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硅谷百年史》作者:AI、基因編輯如何在未來10年重塑人類生命形態?

《硅谷百年史》作者、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皮埃羅·斯加魯菲(Piero Scaruffi) 在其著作《人類2.0》中提出,人類發展將進入“2.0” 時代,人類歷史上幾千年來的“生、老、病、死”大問題,已正式被納入技術的解決範疇,接下來的科技革命將可能會重新定義人類。

專訪《硅谷百年史》作者:AI、基因編輯如何在未來10年重塑人類生命形態?

(Piero Scaruffi在演講中,版權屬於作者)

過去幾年裏, 3D打印、人工智能、納米科技、生物科技等不同科技之間互動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清晰,皮埃羅本人尤其關注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互動與融合。那麼,未來10—20年當中,科技會如何重塑醫療健康領域乃至人類的整個生命形態?科技會如何重新定義出生和老去,是否能戰勝疾病,乃至死亡?人類會演變成怎樣一個“新物種”?

硅谷洞察特約記者就此專訪了皮埃羅·斯加魯菲(Piero Scaruffi),以下是皮埃羅專訪內容的精彩節選,將分爲(上)、(下)篇。

AI+腦機接口,意念的“魔力”變現實

人工智能在阿爾法狗(AlphaGo)戰勝人類圍棋冠軍後一直都是科技界討論的熱點。但皮埃羅指出,公衆對人工智能,更具體來說,是對深度學習的認知裏充滿着太多炒作和誤解,我們在這個領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相反,從原來只有在科幻小說中才能看到,到如今已逐漸變成現實的一個進步極大的領域是——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腦機接口的研究由來已久。

1946年,一位名叫 Robert Heath 的外科醫生在杜蘭大學發明了一種通過鑽入顱骨的小孔將電極植入腦中,以刺激特定的大腦區域來治療腦疾病的技術,這種手術讓病人產生快樂感。

2002年,在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後,這一技術被稱爲“深部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主要用於治療帕金森疾病,目前已對大約100,000名患帕金森病等腦部疾病的人進行了治療。深度腦刺激的花費大約需要5萬美元,所以目前它只在需要緊急治療的情況下進行。

時至今日,科技進步會讓這個手術變得越來越便宜。當手術費足夠便宜,過程足夠安全便捷的時候,健康的人們或許也可以拿這項技術來換取愉悅和快樂的感受,打個不恰當比喻,跟今天一些人吸食×××本質上是一樣的。

很長一段時間裏, 腦機接口都需要靠植入電極的方式來推進。直到 2016 年,明尼蘇達大學 Bin He 團隊演示了一個裝有 64 個電極的腦電圖帽,在不往大腦中植入電極的情況下,讓普通人可以用意念控制機械臂,成功完成在複雜三維空間中抓取物體、控制飛行器飛行等任務,是該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

專訪《硅谷百年史》作者:AI、基因編輯如何在未來10年重塑人類生命形態?

(腦電圖帽,圖自網絡)

皮埃羅認爲,腦機接口最激動人心之處,目前仍然是讓那些無法移動某個部位乃至全身癱瘓的人具備運動能力。

2017年,Bill Kochevar,一名完全癱瘓的男子可以用由大腦控制的機械臂來自己喝咖啡,用叉子吃土豆泥。他只要“想一下”,事情就會發生。該機械臂是凱斯西儲大學的 Bolu Ajiboye 設計的,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幫助完全癱瘓的人用大腦意念來恢復運動能力的手術。

專訪《硅谷百年史》作者:AI、基因編輯如何在未來10年重塑人類生命形態?

(圖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腦機接口在硅谷也得到了熱情的迴應。

2016 年最廣爲人知的兩個創業公司是伊隆·馬斯克創辦的Neuralink,其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機一體,讓人類記憶成爲能下載的數據,並藉助機器力量拓展人類大腦使用潛能。另一個是 Bryan Johnson(前 Braintree 創始人,後將公司出售給 Paypal 後成立了風投基金)投資1億美金創立的 Kernel,也旨在通過腦機接口提高的人的認知能力。

像大公司的話,2018年 IBM Research 推出了 GraspNet 系統,該系統使用深度學習技術來解碼腦電信號,並控制機器人手臂。解讀非常微弱的腦電信號一度非常困難,但通過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由 Stefan Harrer 領導的團隊設法獲得了更清晰的信號,這是很大的進步。

而牛津大學的 Newton Howard 教授(之前是麻省理工學院心靈機械項目主任),他在類似項目的神經植入物中則使用了英特爾和高通公司的芯片技術。

接下來的例子聽起來可能就有點像好萊塢電影了: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 Edward Chang 團隊在一種遞歸神經網絡(RNN)的幫助下,開發了一種旨在恢復失去說話的人表達能力的腦機接口技術。以往的腦機接口技術也幫助癱瘓患者直接從大腦中“讀取”他們的意圖,使癱瘓的人每分鐘最多打出 8 個單詞,而 Edward Chang 團隊直接從大腦信號中產生口語句子,達到 150 個單詞,接近正常人水平

雖然研究還處於早期階段,但當我們討論今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否通過一系列算法對人們進行操縱之際,下一個需要擔心的可能是少數大公司或機構是否會利用科技直接讀取和控制人們的思想了。

人工智能加速新葯研發

皮埃羅告訴硅谷洞察,就人工智能的某個應用領域來說,新葯研發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大領域。

據塔夫茨藥物研究中心(Tuft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Drug Development)稱,目前,一種新葯從研究到投放市場平均需要12年,花費需26億美元。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讓新葯誕生速度加快很多。

首先,人工智能助理的出現,能幫助科學家實時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2017年,僅在生命科學期刊上就發表了超過 120 萬篇論文,而已有 2500 萬篇論文出版。即每 30 秒就有一篇新文章出現。但是哈佛大學預估每個科學家每年平均只能閱讀 264 篇論文。

此外,人工智能還能夠幫助醫生爲患者進行個性化定製醫療。例如,2016年創立於舊金山的 Mendel.ai,就根據最新公佈的研究數據爲×××患者提供定製治療方案。

這個領域已經出現了很多創業者,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現如今被認爲最有價值的(也是獲得融資最多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是歐洲的 BenevolentAI,該公司就專注在新葯研發領域。(硅谷洞察注:該公司從2013年成立至今,進行了兩輪融資,融資額高達2.02億美元。)

世界其他地區也出現了聚焦新葯研發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皮埃羅給硅谷洞察記者列出了一個長名單:Exscientia(英國)、Berg(波士頓)、Numerate(灣區)、Atomwise(舊金山)、Insilico Medicine(巴爾的摩)、Sophia(瑞士) 、PathAI(波士頓)等……

就在剛過去的 2018 年,和吳恩達一起創建線上教育平臺 Coursera 的科學家達芙妮·科勒創立了 Insitro,嘗試通過深度學習的方法來加速藥物研發,並在 2019 年和美國生物醫藥的龍頭公司吉利德科學 (Gilead Sciences)簽署了合作協議。皮埃羅認爲,這個領域對創業者來說依然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

基因編輯不僅治療重疾,還能帶來“無性生育”

皮埃羅發現,如今硅谷在生物科技領域的投資規模越來越大,其中一個原因是,基因編輯已被證明是非常真實和強大的技術。

就以導致瘧疾流行的蚊子爲例。2018年,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 Andrea Crisanti 團隊用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 給蚊子引入一種新的不良基因,使蚊子無法繁殖。

專訪《硅谷百年史》作者:AI、基因編輯如何在未來10年重塑人類生命形態?

(Andrea Crisanti,圖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當然,皮埃羅告訴硅谷洞察,基因編輯最有用的地方當然還是治療重大疾病。在這裏暫時不討論基因編輯嬰兒事件,這確實是少有的個例,繼它之後,很多科研機構也都在思考和探索這個領域的倫理和安全問題,探討如何防止類似“大膽妄爲”的實驗。公衆不應因爲一個極端案例而否認這項技術帶來的許多積極價值。

再比如,除了治療疾病,很多病人需要器官移植,但往往需要漫長的等待期。哈佛大學醫學院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 George Church 就和他的學生一起在波士頓創立了 eGenesis 公司,研發出了用於種植人體移植器官的轉基因豬。

2017年,該公司宣佈 37 只經過基因編輯的豬誕生了,這些豬經過基因編輯,身上的器官能被人體免疫系統接受,移植給人體後不會出現排異反應。

專訪《硅谷百年史》作者:AI、基因編輯如何在未來10年重塑人類生命形態?

(經過基因編輯的豬,圖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從 2013 年第一家 CRISPR 基因編輯初創公司成立,到 2018 年初,超過 10 億美元投資於基因編輯創業公司。三個最知名的 CRISPR 初創公司——Editas Medicine,CRISPR Therapeutics AG 和 Intellia Therapeutics 在 2015 年共獲得 5.5 億美元。這幾乎是 2015 年美國投資於生物技術的所有資金的一半(2015 年美國生物科技的總投資額爲 12 億美元),這使得生物科技成爲繼軟件之後美國第二大“吸金”領域。

“瘋狂”還在繼續,剛剛過去的 2019 年上半年裏,基因編輯初創公司 Beam Therapeutics 籌集了 1.35 億美元,5 月份,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的風投部門 GV 就用 6000 萬美元投資了 Verve Therapeutics 另一家基因編輯公司。

皮埃羅指出,更神奇的是,基因編輯有可能重塑人類生育方式,讓無性繁殖變成可能。

2017年,日本九州大學的幹細胞生物學家 Katsuhiko Hayashi 在小鼠中測試了一種稱爲“體外配子”(IVG)的新技術。這種技術允許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創造卵子和精子。研究者從小鼠身上取出皮膚細胞,然後用基因編輯培養出卵子和精子,再使卵子受精以產生數百個胚胎,最後將卵子植入雌性小鼠體內,並且生出了幾隻健康的幼崽。

專訪《硅谷百年史》作者:AI、基因編輯如何在未來10年重塑人類生命形態?

(圖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皮埃羅認爲,這項實驗的意義非常重大。這意味着,該技術應用到人身上的話,可以讓女性隨便從身上的某處皮膚上取下一些細胞,就可以從實驗室培育出她的孩子,她還同時是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這也意味着,或許可以從死去的人身上取出皮膚,製造出他的後代。

這項技術隨後在世界多個大學引起熱烈討論,斯坦福大學教授漢克·格里利(Hank Greely)還專門寫了一本書《性的終結和人類繁殖的未來》(“The End of Sex and the Future of Human Reproduction”)。漢克在 2019 年初的一場演講中甚至宣稱,這種技術 50 年後就能從實驗室走向公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