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的不止是孩子——鹿邑真源二小舉辦《弟子規》背誦競賽


5月31日,鹿邑縣真源第二小學舉辦了《弟子規》背誦競賽,這是一場學生和老師的精神盛宴。在魏傑校長的帶領下,本次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着。親愛的孩子們,如同一團熾熱的火,把年少的童真點亮。個個眼睛裏閃着亮晶晶的喜悅,恰似星星閃亮。那清脆悅耳的聲音聲音恰是一股清泉在耳邊流淌......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代前期山西新絳秀才李毓秀所編的三言韻文,後改名爲《弟子規》。《弟子規》以《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總序,下分七個部分。全文共360句,1080字,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編纂而成。

古人有云:“百善孝爲先。”什麼是孝順?我曾無意中曾聽到過這樣的一番言論:“所謂孝順,其實把這倆字顛倒過來更合適。也就是說,能順着父母的心意,就是孝順。”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則是教養。”《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看似簡單的事,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有多少父母期待的只是兒女能對自己和顏悅色些,言語溫婉些?又有多少兒女追悔莫及,心存愧疚,只因父母健在時,從未給過好臉色,甚至常惹他們生氣?除此之外,我覺得孝順父母,還有一條很重要,那就是把自己照顧好。現在,尤其是孩子,遇到一丁點挫折就抱怨,甚至是把命都不要了。可憐可憐一把屎一把尿,含辛茹苦拉扯你長大的父母吧!無論人生多麼糟糕,從你出生那天起,就已經賦予了責任和義務,你不能逃避,只能披荊斬棘往前走。

人們常說:“禍從口出。”在我的記憶裏也有這樣一句話,只是我已經記不得是在哪裏看到它的。這句話就是:“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你脫繮野馬般的‘心’,出口是非不斷的‘嘴’。所以,人多時,請管住自己的嘴;人少時,請管住自己的心。多觀察自己,少議論別人。一個懂得降伏自心、善待別人的人,必定有大福報。”《弟子規》中“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侫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未見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勿諂富,勿驕宜;勿厭故,勿喜新”“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無不在警示我們,說話要有分寸。俗話說:“貴人語遲。”一個有修養的人,是會懂得顧及他人的感受的;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是不會讓自己的語言與庸俗,巧言辭令扯上關係的。然而,事實上總有一些人打着“刀子嘴豆腐心”的幌子出言不遜,傷到人還不自知。殊不知,“言爲心聲”,一個人若毫無遮攔,信口開河,毫無顧忌,就出言傷人,只能說明是缺少教養,品質卑劣。還有些人喜歡說人長短,論人是非。甚至搬出一些歪理“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全然不知,傳播沒有事實依據的言論,是對別人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更折射出了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文化修養和人生態度。所以,一個人即要有大公無私的精神和博愛的情懷;又要能剋制自己的私慾時時處處約束自己。即不能當勢利小人,亦不可作薄情寡義之人。

現在有這樣一句話很流行:“你想了解一個人,給他吃一頓飯就夠了。”《弟子規》中“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對飲食,勿揀擇”。假若一個人,在餐桌上只注重自己的喜好,從不考慮他人的口味和禁忌;遇到自己喜歡的飯菜,就霸在自己跟前;對服務員大呼小叫,趾高氣揚;這顯然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弟子規》中“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說白了,禮儀並非是默守陳規,它是一個人是否能設身處地地爲別人着想,它藏我們對他人的尊重。尊重不只是晚輩對長輩,學生對老師,下屬對上級,員工對領導,也體現在強者對弱者的態度。

《弟子規》中“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罝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我們不得不承認,人有窮與富,相對來說手頭寬裕的人,衣服就相對光鮮些,飯菜就相對講究些,這或許是令手頭相對拮据的人羨慕的一件事。但事實上,這是沒有必要攀比的,人生在世,像飲食、衣服、身份、財富、社會地位等,哪一樣不是過眼煙雲。正如《弟子規》中“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礪”“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所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訾”。說到底,一個人的德學和才藝,才能讓自己擁有更豐滿的人生。人的一生追求美,不只是要成爲信仰,更應該成爲自身的需求。

而《弟子規》中“衣貴潔,不貴華”“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爲醜”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可見,一個人,所有的言行舉止,皆彰顯着這個人的才華和氣質。一個人,要懂得自我節制,要嚴於律己,要心存畏懼,遠離是非之地和污穢場所,時常審視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充滿愛與陽光的心靈,纔會得到命運的垂青。就會把腳下的路,走得越來越乾淨。正如洛特雷阿蒙說:“品味乃大智之巔。”

女作家李銀河說:“人的靈魂完全獨處,感覺會比較冷硬,而有人交流時,纔有溫軟的感覺。所以,靈魂之友是不可或缺的。”而《弟子規》中“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由此可以看到,我們要親近正直善良、寬容博愛、德才兼備的人,遠離心口不一,兩面三刀、品格低劣的人。我們不得不感嘆,人生還是非常奇妙的,因爲你可以選擇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假若這個有趣的人又恰好與你有着共同的志趣,那麼,你就收穫了一位靈魂上的知己。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說:“如果你把時間都給了三流的東西,就真的就沒有時間閱讀一流的作品了!”《弟子規》中“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就是在教導我們,多接近經典,多讀有益身心成長的書。“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讀書,就是一種最純粹的交流,是一種無聲的心靈交流,可以聆聽書中人物的心聲,可以感知作者靈魂的深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讓人產生共鳴。書籍,是無言的智者,可以爲你擯棄浮囂,洗去心塵。讓我們爲平凡的生命注入精神追求,就可以活出生命的品質。

《弟子規》,是一部教導少年兒童如何待人接物的啓蒙讀物,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愛,具體列出了爲人子弟在家或出外的言語、行動、舉止、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有的禮儀和規範。它是古人的智慧,是歲月的記憶是國學文化的經典。因此,這些樸素而傳統的道理,對於生活在現代的成年人同樣有益。

而《弟子規》中“衣貴潔,不貴華”“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爲醜”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可見,一個人,所有的言行舉止,皆彰顯着這個人的才華和氣質。一個人,要懂得自我節制,要嚴於律己,要心存畏懼,遠離是非之地和污穢場所,時常審視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充滿愛與陽光的心靈,纔會得到命運的垂青。就會把腳下的路,走得越來越乾淨。正如洛特雷阿蒙說:“品味乃大智之巔。”

女作家李銀河說:“人的靈魂完全獨處,感覺會比較冷硬,而有人交流時,纔有溫軟的感覺。所以,靈魂之友是不可或缺的。”而《弟子規》中“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由此可以看到,我們要親近正直善良、寬容博愛、德才兼備的人,遠離心口不一,兩面三刀、品格低劣的人。我們不得不感嘆,人生還是非常奇妙的,因爲你可以選擇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假若這個有趣的人又恰好與你有着共同的志趣,那麼,你就收穫了一位靈魂上的知己。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說:“如果你把時間都給了三流的東西,就真的就沒有時間閱讀一流的作品了!”《弟子規》中“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就是在教導我們,多接近經典,多讀有益身心成長的書。“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讀書,就是一種最純粹的交流,是一種無聲的心靈交流,可以聆聽書中人物的心聲,可以感知作者靈魂的深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讓人產生共鳴。書籍,是無言的智者,可以爲你擯棄浮囂,洗去心塵。讓我們爲平凡的生命注入精神追求,就可以活出生命的品質。

《弟子規》,是一部教導少年兒童如何待人接物的啓蒙讀物,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愛,具體列出了爲人子弟在家或出外的言語、行動、舉止、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有的禮儀和規範。它是古人的智慧,是歲月的記憶是國學文化的經典。因此,這些樸素而傳統的道理,對於生活在現代的成年人同樣有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