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微信之父張小龍演說:超1億人朋友圈設置了三天可見

2019年1 月 9 日,2019 微信公開課在廣州開幕,主論壇未露面的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兼微信事業羣總裁張小龍,終於露面,然後一張口就是整整四小時。當時演講的內容很實在,也真情實感的講述了微信的一路歷程與新的嘗試,現在聽來也十分收益,於是節選了一些分享一下。

                                    640?wx_fmt=jpeg

  剛開始提到用戶對微信的吐槽時,張小龍開場就表示,“每天有 5 億人吐槽,還有 1 億人教我做產品。”

  張小龍還提到爲什麼要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的功能,他這麼解釋:

  “一般來說用的人是很少的,做產品的人都知道,大部分人很懶。但這是微信裏面最多人用的一個開關,超過 1 億的人把這個開關設置了三天可見,三天可見是一個用戶的強大需求。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的話,重新做一次朋友圈,我可能直接讓相冊變成私密的。朋友圈和個人相冊是可以完全分開的,這是兩個概念。現在同一個照片放在相冊裏面可以被當做歷史,也可以在朋友圈作爲動態來展現出來,只不過是當時做的時候一不小心把二者混在一起了。

  所以我們鼓勵用戶去設置三天可見,希望這讓他更加勇敢的去發朋友圈。他不用認爲說我發的每一個都是可以被別的朋友很久以後來翻看。”

  現場,張小龍還特意提到了對人工智能的一點看法。張小龍表示,微信內部語音識別團隊在長達好幾年的時間裏一直在優化語音識別的準確率。

  “我們並不會去跟風來做 AI,AI 是要落地到我們實際的一個功能或者是場景裏面去的。所以 AI 從技術上來說,我們特別認同它。但我們一直認爲,好的技術是爲產品服務的,AI 應該默默躲在後面幫助用戶來做一些事情,就像語音識別一樣。”

  張小龍還指出,自己可能只是對未來對 AI 表示擔憂的人之一。

  以下爲演講原文(節選部分):

  大家好!我是張小龍。

  剛剛我們在下面看了一下這些吐槽,非常好,因爲我每天都在聽到這樣的聲音,都已經習慣了。我覺得在中國來說,每天都有 5 億人說我們做得不好,每天還有 1 億人想教我怎麼樣做產品,我覺得這是非常正常的一個事情。但是我來這裏不是爲了教大家怎麼做產品的。

  每年我們內部問我要不要參加公開課?我總是說我還沒有確定好,我還是要想一想,後來我跟他們提了一個條件,如果我要來的話,能不能把我的時間放到更加晚一點的時間,因爲我特別希望我有一個特別好的狀態跟大家做交流。後來我用了一個理由說服了我自己,今年我要過來參加一下,因爲你連續好幾年來參加,突然中斷了,有一點把一個行爲藝術突然中斷的感覺。

  特別是今年這樣一個時間點,我覺得很特別,如果是去年的話,大家都會說「七年之癢」,我只能總結怎麼樣「癢」的。今年是 8 年,在今年 8 月份的時候,微信的日登錄量超過 10 億,這是一個特別大的里程碑,這可能是國內歷史上第一款 APP 有 10 億 DAU 的數量級,我們也沒有公佈過,可能在我們自己看過來,這只是哪天達到的一個問題。但是對於一個做互聯網產品的人來說,應該還是一個很值得慶祝的一個事情。

  特別是最近我們發佈了微信 7.0 版本,當然又有 5 億人吐槽,有 1 億人教我怎樣做產品了,並且還有 8 億人看不懂我們一句話「因你看見,所以存在」到底是什麼意思。在座的有人看懂了嗎?看懂了舉一下手讓我看一下。

  謝謝這麼多知音,有 10% 的人勇敢地舉手了。這一句話可以從很多的層面理解,就像我在朋友圈裏面發了一段王陽明的《心學》,但是並不只是從這一個維度,我覺得是從很多的維度,我不想做一個解釋,我覺得有一個神祕感特別好,每個人有自己的解讀是特別好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會更好一點,就像微信這麼多年以來,微信的啓動頁面總是一個人站在地球前面,剛發佈的時候,有很多人問我爲什麼是一個人站在地球前面,更早的版本是一個人站在月球前面,那個時候也是很有想象力。對於這個點,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因爲我們沒有標準答案,所以這麼多年以來,每次當你看到微信這樣的一個啓動頁面,你可能都會有一個想法:這個人在幹嘛?他站在地球前面做什麼?過了一年你的想法會變一點,再過一年又會變一點。正是因爲這樣,我覺得纔是一個特別好的啓動頁面,因爲他把想象空間留給了用戶自己,10 億用戶有 10 個億的理解,他會找到打動它的點。所以看起來很多的 APP 都在把自己的啓動頁變來變去,微信這個不會變,並且我相信將來也不會變。

       關於社交

  下面一個點是我從來沒有談過的點。對我們微信的本源、微信最基礎的東西沒有聊過,所以我這裏準備花一點時間聊一下關於「社交」的話題。

  社交的起源是什麼?當然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可以自己想象。

  我是這樣想象的。

  可能在遠古的時候,如果人都是一個一個個體的話,他是沒有社交的,當人類成爲一種羣居的動物的時候,原始的社交就產生了。

  人在一個社區裏面最大的訴求是不要被排斥,所以人必須跟別人說話。說什麼好呢?其實就吹牛 B 來體現自己對社區是有價值的。爲了讓別人重視自己說的,必須要一點誇張的色彩。這是我對於原始社交的想象,大家不要太當真。

  大家在朋友圈裏面必須要發一些很誇張的旅遊照片等等,其實就是延續了這個習慣,不過如此。擔心就被排斥了,所以大家會在朋友圈挑選一些很誇張的東西放在朋友圈上面。

  很多年前我在知乎問過一個問題,「溝通的本質是什麼」。這其實是沒有答案的問題。

  但後來,我自己想到了一個答案,並不是標準答案啊,我說,「溝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設強加給對方的過程」。什麼意思呢?每個人有自己的人設,希望別人接受,你說的每一句話,有意無意的,都在希望別人接受你對自己人設的認可。表面上我們在討論一個問題,本質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別人認可你傳遞出來的人設信號。當然這個只是我自己一種方便我去理解社交的一種想象,它並不一定是一種科學的研究。

  發朋友圈,其實就是把自己的人設帶給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腦袋裏面的過程。

  比如說你發的每一個內容,其實你是希望別人認爲你是一個這樣的人,背後都是你自己給自己設定的人設,你想推廣自己的人設,是希望別人眼中的你是這樣子的。所以你發的每一條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選設計過的,一定對你自己的人設是有利的。

  從遠古開始,你就害怕被社區排斥走,所以你要吹牛逼,你要講一些很誇張的東西,體現你的重要性。在社交裏面體現自己特別的地方,特別的地方就是你把你看到的東西拍成照片發給大家。你看到晚霞,就把它拍的非常誇張,讓大家覺得你看到的風景與衆不同。或者把自己 P 得特別漂亮來推廣自己的漂亮人設。

  所以朋友圈是一個表現自己的地方。

  朋友圈爲什麼鼓勵發照片,而不鼓勵發文字呢?文字的操作比較曲折一點。這個問題我之前解釋過。因爲我覺得,對多數人來說,寫一段文字,是很難的一件事情,特別是這段文字還要表現好自己的人設。但發一張照片,就要輕鬆很多。

  所以爲了幫助他表現他的人設,所以讓他選取一個很輕鬆的工具那就是拍一個照片就可以了。但是對於少數很清醒的人,會問自己我要推什麼樣的人設?

  很多年前,我每次發微博,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想表現什麼?」,大部分情況下,一問到自己這個問題,我就默默的刪掉了準備發的文字。當然,大部分人不是這樣的,越是短處越要發一個朋友圈來來強化它。它往往是這樣的一個過程。說明大家很認可這一點。

 但這樣也有一些負面的作用。

  如果你多發幾張旅遊的照片,大家會認爲你經常在外面旅遊,如果你發一些加班的可能被認爲是整天都在加班。但事實上可能並不是這樣子。這只是一個人設推廣,它雖然有作用,但是也會過頭,你很難表達你的真實狀況。

  就像我們並不是每一個時刻都是開心或者不開心,但是你只要發朋友圈說我很開心,大家就認爲你每天都很開心。我們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狀態,然後屏蔽了所有的不好的狀態。

  但是我們並沒有一個工具來記錄一下我們一天裏面真實的狀態。

  所以這是我們爲什麼要做視頻動態的原因。以前叫時刻視頻。

  關於朋友圈,其實我要多說幾句。很多人都說要逃離朋友圈,或者說不怎麼用朋友圈了。但事實上這是互聯網圈子大家看到的一個假象。大家往往把自己周圍的人的情況,當作全世界的人都是這樣子的,但是真相並不是這樣子的。因爲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個人怎麼可能逃離社交,即使你發東西少了,你也會去看他,然後也去互動點贊評論。它本身也是個社交行爲。

  可以透露一個數據,從發佈到現在,每天進去朋友圈的人數一直在增長,沒有停下來的勢頭。到現在每天有 7.5 億人進去朋友圈,平均每個人要看十幾次,所以每天的總量是 100 億次。

  我覺得朋友圈承載了中國人的線上的社交,可能是中國最高效社交工具。它現在每天有這麼多人這麼多次的頻繁進入。好像用戶每天要通過做這個功課使得他完成了一個普通人一天的社交,他這一天可能並沒有出門,並不妨礙他完成社交。即使你可能不發朋友圈,但是你會去看,你通過點贊評論還是會參與到社交裏面,就像完成了一個社交任務。

  如果各位在座的產品經理,其實可以好好分析一下朋友圈爲什麼會這麼多人在用?甚至這些年裏,這一批人都已經長大了或者是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覺得很多用戶的思維或者社交方式在這麼多年以來並沒有變化。本質上來說,就像我杜撰遠古人怎麼社交,其實我們人的社交是沒有發生改變的,或者說社交的需求並沒有發生改變。我們在線上的社交只是線下的社交的一個映射而已。

  在線下在現實裏面沒有互聯網的話,大家要去社交,可能去參加一個飯局,去參加一個聚會,然後可能熟人之間會打打招呼,我說的最主要是熟人的社交。但是這種線下的社交效率是比較低的。因爲它要跨越地理和時間才能做到。

  朋友圈本質上是一個什麼,朋友圈其實開創了一個新的社交的場所,其實它不止是一個時間流。我把它比方成一個廣場。

  你每天會花半個小時從廣場走過,然後你看到廣場裏面你會迎面看到一堆堆的人在那裏討論不同的東西,聊不同的東西,有各自的主題,然後你經過每一個人羣,這裏面都是你認識的人,並且你可以停下來跟他們參與到任何一個小圈子討論裏面去,並且你會發現每一個小圈子也全部都是你認識的人。

  你可以過去打一個招呼,或者參與一下。然後你轉身離開到下一個,再去參與一下,或者不參與,或者只是簡單的打個招呼的去點贊就走了。這樣的話,當你把朋友圈給看完的時候,那時候你從廣場已經逛完了。

  這是特別強調的一個設計,就是朋友圈只能看到共同好友。也就是說你看到的每個人或者你參與的一個討論大家兩兩之間是相互認識的一個點,這樣的一個點不是一對一的討論是三個人以上的討論。比如說你在朋友圈看到 A 好友發的朋友圈,然後 B 好友評論了,你一定同時認識 A 和 B,然後你評論的時候是三個人在討論,他是符合了「三個人以上比單聊更加豐富」的一種社交體驗。

  半個小時你已經看到了很多朋友,看到了很多他們討論的主題,並且也參與了很多個主題的討論。其實你已經完成了當天線上社交的一個任務。這樣高效率的一種工具,你當然會覺得很難離開他。

  但是朋友圈也有它的弱點,也是大家談論的,大家想要逃離他的一個點,正因爲它是個廣場,你去點贊或者是評論意味着你在廣場裏面公開大聲的說了一句話,意味着廣場很多人都可以聽到,這樣帶來的壓力感是比較強的。而且當你的好友越來越多,可能這一股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實際上我自己在朋友圈剛出來的時候,每天要發十幾個照片,到現在我可能幾個月發一次。很多人都會感受到這種發朋友圈的壓力。

  所以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想的一個問題。雖然朋友圈確實在社交方面很高效,但是在自我表達方面會很有壓力。

  所以我想我們需要有一種新的方式,讓用戶可以比較勇敢的自我表達。

  但是這裏很矛盾,因爲我們需要一個人表達得很清楚,如果要最沒有壓力,那就是自己對自己說話。但是自己對自己說話是不可能獲得朋友的回饋的,也就是說它是沒有社交上的回報。他跟人說的話被越多人聽到,他的社交回報越大,但是他的壓力也會越大。所以也有很多人因爲這樣子把朋友圈設成三天可見了,他自己覺得壓力小了。

  有很多人問我爲什麼要設三天可見的東西?朋友之間不會反目?我想簡單解釋一下。

  作爲一個設置裏面的開關一般來說用的人是很少的,做產品的人都知道,大部分人很懶。但這是微信裏面最多人用的一個開關,超過 1 億的人把這個開關設置了三天可見,三天可見是一個用戶的強大需求,他希望是這樣子的。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的話,朋友圈重新做一次的話,我可能直接讓相冊變成是私密的。朋友圈和個人相冊是可以完全分開的,是兩個概念。現在同一個照片放在相冊裏面可以被當做歷史性的挖墳,也可以在朋友圈作爲一個動態來展現出來,這只不過是當時做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這兩個東西混在一起了。

  所以我們鼓勵用戶去設置三天可見,希望這樣子使得他更加勇敢的去發朋友圈。他不用認爲說我發的每一個都是可以被別的朋友很久以後來翻看。

  如果一個人非要展現自己的歷史,他應該有別的一個東西來展現自己的。比如說他精心準備的一些照片等等,而不是用朋友圈的動態作爲個人的歷史展示。朋友圈更多的希望它代表了一種他的動態。

  所以剛纔說到這一點,其實也延伸出一個問題出來就是視頻動態,我剛纔說這麼多,我相信朋友圈特別強大,我相信未來幾年大家還是離不開朋友圈的,因爲還沒有出現一個比它更高效率的社交工具。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對於朋友圈這樣一種高壓力的社交工具,可能並不代表未來的趨勢。未來大家都需要一種更爲輕鬆的一種方式。既能夠勇敢的表達自己,又能夠獲得社交的好處,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工具。這就是我後面要提到的視頻動態或者是時刻視頻。

  其實視頻動態來說,很多人說微信要大力來做視頻了,我並不認同,微信怎麼可能去做某一種技術領域的事情呢?視頻只是一個技術,微信要做的是通訊社交的事情,所以視頻對於微信來說只是一個載體,微信要做的是在這一塊來說希望做社交。是要做朋友圈之外的另外一種社交的模式,解決上面說的弊端。

  如果說做視頻的話,視頻在微信裏面一直都有,並且每天朋友圈裏面的視頻量還挺大的,一直在增長。

  所以視頻動態就像前面解釋的,更多的是瞄準一個怎麼樣能夠很輕鬆的去表達自己,並且用輕鬆的方式參與到社交裏面去,視頻只是一個技術的載體。如果沒有視頻,也會考慮用照片。

  我接着回到朋友圈這裏,我以前提到過 twitter 是一個很偉大的產品,其實影響了很多產品的形態。比如微博。

  我記得在騰訊公司做微博的年代,大家會想,輸入框提示什麼。好像是「你在想什麼」。

  爲什麼是你在想什麼,而不是你在做什麼?

  那是因爲 twitter 誕生於 PC 時代,你用 PC 的時候,你在做什麼?你在敲鍵盤。

  但是微信誕生在手機時代,所以微信一直是隻爲移動互聯網服務。

  這是一個很大的一個優勢,在於說我可以記錄你在做什麼,你可能走在路上,你可以拍一個照,這是你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坐在電腦前,只能記錄「我在想什麼」。

  因爲微信是一個手機 APP,它是跟着你走的,它並不是一個電腦放在那裏,你只能去看它。所以在電腦上不會有搖一搖,在微信裏面會有搖一搖這樣的東西,因爲你是搖不動一個電腦的。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手機端的 APP 是可以記錄你在做什麼的,我走在路上看到什麼拍了一個照片發出去了。在電腦面前是我在做什麼?我在整理我的照片,把昨天的照片發到電腦裏面去,所以這是有很大的本質的不同。

  所以很早以前我說過一句話說,人是環境的一個反應器,就你遇到什麼的環境,你就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出來。

  你坐在電腦前,電腦就是你的環境,或者說你看到電腦裏面的信息內容就是你的環境,所以你在電腦前輸入的東西是你看了一篇文章,或者看了電腦裏面別的一些內容,然後你對它做出一個反應,說我認爲是什麼樣的。

  但是你拿着手機,你走在任何地方,你的環境是真實的環境,你的反應會是對真實環境的一個反應。這個時候你的記錄是真實的,而不是想象出來的,你不是在回憶,而是你在經歷。

  也就是說你同樣發一個信息,如果你發到電腦裏面類似於微博類的東西,你可能在回憶,你在記錄或者這只是一個想法,但是你在手機裏面發,你可能是實時的,是在親身經歷的一個東西。

  所以微信的視頻其實是希望能夠記錄下來自己和真實的世界,對真實世界的反應。這是在電腦前做不到的。坐在電腦前,你只能把以前拍的照片整理出來再發出來。所以很多從 PC 時代過來的應用,遷移到手機時代,基本的邏輯就會出現問題。

  但是說到記錄的話,記錄真實世界,我認爲這一個理想特別好,但是他很不現實。因爲記錄或者拍一個視頻,並不是一個用戶真正的需求。不信大家看一下自己手機上有多少個視頻就知道了。如果沒有分享的目的,你是不會去拍一個視頻的,即使你拍了很多照片,其實你也不會再看了。而往往是有了微信之後,你要分享給別人你纔會拍這樣一個東西。所以記錄或者是拍攝本身並不是一個需求。

  所以假設我們要做一個 APP,這個 APP 的目的是說記錄我的人生或者是記錄真實的世界,這個 APP 是做不起來的。拍攝不管是照片還是其他,首先是因爲你會去分享而有意義而有需要。微信是有分享的能力的,所以微信不會做一個視頻記錄,每個人來記錄自己的視頻,然後只有自己看到。微信也不會做一個視頻相冊放在那個地方讓別人來看到,因爲那樣的話,你只會一年裏面挑最好看的三個視頻放在那裏,那是用來裝飾你的,它不是一個記錄。我們要做的是,能夠讓一個人真正的去記錄他正在經歷的東西,然後讓他的好友來看到。並且這個過程是不應該類似於朋友圈的,如果類似於朋友圈的話,我們就不用這個東西了。

  當然現在的視頻動態是第一個版本或者我們叫做 0.1 版本,大家可能還體會不到這一點,沒有關係,我覺得我們就像對待小程序一樣,特別有耐心去培育用戶的這個習慣。因爲大部分用戶是沒有拍視頻來記錄世界的習慣。

  我們也沒有能力去培育用戶或者是改變用戶的習慣,我們有的能力是通過一種社交化的設計,使得他拍這些視頻的時候能夠獲得他參與社交的好處或者是回報。

  我們希望這裏的視頻動態是朋友圈的反面,這裏提倡的是真實的,而不是美的。所以大家如果仔細留心一下,你在拍完一個視頻動態底下的按鈕不叫「完成」、不叫「發表」,不叫發表,而是「就這樣」。

  就這樣包含了一個含義是,這個視頻可能並不好看,但是就這樣了,我就發了。這就是很真實的。然後我們爲了讓你能夠勇敢發的,故意讓別人看不到你的這個視頻,必須要點你的頭像進去再下拉一下纔可以看到,來減少你發一下「就這樣」視頻的壓力。然後跟他說了,他就明白了。原來是這樣子的,前面我發現他真的亂七八糟拍了,一點也不裝飾自己,很真實拍出了很多,我看得也會覺得很爽。因爲我透過他的眼睛看到了他的世界,就是這樣一種感覺。

  但是我不可能跟每個用戶去說你要這樣來拍,所以對於產品來說,最終的走向是會讓一個用戶在壓力最大的情況底下能夠很自由去拍一些東西去記錄他自己或者他周圍的世界。同時它有足夠的動力去做這個事情。就目前來說動力是不太足夠的,所以我相信在座各位也不怎麼頻繁去拍,但是讓大家有動力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一個難的事情。比如說我們給大家發一個紅包大家就會拍了,但這不是我們想做的事情。但是我們要讓朋友看到你會拍了,這是可能的。

  所以後續我們會在這裏一點一點做版本的升級,我們會嘗試不同的路徑,以達到這樣一個目的:就是它是朋友圈的反面。朋友圈已經變成了一個很傳統的社交的地方,就是我們每個人在裏面展現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來獲得他人的認可。當然這裏我希望每個人是展現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也同樣可以獲得他人的認可。所以在這一點我們也有足夠的耐心,通過後續的版本迭代,不斷去打磨它,因爲這樣一個拍攝記錄世界,這樣一個動機對用戶來說並不是一個習慣,這裏是需要花一些時間耐心地去慢慢推進的。

  但是我們對此爲什麼會有耐心?就像小程序一樣,小程序我們會給它兩三年的時間裏面讓它變成一個生態,對這樣一個功能當然不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我們仍然可能會花好幾個月的時間不斷去打磨它,去嘗試。因爲我們確實覺得雖然用戶現在沒有這個習慣,將來視頻的交流一定會取代照片的交流,取代照片的發送,變成更多被採用的載體。因爲很簡單,因爲視頻所包含的信息量比照片大的多。我知道這一點確實很不容易。我舉了這個例子,我前天給另外一個同事的視頻點讚了,然後他就截屏發到朋友圈說小龍居然給我這樣的視頻點讚了,他只是拍了一個十字路口的燈光隧道,我通過他的視頻看到他當時所處的環境,你就會有一種看電影的感覺。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可能會爲了讓我給他點贊拍更多更美麗的視頻,說明我們的產品這一點還沒有做到位。這裏面的引導我們會繼續嘗試去引導用戶真的能夠某一天很輕鬆自如拿起手機來就可以記錄周邊真實的世界。

  我覺得一個好的產品不需要費口舌解釋,我解釋了這麼多,說明我們做得不夠好。

       關於 AI     無錫婦科醫院××× http://wapyyk.39.net/wx/zonghe/fc96e.html

  關於 AI,想來講一點我的看法,AI 在過去幾年特別火。我們也特別重視 AI 這一項技術,就像大家現在在視頻動態裏面拍一個視頻,你會看到有 AI 匹配的一些配樂,有很多人都覺得這個配樂挺智能的,因爲確實跟它拍的東西能夠識別出來並且是比較吻合的。

  我並不覺得這種 AI 識別的吻合是特別好的,所以我也跟團隊說我們這裏要出現隨機的東西。當你拍一個東西的時候,比如你拍一條馬路,你並不是非要一條關於馬路的歌曲,不然就很死板了。人是有想象力的,當你看到這個景象的時候就會想象到另外一種意象。

  微信投入了很多精力來做 AI。大家以爲微信裏面的語音識別是第三方來做的,其實它是微信內部語音識別的團隊在長達好幾年的時間裏面一直在做的工作,並且每天在優化它識別的準確率。所以到今天,大家會覺得這裏面識別率越來越高了。當我們投入在做語音識別的時候,其實業界對 AI 這一塊還並沒有特別大的關注。所以說,我們並不會去跟風來做一個 AI,而是說,AI 是要落地到我們實際的一個功能或者是場景裏面去的。

  所以對於 AI 來說,其實從技術上來說,我們是特別認同它。但是我們一直認爲,好的技術是爲產品服務的,AI 應該默默躲在後面幫助用戶來做一些事情,就像語音識別一樣。

  在我大學的時候,我們的人工智能的老師還跟我說,我們的有生之年看不到 AI 戰勝人類。因爲當時上一門課,叫模式識別,自己還寫程序來識別圖像上的物體是什麼物體。覺得這是很難的事情。所以當 AlphaGO 戰勝了人類棋手,我當時也特別震驚。當 AI 被用到我們產品裏面的時候,我就在思考 AI 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我看過一篇文章我覺得裏面有一個總結特別好,在這裏分享給大家。

  舉個例子,將來醫生會被 AI「醫生」取代掉。爲什麼會取代掉?因爲 AI 的「醫生」連到雲端可以知道所有的病例和所有的數據,所以他對於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這一件事情,一定會比人類的醫生厲害很多。確實是這樣,一個人類的醫生,不管他讀過多少年書或者治過多少病人,他沒有辦法跟雲端巨大的數據對比的。

  並且就像下圍棋一樣,阿爾法狗下圍棋不會告訴你爲什麼這樣下或者他爲什麼這樣下,AI「醫生」建議你要吃什麼藥,你是沒有辦法挑戰它的,你只能遵守它,它讓你吃什麼藥你就吃什麼藥品。這個時候我們對它的做的事情其實並不知道,或者說你認爲它是我們的工具,相反我們可能變成一個它的工具。如果它是壞的話,或者機器突然出了一個故障的話,某一天雲端裏面下一個指令,讓所有 AI「醫生」給所有人吃某一種很致命的藥,也是有可能的。

    總結一下,剛纔說了微信的夢想是什麼?

  從個人用戶的角度來說,它希望成爲每個人最好的朋友,雖然它是一個工具,但是它是工具型的朋友,從平臺來說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市場,這個市場要讓創造者體現價值的市場。就像一句話說的在牆和蛋之間,我們選擇的是一個蛋,因爲對於一個市場來說如果做大了我們要限制你,如果你剛起步,我們會扶持你,所以我們希望在這個市場反而是一個非常活躍非常競爭的市場。所以即使面對未來,我們認爲我們的威脅不是來自競爭對象,相反微信來自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組織上有沒有很好的優化能力,即使有這種能力,我們能不能繼續保持一種創新,並且不斷突破的一種能力。

  我今天講了特別多,我其實想作爲一個總結,因爲在之前每次都是講某一個業務,今天我其實更多的作爲一個產品經理跟大家做一個交流,作爲一個產品經理,我自己其實能夠帶領一個團隊做出一個 10 億級的產品,我當然覺得很有成就感覺對於我來說更加幸運的是可以在這個過程裏面把我自己對於世界的認知體現在產品裏面,並且成爲一個產品的價值觀。我覺得這是一個更加難得的一個事情。當然內部有很多同事說我是很獨裁,我就認了我就很獨裁的,有很多產品是很民主的,但是有很多領導給他施加意見,最後這個產品是沒有靈魂的,最後這個產品會支離破碎。

  作爲結尾我想到一句話,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它是一句電影的臺詞,叫「萬物之中,希望至美」。有很多人知道這一句話,我經常想的是如果微信不能給用戶帶來哪怕多一點點希望,我們就沒有辦法去判斷我們做的事情是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所以它也是我們衡量的準則。

  我今天演講就到這裏。謝謝大家!感謝大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