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條出山的路

      老家的路這兩年變得稍微好走一點了。前年2017年爭取政府的項目資金把從村部東坡社到康莊的村道水泥硬化了,去年2018年又接續上把從康莊上山爬坡通到甘八公路(通鄉油路)的這半截土路硬化了,這樣的話,進出康莊就全是硬化路了,這就條件好多了。只不過由於投資標準低,路兩邊沒有修邊溝護坡,下雨了極容易發生水毀,另外道路綠化沒有跟上去,這是很大的遺憾。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中國農村改革開放四十年最重要的經驗總結。我們老家由於地處大山深處,就爲了這一條出山的路,奮鬥了幾十年,幾輩子人,路一直是我們生活中的艱中之艱,難中之難!

      我們所在地方的鄉政府叫甘溝驛,康莊通甘溝驛的路六七十及之前年代,主要靠驢馱人走,所以就沒辦法追求平坦了,距離最近就行了,一直就從五條嶺山上走。地名叫五條嶺,顧名思義就得翻五道山樑,口耳相傳距離是十里路,大人走步子放快得一個小時,我記得八二三年本人到外地上學有一次暑假回來,我從五條嶺上大中午步行回家,又熱又乏,走走停停,曾經走過四個小時,那個路可真叫是遠啊!

      八十年代,隨着包產到戶,家家的生活條件也逐年變好了,大家都想着修一條架子車路,主要是解決一個磨面的問題。過去家家都用的是石磨子磨面,到八十年代後,石磨子已經淘汰了,鄉政府所在地有鋼磨,磨面又快又好,大家就得到甘溝驛去磨面,所以在莊子對面的前岔灣樑上,康莊、呂莊、後岔三社的羣衆就共同出力,用鐵杴、钁頭順樑、順溝挖了一條寬不足兩米的架子車路,到白條岔這個地方接到了甘八公路上,再到甘溝驛鄉政府所在地大約十五里。這條架子車路,又陡又窄,但在驢拉人推之下,合兩人一驢之力,總算是用架子車能夠把各家裏自產的糧食拉到鄉上交公糧,磨面,或家裏窖中沒水吃了還可以拉幾筒子水吃用,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進入新世紀初,新莊二哥爲了幫全莊人修一條進莊的汽車路,就從前岔灣樑上重新選線,在本莊幾位念成書在外工作人員的自籌資金支持下,動員康莊、後岔、呂莊三社的力量,羣衆自力更生,在國家沒有投一點資的情況下,修通了一條簡易公路,鋪上了土砂。當然由於受資金、技術的限制,公路的線型、坡度等都不是十分的規範,但我們康家莊總算是通了汽車路,隨然平常沒有多少汽車可跑,但莊裏人的“三碼子”起碼能夠暢通無阻,這就解決了全莊人甚至包括呂莊、後岔三社近百戶羣衆的出行困難。

      新莊二哥是一個非常愛路的人,也是一個非常有公益心的人,這條路是他組織大家修的,所以平時沒事了,或者下過雨路有損毀了,他就一個人帶上鐵掀,開上他自己的車上路養護去了。在新莊二哥活着的那些年,我們的這條簡易公路一直都走的很好,可惜的是二哥前些年七十八歲時去世了,這條路硬化成水泥路後,可憐新莊二哥連一次都沒有走過,現在大家開車走在這條路上,人人都還是會念着新莊二哥的好!

      現在老家莊裏的路確實一年年變好了,但是莊裏生活的人卻一年年見少了,主要是娃娃一輩唸書、搞副業出門走了,老人們到城裏幫小的帶孩子去了,這好不容易修好的路上卻沒有多少人走動了,真是叫人嘆息不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