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下半場,別讓流量思維主導用戶體驗

        互聯網下半場,最早來源於美團的王興發在飯否裏一句話,然後被各大自媒體傳播,逐漸被大衆所熟悉,這其中有也導致了一些錯誤的認知。

        互聯網下半場的概念普及的時候,很多人都以爲互聯網的流量沒有了,也就是所謂的紅利期沒有了,所以互聯網不適合進入。這裏的思考方式是典型的流量思維,企業太過於聚焦流量,反而對於用戶來說更重要的服務和產品成了次重要的事情。

流量高於服務、產品質量,成爲當下用戶遭遇的最大問題。

        流量爲唯一的思考模型下,各個互聯網公司都在窮盡心思,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獲取客戶,然後做大概念後,去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所以,在流量思維模式下,無人會去反問:用戶的體驗怎麼辦?產品質量怎麼辦?用戶安全怎麼辦?

        這個背景,也可以用於前段時間,各種涉及用戶體驗的問題頻發的背後原因,尤其是互聯網行業尤爲嚴重。

        流量時代,互聯網公司在跑馬圈地,也有動力釋放巨大的利益給用戶,而對於用戶而言,利益的重要性大於體驗度,這就是在互聯網紅利期,用戶體驗的問題不是沒有而是被掩蓋了。一旦平臺的紅利釋放結束,用戶需要長時間體驗產品與服務時,那麼用戶對於服務與產品的感受就會不斷反饋出來。

        此時,當互聯網公司還停留在流量思維的時候,沒有快速彌補後端的短板,那麼面對用戶關於體驗的問題就容易引發體驗災難,滴滴就是明顯的例子。

        有人一直疑惑:滴滴那麼大的公司,怎麼能忽略那麼重要的問題。事實是,這是一個慣性的問題。當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快速崛起,直到成爲一家頗具規模的企業時,他受到的約束與監督都是有限的,這樣的環境會給組織造成巨大的幻覺:自己無所不能。正如我們看到的是:即便是互聯網的下半場,這些公司還在尋找到新的概念:產業互聯網,不斷追風口而不是彌補短板,這是環境造就的組織行爲與思維慣性。

        還有一個間接表現則是:當在新的風口發展遇到瓶頸時,大多數公司想到的是跨界合併流量,常見的手段:

        1、提升客單價,通過新增業務或者合併業務,增加對用戶產品的供給,從而完成客單價的提升;

        2、新增收入業務:充分利用流量,提升用戶的復購率:二次、三次等等;

        這個過程中,我們唯一看到的是:服務與產品兩個對於用戶來說極其重要的環節,依然沒有得到重視,所以即便是流量紅利期結束後,我們發現各個公司對於用戶依然沒有提升服務質量,各位用戶收到最多的還是他們的營銷短信。

        我是京東金融最早的用戶之一了,當初選擇的原因是界面簡單,用戶操作與體驗感受非常好。今天,你再去看看京東金融app,我快找不到自己想要找到的功能,每次打開就是撲面而來的各種營銷短信,這就是典型的例子。

        apple是很多中國企業學習的標杆,喬布斯更是很多中國企業家的榜樣,問題是:所有人都在談論蘋果設計,但沒有一家公司或者個人能夠剋制內在的衝動,提供給用戶更簡潔的設計。

        傳統商業中,產品與服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當互聯網通過效率與免費策略佔據了大多數用戶的時候,用戶的行爲習慣也被一種假象所迷惑:即傳統商業是落後的,他與傳統商業是有區別的,而新興的互聯網公司也認爲傳統商業的效率是底下的,但有一個事實是:

        今天,即便是再厲害的新興互聯網公司,傳統商業思維中核心經驗依然是重要的參考對象。換句話說,互聯網公司的發展策略還是需要回歸到商業本質上來。

        這個過程,不是由這些公司決定的,而是由用戶倒逼他們發生改變。前段時間《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預售期間,發生一件有趣的事情:

        以價格優勢獲得客戶的第三方票務app,復聯四的電影票價格反而高於各個影樓自家的app。而據我所知的是,很多人通過影樓自己的app購買了電影票。這說明:

        通過價格戰獲得的用戶,終有一天用戶還會選擇跟着價格走。而當價格戰失靈之後,靠什麼留住用戶纔是大問題。

        所以,互聯網下半場,希望不再是流量的戰爭,而是服務與產品的戰爭。對於其他中小公司來說。流量紅利期結束後並不意味着流量已經消失,這個流量池依然足夠龐大,只是增加的量少了,而不是保有量減少了,或者消失了。所以,機會依然有。重要的是:

        面對越來越理性的用戶,你將提供什麼服務和產品給他們纔是更重要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