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在悄悄地不肯認輸

一個叫 “你是怎麼成長的?,我野生的,我認不了輸”的真實故事。

朋友圈裏存在着一位很酷的小姐姐,之前去大理學攝影時認識的。曾一起外出跟拍了幾次,瞭解到她的經歷,她的故事,被打動了,我們也就這樣認識了。

大我兩歲的她英語超級好,遊歷在各個國家,見着不同的人,接觸着不同的文化,我好幾次刷到她朋友圈,都在想,啊… 如果我有她的條件就好了,那是我多想過的生活啊。

前些天我找她聊天,我們聊了聊她過去的生活。

她是一個出生在南方小城的小女孩,從小就將考個好大學作爲目標,於是很努力讀書,小學時拼命考當地最好的初中,初中時拼命考最好的高中,高中時拼命考好的大學。

然而高考成績出來後,身邊的朋友不是去了北大,去了交大,去了中大,就是去了211/985,去了廣外深大,分數只能上三本的她坐在樓道里心酸地哭了一個下午。

那時的她,覺得學校不夠好是一件十分憋屈的事。

因爲上了大學後,二本生似乎成了標籤,狠狠地貼在了身上。

三本似乎高不成低不就,沒有重點學校的資源平臺,沒有211/985的好聽光環,似之專科又高出專科。

但三本的她,卻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高三那個暑假,小姐姐和幾個高中同學開輔導班,凌晨到街邊拉橫幅,大熱天時守在學校門口發傳單,拿起扳手拆牀搬牀...在這份其他同學當成社會實踐的經驗裏,小姐姐賺夠了大學第一筆學費。

大一開學,小姐姐對自己說“把故事收一收,眼下的路好好走。”,然後把微信介紹改爲了“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

大二時爲了省錢,咬牙坐了22小時硬座,去北京學口譯。在北京的那段時間,每天練到凌晨一兩點,給老師發錄音發筆記法,然後第二天清晨六點就早早爬了起來。

  小姐姐心裏知道,不能再用家裏一分一毫了。 於是大學三年,女孩的生活中,除了學習,就是工作。

  她努力壓縮自己的成長期,把自己能力往上逼,頻繁地跑不同地方,見不同的人,接各種工作。

三年的時間,她一步一步從一個小陪同,到交傳,再到會議同傳。

曾一個人拖着行李箱闖南走北,忍受過客戶的刁難,酒桌上受過白眼,和團隊熬過好幾個通宵,深夜街頭吹過寒風,也曾與團隊站在創業比賽的舞臺上舉起獎盃。

後來纔有了在國際米蘭俱樂部與蒙娜麗莎簽約儀式上爲球星馬特拉齊擔任翻譯;

在蒂森克虜伯集團全球最高試驗塔開幕式上爲蒂森總裁,中山市政府擔任交替傳譯;

  三本的她,利用專業與愛好,交了學費,也養活了自己。

她說,要是放在三年前,這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她說花了三年時間才逐漸明白一個道理,“你就是你,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附加在你身上的標籤,這種標籤可能是你自己賦予自己的,可能是別人的想法導致你賦予給自己的。”

過去的日子裏,她無數次懷疑自己,然而此刻,她卻無比堅定。

社會將這個標籤打在你身上,但你可以選擇狠狠地回擊。

她是我見過,既優秀又特別努力的女孩。

她的努力是拼命的那種,她會爲了一個翻譯稿件熬夜到凌晨四點,她用不到一年的時間,把自己的粉絲做到了兩百多萬,小紅書也有15萬粉絲。

她說:“ 旁人的議論,我從不在意。因爲無論如何,我會繼續,向前跑,迎着所有冷眼和嘲笑。”

聽了她的故事之後,我反而現在最怕的就是別人叫我順其自然,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順其自然的,你不好好努力,只會原地踏步,而別人都在努力,就等於你在退步,最後只能被現實淘汰。也許我們都需要一股不服輸的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