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大沽河斜拉桥

大沽河是我的母亲河。从记事起,我就跟着父母亲,从河东岸到到西岸去播种、收割庄稼。我家住在大沽河入海口附近的下疃村东岸,西岸有肥沃的土地。很早以前,从大沽河东岸到河西胶县,要从我家临村山角村西的渡口摆渡,过河非常不便还有很大的危险。

大沽河下游汛期时水量很大,水势凶猛,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旧时靠近入海口处没有跨河的大桥,河东的乡民要去河西,势必要靠船摆渡。我儿时印象深刻的渔船码头也在山角村边的大沽河东岸。

崂山史料记载:河套在大沽河西岸有粮田千亩,耕牛、劳力、农具以及收获的庄稼等全靠摆渡往返。每到农忙季节或逢两岸集日,等待过河的人更是拥挤不堪,船翻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仅建国后就因翻船淹死23人。其中1964年4月一次翻船淹死9人,1974年5月一次翻船淹死5人。

1977年冬,崂山大沽河斜拉桥落成通车。大桥长200.28米,桥面车行道7米,两边人行道各0.75米,桥高6.98米,载重标准汽车15吨。特别让家乡人民骄傲的是,大沽河斜拉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全国第一座斜拉桥。建成后的大桥巍峨壮观,凌空飞架,犹如一道卧波的彩虹,横亘在碧波银浪的大沽河上。斜拉桥的建成,结束了两岸人民摆渡的历史,为河套、胶州人民带来了极大的通行便利。

1977年我7岁,对于大沽河斜拉桥建成通车还有印象。从小时候起,斜拉桥就烙在脑海里,成为永远的记忆。1993年夏天,这座七十年代设计建造的以农用为主的斜拉桥倒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新的跨河大桥雄伟屹立在大沽河上。

这个周末从河套下疃村父母家回李村时,开车拐了个弯往西直接开向山角村西。到大沽河东岸停车,下车走在河岸和简易桥上,再回忆回忆上世纪70年代建的这座斜拉桥。如今的大沽河,早已旧貌换新颜,河道的治理,让大沽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沽河水清澈径流,芦苇成片,野鸭凫水,河水缓缓,流入胶州湾畔。

今天,大沽河斜拉桥已不复存在,南面新的跨河大桥上车辆急驰而过,再往南,青岛新机场高速青兰大桥并立而建,北面正阳西路跨河大桥直通胶州。距离胶州湾入海口这短短四五公里的河面上,就有四座大桥通车,这在四十年前是不可想像的。大沽河,母亲河,换了人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