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河美食

說到食,在一些人的記憶中完全跟美不美是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的。在一段時期只要能煮熟的,幾乎都沒有逃過給食的命運,至於現在說起食的動不動就來一句“好食麼”?這句現在平常的話,在當時完全是奢侈。


河口手工粄,一種傳統副食,地位比包子、饅頭高多少,而且還經常擔負招待客人的重任,給無聊的餐桌增添一些共同的話題,如討論誰做好,誰煮得好.........這些諸如此類減少彼此尷尬的話。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以前單車騎過都說看不清誰騎,到現在汽車開過都能把車牌記住。在如此快節奏的時期居然還有人用最傳統的方法做帕子粄........不知道是情懷所依還是走獨特路線?

泡米,打漿,攪拌.......還有炊的工具,這些看似簡單的步奏,對最終成品品質都能產生影響。


黃伯,一個地道淳樸陸河河口客家人,跟很多陸河人一樣,勤勞忠厚,夫唱婦隨,曾經也跟很多人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過着日出而作,日暮而歸的日子,雖說天天節奏差不多,但日子過得滋潤,生兒育女,養家持口.......這些人生歷程也就這樣過。

那天去拍,也是邊招呼我,邊忙這忙那的,大家都是一個地方,話題自然就容易聊一塊。從選米到成品,子女教育與工作,柴火,還有銷量......儘管嘴裏沒停,手也沒停,但生活的艱辛與做手工粄的收入完全沒有影響到他笑容,倒是我自己春節時的熬夜,讓精神不集中,對他的話題有一些附和不足,直到他漂亮女兒出現才改變。

傳統與現代,過去與將來,在新的發展時期都是一個轉折點,不敢說將來會消失這樣方法做粄條,但以後一定很少人會做。

大鐵鍋,木柴,一勺米漿一勺米漿地蒸,然後晾掛在竹竿上風乾......切成條再拿去市場賣。開始以爲利潤可觀,但聽黃伯說,以傳統手法做,一斤米一般也就做一斤八兩或者一斤九兩粄條,做兩斤的要看天氣。


以現在市面上琳琅滿目的食品,在陸河,粄條還能佔有一席,我想這完全是一種情懷加多樣化方便食法。正如我去拍這個過程,也是自己記憶中的一種,只是用圖片固化一下,如果能勾起同齡人的記憶,也是幸事一樁。


很熟悉的場景,想起小時候看到奶奶炊,我呢老圍在竈前不離不棄,目的無非就是想大人給一點來食,而且心裏盼望着蒸熟的掛不起,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食,可惜這機會少得可憐.......通常給趕給罵的機會多,最後就算再賴皮也經不起大人火鉗頭的恐嚇.........


真的很細緻對每一塊粄的,儘管售賣的價格比器械化做的貴,但口感完全不一樣的。

光顧着看臉,忘記拍她在忙啥了,罪過罪過.......

聽說據聞沒有問......菇涼還沒主,至於結果就看各位看官的啦,多食她家的粄條......就算不成功也賺到交情。


賣完早上做的,剛從市場回來的阿姨,看着還冒着熱氣的粄條,不油然露出歡欣的笑容。


食河口粄,走萬里路,想家鄉人與事........

風裏雨裏,每天都在河口市場口等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