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墳記

      風雨梨花清明近,幾家墳頭子孫來?

      每當每條站在父、母、爺、奶和祖先墳前的時候,我們纔會明白我們從哪裏來?

      今年上墳定在了三月三十日,清明前最後一個星期六,這個日子沒有其他,只是便於出門在外的家族人趕回來。

      我們掃墓都在清明前,正經清明那一天是不上墳的,祖傳而己,大概說是過去長城外邊的人都如此?

      我們這一輩一個太爺的弟兄四十五人,又分屬五個爺爺,即五個房份,由於人多,家族大,墳也多,上墳集中在一起上就有點太吃力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始,在己去世的南莊二老哥當時提儀下,家譜也重修了,分着印了五本,上墳自此始,也按五房各上各的了。只有“前頭地裏”有棵老杏樹的這座老墳,定在清明前一天各房份共同派人共同上,也體現了大家還是一家人的這個意思。這一點這些年大家遵守的還是可以的,但是今年由於南莊四老哥清明前幾日九十一歲去世了,墓地也選在這塊地裏,南莊過事情,他們的人來的早來的齊,老墳地他們就先給上了,其他幾房的人來了,在這個最老的老墳裏就只剩下燒香點紙的活了。

      老墳裏埋的最早的是祖太奶奶,祖太爺爺的墳在雲臺山康家嘴。第二排是太爺和太奶的墳,第三排是祖上其他幾房幾個爺爺和奶奶的墳,我們這一房頭一個奶奶的墳也在這個墓園裏,不過我分不清。第二個奶奶的墳也緊挨在老墳的左邊,爺爺的墳在後岔灣。

      “下(音哈)面”我們這一房,這次上的墳共十四處,分在南莊前頭地裏、後岔灣、大溝裏、丁家窯窯上面、周家莊頂頭、九老哥家莊頂頭、張家門前、祖屋莊上面等。康家莊地方很好的,就是文化不發展,地名都不全,這麼說地方旁人聽了是一頭霧水,只有我們自己人才只是大體明白。年齡再小一點的,長年在外打工或上班,只有清明才急急忙忙趕回來上個墳的,這也好幾年了,但說起這些地名來他們還是弄不大清楚。

      由於地遠墳多,雖然現在己經進步到開的汽車上墳,從早上九點出發,也一直提土點紙燒香磕頭上到了中午一點。

      這幾年雨水好,地裏不放羊了,墳院裏草實在長的太長了,點紙燒香都得很小心,不然把草點着就麻煩大了。

      上完墳第二天就從會寧回定西了。這一次在老家前後待了六天,包括擡埋南莊四老哥和上墳兩件事。

      今天天快亮五點就醒了,胡亂翻手機上的朋友圈,有漢岔老鄉名兵祥者,也寫他們回去上墳的事情,大概是今年家族裏人都老了,遷了,走了,中川和漢岔老家連個給他們大家能做頓飯的人都沒了,大家吃的東西都是從城裏買好帶回去的,雖然也沒有捱餓,但主要是再沒有老家裏記憶中的那個味道了,那個感覺了,很是感傷!

      暫時,我們下面這一大家子還很幸運的是,三老哥和三嫂子,也即侄子們他十爸他十媽還一直留守在老家種地拉孫子,他們年年如此,給回去上墳的大家們做了幾天的飯,填了幾天的炕,架了幾天的火爐子,燒了幾天的開水,熬了幾天的茶,打掃了幾天的衛生,還有個麥場尚可停車,總之外邊所有回去的人目前都能有這麼個去處和上墳集中落腳的地方,應該算是很幸運的一件事情!如果過些年他們也進城裏接送孫子走了,大家回去還能到哪裏集中去?我們的那些出了門的侄兒輩們是不是已經覺得了這種幸運?這次回去看,還是不大可靠,說話者衆,操心者還是有點少。

      今年上墳取土大方向在東北,南北兩面也取,不然有的墳就沒有地方取土了。四個小時的墳上下來,大家雖然也疲,但也樂在其中,屬於快樂上墳。

      出門三步,小的受苦。上墳也是,越小的侄子這次挖土提土下苦最多。我們這一輩上了年紀的老哥們大都是聊天燒紙及指揮者。提土的筐應該叫“yan子”,這字不會寫,只有九老哥家裏還有兩個拿上用了,這東西再過幾年都成缺物了!

      我們的根在哪裏?在康莊!

      我們從哪裏來?我們都從康莊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