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至臻—  劉泮書古文書法系列叢書《說文部首——封泥卷》

劉泮書,自幼從師演習工筆人物及古漢字。五十餘年的從藝經歷,積累了深厚的藝術功力和修養,建立了獨特的審美方式。其作品內涵豐富,表現獨特,善用現代的審美觀念表述中國古老漢字的藝術精髓。曾經在哈爾濱生活工作過,現爲國家一級美術師、臺北故宮書畫院客座教授、中國國家書畫院藝術顧問。對古漢字密碼的破譯有其獨到之處,其擬人書法屬國內首創,其系列作品集《神奇的漢字》被美、日、韓等國及港、澳、臺地區及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與國內各大院校圖書館收藏。真藝工作室整理編輯。


字源覓蹤

      封泥亦稱“泥封”,是古時文書都用刀刻或漆書寫在竹簡或木札上,封發時裝在一定形式的鬥槽裏,用繩捆上,在打結的地方,填進一塊膠泥,並在膠泥上打上璽印,如果簡札較多,則裝在口袋裏,在扎繩處填泥打印,作為印信,以防私拆。封發物件也用此法。這種鈴有印章的泥塊稱為“封泥”。主要流行於秦、漢。

      封泥不是印章,而是古時用印的遺跡——一種蓋有古代印章乾燥堅硬的泥塊而保留下來的珍貴文物,由於原印是陰文,鈴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形制與今天的篆刻相同,封泥不同於鳥蟲篆,也不可能是鳥蟲篆。

      封泥興於秦統一中國後,秦建鹹陽宮有一處名章臺,秦始皇在這裡“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於是,全國各郡縣奏章便向這裡匯集(竹簡),作為保密措施,官員們要將竹簡捆好,糊上泥團,再鈴上自己的璽印,放在火上燒烤使其乾硬後被送到章臺,值守吏要呈送秦始皇親自驗查,封泥完好未被私拆,才能敲碎泥殼御覽。此如今天的火車鉛封,郵袋鉛封等。

      封泥是漢字家族中很獨特的一員,更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但是由於今天發現的封泥年代及所使用的地方不同,因此其字體各異,本人在參考眾多書籍的前提下,將歷代封泥以說文部首的形式,做了統一整理,眾所周知,中國漢字全部是由部首組成的,許慎的《說文解字》將部首分為五百四十個,雖不準確,但也是開了以部首檢索漢字的先河,實為名垂千古,我把這五百四十個部首稱之為漢字的標準件也不為過。為保證說文部首的完整性,本書在編輯過程中,未做任何刪節。為使大家能看到封泥的原貌,每個部首下面都將原封泥重新書寫後列與下方,以便大家進行對比。

      為使封泥字體的統一性,本人以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在每個部首中都加入了一至數個古文象形魚字,加入的魚字不論多繁瑣,都只能視作一筆。當然,該書的編輯必然存在缺點及錯誤,望廣大古文字愛好者及專家學者給予批評指正,不盡感謝。如本書能為廣大古文字愛好者及書法、篆刻的朋友提供一些借鑒、參考作用,我心足矣!

    ——作者.劉判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