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0

首先是對文章的一個梳理,作者在前言中講到。以石刻材料爲中心來研究某一區域少數民族部族,從題名的姓氏、官爵、里居和親屬關係,略以闡明關中古部族的名類淵源、地域分佈、姓氏變遷、婚姻關係、階級分化、部族融合以及其他關於北朝官制和地理沿革等問題。他所關心的問題無疑有很大的前瞻性。他收集的碑銘共有二十五種,其中十三種見於以往的金石著作,另外有十二種碑銘不見於前人著錄。完全未見著錄者有十種在文末有一個附錄錄入,有兩種則直接在文中收錄原文,以方便討論。

利用《鄧太尉祠碑》主要是對馮翊護軍所轄以及五部內的部族的論述。《光武將軍£產碑》前秦渭北疆域之劃分,職官之設置,部族之分佈及碑主所統治吏民數目。把官秩分爲三類,碑主管轄地區以及從大人、部大、酋大入手洛水以東、定陽以西的少數部族的分析。綜合利用《鄧太尉祠碑》和《光武將軍£產碑》結合《晉書載記》推測前秦十六國的關中少數部族的分佈,以及略述付秦時關中的編戶與雜戶。

三是北朝前期的李潤羌和北魏造像題名的四種方式

把造像題名分爲四種,通過造像題名來研究少數部族的聚集分佈、內部構成、婚姻關係及姓氏變化情況。

四、北朝後期北方部族在關中的造像題名大致可分三類。作者透過造像題名觀察到,關中地區北族開始散居漢人村邑,每個漢村或羌村都有北族進入,只有二、三戶北族點綴的村邑,已是北族分佈最稀的地方。最能體現北族聚居關中特徵是北周武成二年《合方邑子百數十人造像記》

造像題名人的成份是複雜的,至少有二十六種少數部族姓氏。馬長壽從部族分類學的觀點將這類姓氏分爲八類。

作者要研究的最後一個問題是關中渭河以北的羌人和他們的漢化過程。主要利用北周至隋初渭北各縣十二幢羌民造像碑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