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鹽鹼地

我的故鄉在河北武強縣的小營村

縣裏的村名志記載

“小營村爲李將軍屯兵之所”

至於李將軍爲何人,已不可考

矗立在村口

放眼北望——

滿眼灰白

連面前的風

都泛着淡淡的鹹味

仔細看去

依稀可見細嫰的茅草

稀疏鹼蓬

最高大的植物

要算一種叫紅荊的灌木

在那空曠與遼遠的蒼白中

還有一座矗立的殘窯

間或會

有一些忙碌的人們

在瓦片砌成的曬池前

辛勤地勞作

颳起層層鹽土

過濾,晾曬

收穫袋袋細白的小鹽

爲故土贏來“刮金板”的美名

當時當地流傳着一句俗語

“東廠的果木園,比不上小營的刮金板”


在我那少年稚嫩的心中

家鄉的鹽鹼地是一片神祕的聖土——

它浩瀚、遼闊,莽莽蒼蒼

承載着我兒時的奇幻夢境與遐想

……

直到我參加工作

因勘察高壓線路走向

踏上衡水深州南部的鹽鹼地時

被那無際的灰白所驚呆

再往後

我看到新疆內蒙西藏

那莽莽戈壁

浩瀚沙海

無垠草原

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

遼闊博大……

家鄉的鹽磩地與它們相較

只是一片小小的土塊

儘管如此

卻依然不減故土的鹽鹼地

在我心中

那神聖的份量


對於故鄉鹽鹼地的記憶

間或會在心中頻頻閃回

每每念及

總會泛起熟悉的鹽鹼味道

清晰記得

兒時的娃兒們的脖頸上

常有泛白的鹼花紋理

幾成爲故土鄉親們的

圖騰標記

還記得

我作爲下鄉知青

一次被隊裏派活

和同伴下村賣鹽

於是

推着自行車

馱着鹽袋子

入村串戶

沿街叫賣

作爲剛離開學校的我

從小跟着作醫生的父母

在縣醫院裏長大

哪裏會張嘴叫賣

只好伴着同伴高聲的吆喝

默默承擔了過稱收錢的活計

但那次賣鹽的經歷

作爲一次與故土鹽鹼地產物

最親蜜的邂逅

卻永載我的記憶深處

更難忘

在我年少之時的一天

曾擔任過抗戰時期村治安員的爺爺

領着我去到當年他曬鹽的場地,

指着那依稀可辨的士井與鹽池,

講述他當年與奶奶(曾任救婦救主仼)

在那裏曬鹽與掩護一位八路軍傷員的往事(藏在鹽池下地洞裏)

現在,爺爺奶奶早已相繼辭世

關於他們的一切記憶

卻永銘我的心底


往事已遠

聽說現在家鄉地下水位下降

村北的鹽堿地早已鹽鹼盡褪

變成了良田

往日臨村北望

滿目蒼白的景色

己然被蒼翠滿眼所取代

心中欣然

但欣喜之餘也會泛起

些許的懷念與悵然


家鄉的鹽鹼地,

你必定深植我輩的記憶深處,

永不磨滅,永遠清晰

——2019年5月初草就於昊瀚堂

          5月8日夜編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