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讀書無用論”抗爭二十餘載後方知:持經達變,抱朴守一

>>原文鏈接<<



過去常以爲讀書無用,後來發現自己讀的書沒有選對;過去常以爲讀書無用,後來發現自己讀書的方法不對;過去常以爲讀書無用,後來發現自己讀的書不夠多;過去常以爲讀書無用,後來發現自己讀的書和自己要走的路不統一。於是,“讀書無用”,變成了“自己無用”。


再到後來才發現:讀書的用處,在於能夠讓人“持經達變,抱朴守一”,從而“執古御今,方圓於世”。


什麼是讀書?如今,人們所認知的讀書有兩層含義:一是看書,二是上學(舊時稱“上學”爲“唸書”)。前者無謂地點,後者所謂教育。然而,人們常常留意其字面意思,即取一書而觀之,或朗其文字,或識其意義,或記憶之。由此,人們所說的“學習”與字面意思上的讀書就混爲一談了,悻悻學子畢業後因爲過去讀的書對其職業生涯、物質財富並沒有帶來大的影響,從而產生了教育界的“讀書無用論”這一學長對學弟的“敦敦教誨”及感談了。



說到讀書,範圍可就大了,其中對大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語文”了。那麼,什麼是語文?是教育機構所設置的一類科目,是以漢字爲載體的物質表達,還是說這僅是一個名詞解釋?其實,語文分爲四個階段。其一曰:語言文字,無論是聽說讀寫都離不開“識字”這一初始階段;其二曰:語言文章,遣詞造句、排句成章、邏輯成文是語文的中級階段,它反映人們的思維矩陣;其三曰:語言文學,修辭表達、情感寄託、思想傳播是語文的高級階段;其四曰:語言文化,“道一風同,天下一心,中國一人”,這是語文的終極階段,蘊含人類精神文明的本質,這也是人們所說的“大語文”所代表的真正含義。“大”字,廣而大之,博而深之,精而傳之。


現在,仔細回想起來,“讀書無用論”只不過是人們對於讀書的誤解罷了。原因有二:學而未思和學而未習。《論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人的學習,不要滯留於形式上的記憶誦讀,還要思考其中的內在含義,結合實際情況再去判斷如何去學。《論語》又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從前,由於教科書上的註釋及一些評論家的解說,常以爲其含義是:學習了,再時常加以複習能夠獲得新收穫,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後來發現自己錯了,“習”字,爲何是“複習”而不是“練習”?學以致用,不是一直傳承至今的真理嗎?



談到這裏,語文的另一種表達:國文,更具有文學及文化意義。也正是因爲國文,讓人能夠明白何爲“持經達變,抱朴守一”。國文,是大語文的精華所在,目前正逐步作爲一門基礎學科開設於高等教育機構,即大學。大學國文,包含的內容實在廣泛,內容上《四書五經》是少不了的,分類上“經史子集”首當其衝,學術觀點上看蘊含“儒釋道”三家理論,從歷史階段上看又有“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文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等分類。如果以一兩本教材就能囊括,確實做不到,但大浪淘金還是可以的。


何爲“持經達變”?解釋:應用自己完整的思想體系,圓通地應對事物。在朱熹所編著的《四書章句集註·論語》中有這樣的一個詞:君子不器,一個人不要像器具那樣拘於形式教條,要學會通達變化順應時勢。而讀書,恰恰是人們建立思想框架的重要途徑,不要爲了讀書而讀書,要爲了“認知”而去讀書。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何爲“抱朴守一”?解釋:堅守自己的本心,在物慾橫流利益誘惑之時,不忘初心(最初目標/本性)。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其中,這“道”,直至人的本心。同樣,在《四書章句集註·大學》中還有一個詞:絜矩之道,即爲人處世有一套基本的行爲準則。人們所瞭解的如“己所不欲而勿施於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換位思考”等皆是基於絜矩之道。



知識改變命運,其實說的很對,而獲取知識的最大途徑就是讀書。一位中國古董收藏界的泰斗曾將讀書劃分爲:誦讀、學貫、涉獵三個階段。通過誦讀記憶加深對知識內容的記憶,然後理論結合實際在相應領域上貫通使用,最後觸類旁通能夠應對各領域相關的實際情況。


持經達變,抱朴守一,實則蘊含的是爲人、行事、處世的深層道理,只是許多人在讀書這一關上不能明心見性,誤以爲“讀書無用”而已。現在社會,各行各業三教九流(不含貶義,儒釋道三教,職業分類:上/中/下九流)不乏能人志士,亦不缺普通平民。但是,大家都在談知識付費、知識變現,其實都是在讀書之後有所思索,能夠通達於現實生活中罷了。

讀書無用?不,讀書一定有用,只是現在的你可能還沒有發現它的用途罷了。我們不可以決定太陽何時升起,但可以決定何時起牀,萬物不變是我們在變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出自《黃帝內經》),通過讀書我們可以學到好的行爲習慣;“君不見,三界之中紛擾擾,只爲天明不了絕。一念不生心澄然,無去無來不生滅”(出自《拾得詩》),通過讀書我們瞭解相由心生、行由心動的變化;“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出自《道德經》),通過讀書我們可以學到持經達變執古御今的方法;“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出自《道德經》),通過讀書我們明白什麼是始終如一抱朴守一的專注。於是,“自己無用”又變成了“使自己變得有用”。



本文首發:搜狐

同步平臺:簡書、百家、頭條、企鵝、網易、大魚、鳳凰、微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