計算機革命

  • 1970年代初成本下降,個人計算機變得可行。
  • Altair 8800
  • 比爾蓋茨和保羅 艾倫寫BASIC解釋器
  • 喬布斯提議賣組裝好的計算機,Apple-1 誕生
  • 1977年出現3款開箱即用的計算機:
    Apple-II, TRS-80 Model I, Commodore PET 2001
  • IBM 意識到個人計算機市場
    IBM PC發佈,採用開放架構,兼容的機器都叫IBM Compatible(IBM 兼容)
    生態系統產生雪球效應:因爲用戶多,軟硬件開發人員更願意花精力在這個平臺。因爲軟硬件多,用戶也更樂意買“IBM 兼容”的計算機。
  • 蘋果選封閉架構,一切都自己來,只有蘋果在非“IBM 兼容”下保持足夠市場份額。

在計算機發展頭30年難以想象,70年代初,各種組件的成本都下降了,可以做出低成本,同時性能足夠強大的計算機,這個轉變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單芯片CPU的出現,強大+體積小+便宜。集成電路的進步,也提供了低成本固態存儲器。可以用於計算機的RAM和ROM。

計算機成本下降+性能提升,讓個人計算機成爲可能。第一臺取得商業成功的個人計算機:Altai 8800。
雖然1975年之前就有計算機愛好者,但Altai大量催生更多計算機愛好者,愛好者們組成各個小組分享知識,軟件,以及對計算機的熱愛。最具傳奇色彩的小組是: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第一次小組聚會在1975年3月,看一臺第一批運來加州的Altai 8800。
之後,Steve Wozniak開始想設計自己的計算機,1976年5月,他向小組展示了原型機,並把電路圖分享感興趣的小組其它成員。他的設計不同尋常,要連到電視顯示,並提供文本界面。

clipboard.png

同是俱樂部成員和大學同學 史蒂夫 喬布斯 建議說與其免費分享設計,不如直接出售裝好的主板。但用戶依然需要自己加鍵盤,電源和機箱。1976年7月開始發售,價格$666.66美元,是蘋果第一款產品。

clipboard.png

就像Altai 8800一樣,Apple-I也是作爲套件出售。Apple-I吸引了業餘愛好者,不介意機器買回來自己組裝,但個人消費者和公司對Apple-I不感興趣。

在1977年發生變化,市場上有了三款開箱即用的計算機。
第一款是Apple-II,蘋果公司第一個提供全套設備的產品,設計和製造工藝都是專業。它還提供了簡單彩色圖形和聲音輸出。Apple-II賣出上百萬套,把蘋果公司推到了個人計算機行業的前沿。
第二款是:TRS-80 1型。由Tandy公司生產,雖然不如Apple-II先進,但因爲價格只有一半,所以賣但很火爆。
第三款是:Commodore PET 2001。集成了計算機,顯示器,鍵盤和磁帶驅動器。目標是吸引普通消費者。

這3臺計算機被稱爲1977年的”三位一體“。
讓不那麼精通計算機的人也能用BASIC寫程序,針對消費者的軟件行業,開始騰飛。
市場上出現了各種針對個人的遊戲和生產力工具。比如計算器和文字處理器。最火的是1979年的VisiCalc,第一個電子表格程序,比紙質好無數倍,是微軟的Excel和Goole Sheets的老祖先。

因爲IBM忽略了增長的“微型計算機”市場,隨着微型計算機演變成個人計算機。 IBM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戰略和設計,意味着需要從頭開始,一個由十二名工程師組成的精幹團隊(後來叫“骯髒十二人”)被派往博卡拉頓辦公室。讓他們獨立工作,不受IBM內部的政治鬥爭干擾。想怎麼設計就怎麼設計。
沒用IBM的CPU,選了Intel的芯片,也沒用IBM的首選操作系統CP/M,而用了微軟的DOS,依次類推,從屏幕到打印機都這樣自由選擇。IBM第一次不得不與外部公司競爭,來給新計算機做硬件和軟件。這和IBM的傳統做法不同:自己做硬件來節省成本,然後與其它公司合作。經過一年IBM發佈了IBM PC

最具影響力的是它使用“開放式架構”,有良好的文檔和擴展槽。使得第三方可以做硬件/外設。包括顯卡,聲卡,外置硬盤,遊戲控制桿以及無數其它組件。刺激了創新,激發了競爭,產生了巨大的生態系統。這個開放式架構叫:IBM Compatible(IBM 兼容)。
意味着如果買了“IBM兼容”的計算機,可以用龐大生態系統中的其它軟硬件。開放架構也意味着,競爭對手公司可以遵循這個標準。做出自己的“IBM 兼容”計算機。

很快,康柏和戴爾也開始賣PC,微軟很樂意把MS-DOS授權給他們。僅在前三年,IBM就賣出200萬臺PC,超過了蘋果。有了龐大用戶羣,軟件和硬件開發人員,把精力放在“IBM 兼容”平臺,因爲潛在用戶更多,同時,想買計算機的人也會看哪種計算機的軟件硬件選擇更多,就像雪球效應一樣,而那些生產非“IBM 兼容”計算機的公司(一般性能更好),都失敗了。

只有蘋果公司在沒有“IBM 兼容”都情況下,保持了足夠都市場份額,蘋果公司最終選擇了相反的方式:“封閉架構”。即自己設計一切,用戶一般無法加新硬件到計算機中。意味着蘋果公司要做自己的計算機,自己的操作系統,還有自己的外圍設備,如顯示器,鍵盤和打印機。通過控制整個範圍,從硬件到軟件,蘋果能控制用戶體驗並提高可靠性。

不同的商業策略是“MAC vs PC 誰更好”這種爭論的起源。

爲了在低成本個人計算機的競爭衝擊下生存下來,蘋果需要提高自身水平,提供比PC和DOS更好的用戶體驗。

圖形用戶界面

圖形用戶界面(GUI)

  • 圖形界面先驅:道格拉斯 恩格爾巴特。
  • 1970年成立 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
  • 1973年完成Xerox Alto(施樂奧托)計算機
  • 1981年的Xerox Star system(施樂之星系統)
  • 喬布斯去施樂參觀
  • 所見即所得WYSIWYG
  • 1973年推出 Apple Lisa
  • 1984年推出 Macintosh
  • 1985年推出 Windows1.0,之後出到3.0
  • 1995年推出 Windows 95 提供圖形界面
  • 1995年微軟做失敗的 Microsoft Bob

蘋果在1984年發佈了Macintosh,這臺普通人可以買到的第一臺帶圖形界面的計算機。那時的計算機全是命令行,圖形界面是個革命性進展。不必記住或猜正確的命令。圖形界面可以直接顯示了,可以做什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