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握孩子的需求

央視曾播過一則公益廣告,看過令人淚目。

小嬰兒哭泣不止,身邊的人輪流上前安撫:

年輕的叔叔把他抱在懷中,輕聲安慰;

頭髮花白的奶奶用臉蹭着他額頭,喃喃細語;

懷孕的媽媽將他兜在肩頭,輕輕來回走動;

一對可愛的小夫妻用玩具逗弄,滿臉溫柔……

可是,任憑大家想盡了辦法,也不能止住嬰兒的哭泣。

最後,一位鬍子拉碴的叔叔伸手接過嬰兒,摟在懷裏輕輕地拍着。

神奇的事情出現了,嬰兒漸漸緩和下來,滿臉純真地望向叔叔,眼裏彷彿有星星閃爍。

接着屏幕上打出一行小字〔媽媽的心臟,在數月前移植給了他。〕

媽媽的心跳,令孩子感到安全和安心。難怪羅曼·羅蘭說: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

而當我自己成了媽媽後,才切身體會到媽媽背後的情真意切。美好、深沉、無私、真切,再艱辛,也是幸福。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

乳汁象徵母愛的第一個方面:對生命的關心和肯定,蜂蜜則象徵生活的甘美,對生活的愛和活在世上的幸福。

大多數的母親有能力給予“乳汁”,但只有少數的母親除乳汁外還能給予“蜂蜜”。

爲了能給予“蜂蜜”,不僅應該是一個好母親,同時也應該是個幸福的人。

看到過這樣的觀點:

每一個孩子都是藉由媽媽的身體來到世上,媽媽是鏈接他與這個世界的第一扇門。媽媽給孩子擁抱,給孩子哺乳和無微不至的照料,給予孩子最堅定和最親切的依戀。這個時候,孩子最喜歡媽媽陪着他。

當孩子漸漸長大,慢慢有了自己的小圈子,認識了更多的小夥伴以及老師的時候,一個心態恬靜、有思想有追求的媽媽,更能讓小小的他心悅誠服。

等他再大一點,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要爲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時候,他更喜歡那種睿智,能滋養他思想格局,卻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的媽媽。

而當他有了自己的事業以及自己的家庭的時候,他最想要的就是彼此關心,但彼此都能尊重各自人生的媽媽。

做父母從來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我們學會從不放手到放手的過程。從依戀到理解到關懷的過程。

而作爲媽媽,正行走在路上,怎樣很好地把握孩子各階段的需求,一直是心中的疑問和努力的方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