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戒學堂】贛州之行——意外卻美麗的邂逅(一)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初中學習辛棄疾的這首《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時,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來到贛州,這麼接近這首詞所描繪的地方。

前往贛州是一場意外,但因爲贛州獨有的魅力,讓意外變成了美好的邂逅。

去年七月,整個專業都在尋找實習單位,剛開始,我和室友都打算去浙江實習,但是招聘會上沒有看到浙江地區來招生,於是只能改變主意,選擇留在江西。

至於去往江西哪個城市並沒有確定,聽聞贛州醫藥市場前景一片大好,便毅然決然地前往贛州。

凌晨一點抵達贛州,室友在出站口等我,陌生的城市,因爲室友的等待,而讓人心安。

出站口,入眼便是名稱爲“馬踏飛燕”的雕塑,是駿馬踏着長城託着地球的造型,駿馬飛騰,就像贛州這座城市,也在尋求騰飛發展的機會。

贛州市內有很多景區,宋代城牆、蔣經國故居、鬱孤臺、八鏡臺、標準鍾、寶葫蘆等。

儘管在贛州帶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我依舊沒有逛遍這座城市,最令我影響深刻的景區是鬱孤臺和標準鍾,每天坐公交車從市立醫院回住的地方都會經過這兩個地方,但我一直沒有進入看看。

直到有一天,師兄們都去出差了,我不用趕回去吃飯,便一個人去鬱孤臺和宋城牆走走。

傍晚時分,鬱孤臺的門已經關上了,莊嚴而厚重,鬱孤臺的門前是鬱鬱蔥蔥的樹木,拾街而下,辛棄疾的雕像屹立在前,滿目悲愴。

許是因爲鵝湖書院有辛棄疾之墓,高中讀書的地方多次去往辛棄疾廣場和辛棄疾公園,所以對他有莫名的親切感。特別是在這個陌生的城市,彷彿如遇故人,十分的令人心安。

只是鬱孤臺前的辛棄疾雕像和辛棄疾廣場還有辛棄疾公園的雕像都有所不同,辛棄疾廣場的雕像是手捧竹簡的書生形象,此時的辛棄疾是一個詩人的形象。辛棄疾公園的雕像是手執長劍,高數米,意氣風發,此時的辛棄疾是一個戰士的形象,爲收復失地親上戰場的愛國人士。而鬱孤臺的辛棄疾,則是報國無門,心中鬱結苦悶的宋人。

我在辛棄疾像前站了很久,緊盯着他的眼睛,我想探尋,他是否還曾記得自己鮮衣怒馬、意氣風發時許下的宏願。我想知曉他在面臨人生的困境時,是否想過逃避和放棄。

答案,自在心中,於是,後退一步,在行人都走完的時候,向這位歷史長河裏的愛國詩人深深得鞠了一躬。

儘管他已不再人世,而這精神永存,並且在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可能今後我並不會上戰場,但是如同魯迅所說的一樣:“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所以,無論今後身處何種崗位,只要自己認真做事,承擔自身的責任,便也是一種貢獻吧,儘管微弱,但也能發一份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