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最早的“中國”何以誕生

        這學期在上考古學概論的課程,說來慚愧,我對考古學的專業知識知之甚少,於是想要找些書來讀,就選了許宏的《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這本書是由博文“改編”成書的,面對大衆而又不失其專業性,我認爲應該更好讀些。其次,我對於“何以中國”――最早的“中國”何以誕生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我也想從考古學的視野來認知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軌跡。


        這本書將考古學的專業性、知識性、趣味性和故事性結合起來,把枯燥難懂的考古學理念和知識轉換爲深入淺出的社會文化語境。新潮的書名和書中言簡意賅的文字表述讓人眼前一亮,在內容方面,這本書除了介紹了中國田野考古研究的最新進展和主流觀點外,也暴露了現實存在的許多問題,並且提出了一些新的的見解和問題。

        作者把公元前2000年當做探索中國早期文明進程的一個切入點,引述了考古學界對的夏、商考古成果的探索和設想,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大體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大河以東的晉南地區,輝煌一時的陶寺文化由盛轉衰;幾乎與此同時,大河之南的嵩山一帶,在“逐鹿中原”的躁動中逐漸顯現出區域整合的跡象,新砦集團開始“嶄露頭角”。顯然,它的崛起,爲隨後以二里頭爲先導的中原廣域王權國家的飛躍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地緣政治上,地處中原腹地的鄭州—洛陽地區成爲中原王朝文明的發祥地。鑑於此,公元前2000年,是中原文明史乃至中國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書中,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問題,比如,陶寺銅鈴,是迄今所知中國歷史上第一件金屬樂器。不管是從作者所說的考古學的角度,還是從其他學科的角度來說,這個小銅器的出現意義非凡。比如陶寺都邑發現的文字,對於研究陶寺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再比如禹都在哪裏,堯都在再哪裏大禹在哪治水。作者呈現了當代中國考古的重要成果,同時,也指出了現實存在的一些問題。諸如,在考古學領域中,將名人大國“對號入座”的推測式研究,考古學研究還停留在考古補史的階段,考古學家熱衷於古史重建工作,學術研究總會受到經驗、學術背景和立場的影響,也沒有能站在相對客觀的立場上。 在最後,作者對於中國考古學參與古史建構的能力和前景還是報以樂觀的態度,而考古學也在逐漸擺脫“證經補史”的取向,整個學科的發展有着廣闊的天地。

      那麼,最早的中國如何產生的?書中作者說:“中國”世界的空間輪廓,早在公元前二千紀前葉的二里頭時代,就已經顯現出了它最早的雛形。公元前二千紀,以中原爲中心的文化區系先後建立起凌駕於其他區系的中央王國,成爲三代京畿之地。作爲廣域王權國家的“中國”,由此起步。在這裏,作者許宏追問的是“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與興起,而這個國家爲什麼叫做“中國”,作者也做出了回答,即就是早期國家是建立在以中原爲中心的文化區的中央王國。比如,青銅器何尊“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思是周武王想要建都於天下的中心,在那裏統治人民。當然,這已經是西周的器物了。

        讀完《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從陶寺到嵩山一帶,從新砦遺址到二里頭遺址,我對中原腹地文化態勢和集團動向有了粗線條的感知,對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有了新的認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