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大沽河斜拉橋

大沽河是我的母親河。從記事起,我就跟着父母親,從河東岸到到西岸去播種、收割莊稼。我家住在大沽河入海口附近的下疃村東岸,西岸有肥沃的土地。很早以前,從大沽河東岸到河西膠縣,要從我家臨村山角村西的渡口擺渡,過河非常不便還有很大的危險。

大沽河下游汛期時水量很大,水勢兇猛,水流湍急,波濤洶涌。舊時靠近入海口處沒有跨河的大橋,河東的鄉民要去河西,勢必要靠船擺渡。我兒時印象深刻的漁船碼頭也在山角村邊的大沽河東岸。

嶗山史料記載:河套在大沽河西岸有糧田千畝,耕牛、勞力、農具以及收穫的莊稼等全靠擺渡往返。每到農忙季節或逢兩岸集日,等待過河的人更是擁擠不堪,船翻人亡的慘劇時有發生。僅建國後就因翻船淹死23人。其中1964年4月一次翻船淹死9人,1974年5月一次翻船淹死5人。

1977年冬,嶗山大沽河斜拉橋落成通車。大橋長200.28米,橋面車行道7米,兩邊人行道各0.75米,橋高6.98米,載重標準汽車15噸。特別讓家鄉人民驕傲的是,大沽河斜拉橋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全國第一座斜拉橋。建成後的大橋巍峨壯觀,凌空飛架,猶如一道臥波的彩虹,橫亙在碧波銀浪的大沽河上。斜拉橋的建成,結束了兩岸人民擺渡的歷史,爲河套、膠州人民帶來了極大的通行便利。

1977年我7歲,對於大沽河斜拉橋建成通車還有印象。從小時候起,斜拉橋就烙在腦海裏,成爲永遠的記憶。1993年夏天,這座七十年代設計建造的以農用爲主的斜拉橋倒塌,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新的跨河大橋雄偉屹立在大沽河上。

這個週末從河套下疃村父母家回李村時,開車拐了個彎往西直接開向山角村西。到大沽河東岸停車,下車走在河岸和簡易橋上,再回憶回憶上世紀70年代建的這座斜拉橋。如今的大沽河,早已舊貌換新顏,河道的治理,讓大沽河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沽河水清澈徑流,蘆葦成片,野鴨鳧水,河水緩緩,流入膠州灣畔。

今天,大沽河斜拉橋已不復存在,南面新的跨河大橋上車輛急馳而過,再往南,青島新機場高速青蘭大橋並立而建,北面正陽西路跨河大橋直通膠州。距離膠州灣入海口這短短四五公里的河面上,就有四座大橋通車,這在四十年前是不可想像的。大沽河,母親河,換了人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