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散記

很榮幸做爲戰略合作伙伴受邀參加了騰訊在昆明舉辦的全球數字生態大會,爲期三天的大會緊張而充實,關於大會的報道各大媒體都有官方文稿在總結和宣傳,這裏就以我自己的視角來回顧下大會的幾個議題,淺談自己的想法,就當是自己留一個筆記吧。

主題:互聯網下半場開戰,風來了

對於這個主題的理解,按字面意思拆成三部分。

第一,互聯網的推進和發展還未結束,雖然人口紅利已開發殆盡,部分互聯網企業相繼傳出負面的新聞,但是互聯網的發展仍將會繼續,只是迴歸理性,開始新維度上的延伸。

第二,互聯網的上半場已結束,一切泡沫和糟粕將被拋棄,剩下的精華會以基礎設施的形式成爲後續發展的托盤。所有互聯網從業者在上半場中無論勝敗,都應專心開始應對下半場的戰鬥。

第三,風來了,互聯網基礎設施更有助於創業者的成功,只要你的產品能夠與互聯網有機結合,就可以成爲風口上的豬。

硬實力:人工智能

參會之前看到騰訊請來了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Paul Romer,本來還有點擔心自己的英語水平能否聽懂嘉賓的演講,結果發現是杞人憂天了。

主峯會上個人覺得最大的亮點不是劉熾平、湯道生、Paul Romer、薛兆豐等人的主題演講,而是“騰訊同譯”這個AI應用。嘉賓在演講的過程中,大屏會進行語音識別,同時將中英雙語字母打印出來,同語言翻譯(語音是中文,翻譯成中文)延時在200ms以內!而且可以看的出做過很多輪客戶體驗的優化,例如演講者說完幾個字後,騰訊同譯會以最快的時間“武斷”的打印出它此時認爲最正確的翻譯;當演講者後面的短句說完後,騰訊同譯會再次根據語境排查前面的錯誤,替換成更精準的翻譯;當整個長句或者段落說完後,騰訊同譯又會再次計算爲文字添加合適的標點符號。整個過程中,客戶體驗很好,而且翻譯準確率目次能達到95%,它甚至連中文中穿插着英文單詞這種情況也翻譯的十分精準。例如“完成ToC向ToB的轉化”,ToC這個單次它第一次就翻譯正確了,ToB它先翻譯成“土鱉”,(當時引起了觀衆的笑場),然後立馬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改成了ToB!

分論壇我參加的是智能媒體專場,亮到我眼睛的是“敏感區域AI分析”。我們知道在視頻領域分辨率越高畫質越清晰,所以現在一直在推廣4K、8K,但是分辨率的提高帶來碼率的提高也就帶來了帶寬上更大的開銷,特別是在無線網絡場景下,必須通過開源節流的思想來攻克這一難關。開源,就是提高帶寬,這也是我們大力發展5G的其中一個原因,這裏不再多說,我們着重講下節流。節流就是壓縮碼率,同時不能損失分辨率,這聽起來是矛盾的,但是如果有“敏感區域AI分析”的介入將會變得可能。

 

如上圖,AI會分析出人眼感興趣的區域,然後強化這一部分的分辨率,弱化我們不感興趣的部分,這樣就可以做到分辨率和碼率之間的平衡。當然AI對敏感區的分析策略有很多,例如人臉、運動中、色差、中上區域等,這也是AI着重訓練的部分。

上面舉了兩個數字生態大會上人工智能方面的應用,可以說人工智能是互聯網下半場決戰的常規武器,各大企業也將會持續投入開發黑科技的開發。

大趨勢:產業互聯

騰訊不久前宣佈了一次大規格的業務架構調整,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先生在大會提到最多的一個詞也是“產業互聯”,我們不難看出騰訊利用雲平臺做爲基礎設施和節點來進軍產業互聯的野心。

騰訊利用自己的數據中臺(包括用戶中臺、應用中臺、內容中臺等)和技術中臺(包括AI中臺、通信中臺、安全中臺等)爲籌碼,開放這些中臺的能力,換取更多的產業上雲,然後正向的推進和優化各種中臺的服務能力,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在整個產業互聯的過程中,騰訊扮演者助手的角色,做好自己的特長,把不特長的部分開放跟更適合的企業來做。

新產品:TMC

這章算是個廣告位吧,我們根據自己行業的特色,跟騰訊聯合開發了基於開源項目spinnaker演化過來的多雲持續交付系統TMC(Tencent Multi-Cloud),詳細的新聞稿可以參考該鏈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FQBGUD70517C2T1.html

這裏介紹TMC有三個原因:

1爲了給合作伙伴打個廣告,給友商站臺;

2自己做爲國內混合雲該梯隊設計人員之一倍感自豪;

3重點來了,我們一直抨擊拿來主義,但是又不願意重複發明輪子,是自研還是用輪子成爲一個矛盾的選擇。說實話,在軟件行業我們與美國企業技術上存在很大的差距,爲了不掉隊我們不可能放着成熟的產品或方案設計不用,Spinnaker來自google和奈飛,但是不支持國內雲平臺,我們把它拿來開發好再反哺回去,這就成功的解決了上面的矛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