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已不在是個溫暖的詞彙

家,在中文的語境裏,承載了太多的東西。每到年關,擁擠的春運、空城般的北京,訴說着中國人對家的歸屬感。然而,每一箇中國人又有着對家不同的理解和感覺,有着不同的家的故事,或喜或悲,構成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國”與“家”的並列,似乎也只有在中文裏纔有的詞組。

月有陰晴,人有離合。當我們長大了,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家就有了大小之別,有了原生和新組建之分。家在這時也就變得紛繁複雜,不再安寧。家與家之間不像簡單的細胞無性繁殖,而似雜亂的異花授粉,於是後代裏各種雜亂的表型接踵而來,所謂家家都有難唸的經。家庭的和諧也成了君子或者人才方能經得起的考驗,修身與齊家,成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畢生的高度。

我所面臨的小家,正是千萬中國家庭裏最普通的一員,是那千萬本難唸的經書裏,薄薄的一冊。原生的家成了回不去的思念,新的家成了不願回去的冷淡。當家已經不能給人帶來溫暖,家就成了傷人的利器。每當我工作很累的時候,最想回到家能有一碗熱氣騰騰的粥或者面,此時,家纔是愛的港灣。原生家庭裏的父母給了我這樣充足的,無條件的愛,新的家庭裏,我該怎樣把這份愛傳遞給孩子呢?

我想我會在孤獨中老去,最終埋在我的家鄉。當我一個人生活,那還叫家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