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9

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落

序言

1、

2、二十五種碑銘十三種著錄,但兩種不全,《鄧太尉祠碑》《光武將軍(產碑》在文中校勘補正;不見著錄十二種,編入附錄中

3、自東漢至隋唐,關中的少數部族始終以氐、羌、匈奴為先為主出現於中國的歷史舞臺。自426年以後,拓跋鮮卑和其他北鎮雜胡相機入關。鮮卑雜胡漢化較早,自隋唐便不再為部族集團。

4、苻秦建元以前關中部落:

匈奴

西羌

屠各

5、從題名的姓氏、官爵、里居和親屬關傑,略以闡明關中古部族的名類淵源、地域分怖、姓氏變遷、婚姻關係、階級分化、部族融合以及其他關於北朝官制和地理沿革等問題。

二、《鄧太尉祠碑》《光武將軍(產碑》

《鄧太尉祠碑》:馮翊護軍所轄的少數部族關係

金石學著作中有著錄,但以往著作除文字上解釋頗有出入外,甚至連碑的原存放地點都沒有搞清,馬氏經調查確定碑原立於蒲城縣東北七十里的東河川(洛水西岸),爲前秦馮翊護軍鄭能進建立。

所屬的五部:和戎、寧戎(和戎和寧戎,《晉書》中“和寧”並稱,其所在地說法不一,馬氏據碑文合稱之“和寧戎”指出和戎與寧戎分爲二城二部,並確指其方位,具體勢力範圍之所在。)、鄜城、洛川、定陽

五部內的部族:屠各、上郡夫施的黑白羌、高涼西羌、盧水胡、白虜(鮮卑)、支胡、粟特、苦水人

《光武將軍(產碑》》

碑文著錄全者很少,王昶在《金石萃編》中只根據碑正面第一行有“廣武將軍”,即稱之爲《廣武將軍囗產碑》。馬氏則據較全的拓本稱碑額有《立界山石祠》字樣。碑在白水縣東北三十里的縱目鎮

馬氏側重前秦渭北疆域之劃分,職官之設置,部族之分佈及碑主所統治吏民數目等等。

碑主管轄地區:從洛水流域東到定陽西界

將碑中所列的官秩分爲三類:1、軍事系統,有各級將軍、司馬等;2、郡縣系統,主薄、錄事等第三類屬部族系統,如大人、部大、酋大等。

碑主政治地位:按照上述三個系統和官秩,結合碑中的事實,馬氏推測囗產是護軍兼馮翊郡太守。

洛水以東、定陽以西的少數部族:(從大人、部大、酋大的姓氏入手)

確指的屬少數部族的姓氏居50%以上,加上若干與漢姓相同者,佔84%以上,共屬十六個部數部族。

西羌姓氏最多:夫蒙氏、儁蒙、雷氏、同蹄氏、井氏、

氐姓:楊氏(仇池氐)、樊氏、韓氏、還有一些表現似漢姓的族類支胤。

龜茲國王姓氏:白氏或帛氏

以部大爲頭銜的姓氏:董、張;李氏、爪姓、秦氏

小結:《鄧太尉祠碑》《光武將軍(產碑》,結合《晉書·載記》,推測前秦前期(370年以前)關中少數部族的分佈:氐族集中在三原、九嵕、、雍一帶;關中羌的分佈主要在馮翊郡;渭河以北至洛河中下游爲羌族分佈中心;中部縣的西北貳城東、西爲屠各匈奴分佈所在。在貳縣的西境有彭沛谷堡,彭氏爲盧水胡大姓。新平西南有胡空堡,其東爲姚奴、帛蒲二堡,前秦末年並爲屠各帥所據。此外,還有新干羌雷悪地。以此知涇河以東北,盧水胡、屠各、西羌皆分堡而居,情況頗爲複雜。北地、馮翊ニ郡間的馬蘭山,部族種類亦多。有馬蘭羌,亦稱北羌,即《鄧太尉祠碑》所云之黒、白羌。有屠各胡,亦稱“定陽、貳城胡”。又有盧水胡。

十六國時期的少數部族集中在渭河以北各地:氐族在扶風和咸陽郡的西北,羌族在馮翊郡,北地新平二郡和馮翊郡西部爲屠各、盧水胡、西羌和北羌。

實力而言:氐羌人數最多,實力亦最強。氐與羌相較,羌雖入關中較早,但其經濟文化條件皆不如氐。氐則受漢化最深,語言多已漢化,姓氏亦模仿漢人。這樣可理解苻堅執政時爲什麼典章制度多法魏晉,爲什麼容易與三秦大戶經常性的合作。前秦治關中,文物制度多宗魏晉,而帥吏則多憑羌人,氐羌上層始終聯合。馮翊護軍鄭宏道的部吏中羌人共十九人,佔軍吏總數的68%以上。這些結論無疑發前人所未發。

苻秦時關中的編戶與雜戶:大部分的羌族仍在本族大姓部大的統治之下屬雜戶,而氐族入關較羌族稍遲,但晉初已成爲編戶。

原因:氐族

羌族:政治壓迫和兵役剝削。

三、北朝前期的李潤羌和北魏造像題名的四種方式

通過造像題名研究少數部族的聚集分佈、內部構成、婚姻關係及姓氏變化情況。

北魏造像碑題名的四種類型:家屬造像、同族同姓人造像、同族異姓人造像和異族異姓人造像。

家屬造像:《宕昌公暉福寺碑》《夫蒙文慶造像銘》《雷漢王等造像記》

同族同姓人造像:《雷標等五十人造像銘》此碑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只有男性,沒有女性參加。提供了關於北魏官秩和地理的知識。

同族異姓人造像:《邑主雋蒙囗娥合邑子州一人等造像記》題名人除僧衆涉彌外則多數爲羌族婦女和少部分漢姓婦女,因此作者推測該縣的這個村子是以羌族爲住而又與少數漢族雜居的一個地區。

異族異姓人造像:《邑子羅暉造像題名》和《邑子廿七人造像記》

小結:馬氏的基本看法是北魏時期造像人主要是漢人和羌人,沒有新從關外來的鮮卑及其他北鎮雜胡參加佛事活動。

四、北朝後期鮮卑雜胡入關後的聚居與散居

北魏佔居長安後,挾政治強勢鮮卑人不斷移居關中,尤其是北朝後期東西魏分裂前後,以北方鮮卑爲主的北族大量涌入關中。北周時期,鮮卑和雜胡拜佛造像之風逐漸漫浸,與以前此主體由漢、羌操縱的局面完全不同。

      北朝後期北方部族在關中的造像題名大致可分爵三類:第一類是家庭造像題名,如《宇文達造像記》、《建崇寺造像記》皆屬於此類。《建崇寺造像記》在秦州,不在關中。第二類是散居在關內的北方諸族隨所在村邑的漢族或羌族建立佛像,所以他們的姓名亦隨各地的造像記留到現在。第三類是聚居在個地區的北方諸族集體造像,如華州渭河北岸的《合方邑子百數十人造像記》便是最典型的實例。

《合方邑子百數十人造像記》主文兩側東西南三面都有造像者題名、刻像,共有一百五十六人之衆。不同部族集中分佈在造像碑的四面,?斯姓多在西南,?拔姓多在北,宇文姓多在西,匈奴、高車諸姓多在北方。

從部族分類學的觀點將這類姓氏分爲八類:一、祖源出匈奴而向北方鮮卑轉化的部族姓氏,有賀蘭氏;二、屬於北方鮮卑者,有?拔氏、若干氏、普屯氏、如羅氏等;三、西方鮮卑有和稽氏、俟奴氏、費連氏等;四、高車部有?(斛)斯氏、屋引氏、賀拔氏、乞伏氏、乙旃氏等;五、屬於白部鮮卑的有吐谷渾渾、乙弗氏、庫氏等;六、東夷姓氏有烏六渾氏;七、屬於西域胡人姓氏有支氏、白氏。白居易出身西域胡人,似無疑義,最有力的證據是白氏之弟白敏中拜相時,崔慎猷稱之爲“蕃人”。八、部族系屬不明者有屈突氏、土知勤。

小結:其他民族對漢族進行的民族壓迫。從渭南河北造像題名所列官爵來看,北周一朝除了朝廷的皇帝和將相是鮮卑和雜胡成分外,各州刺史、各縣縣令以及帶領軍隊的都督、統軍、別將,甚而至於宗教的官秩,有許許多多都是由鮮卑和雜胡充當的。可以說異族對漢族人民自上而下的統治。

五、渭河以北各州縣的羌民和他們的漢化過程

北周至隋初渭北各縣羌民造像碑銘十二幢:

保定年間:《雷文伯造像銘》《邑主同 龍歡合邑子一百人等造像記》《聖母寺四面造像碑》《同 氏造像記》

天和年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