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電荷耦合器件)結構和原理

一、CCD概念

CCD 是指電荷耦合器件,是一種用電荷量表示信號大小,用耦合方式傳輸信號的探測元件,具有自掃描、感受波譜範圍寬、畸變小、體積小、重量輕、系統噪聲低、功耗小、壽命長、可靠性高等—系列優點,並可做成集成度非常高的組合件。電荷耦合器件(CCD)是20世紀7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半導體器件。

二、CCD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

2.1 CCD基本結構

CCD內部結構包括光電變換器件,轉移柵,電荷移位寄存器陣列,檢測電路,信號處理電路和驅動電路等。(如圖1所示)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 圖1 CCD結構
先驗知識:
  • 陣列:多個功能單元,緊密排列在一起。各自執行各自的功能,互不干擾。排成一條線的是線陣,排列成一個面的是面陣。
  • 光電變換陣列以半導體爲材料,常見的半導體材料有硅、鍺、硒和化合物等。
  • 首先任何元素中都是由原子構成,原子由原子核加外圍電子構成;
    原子核的外圍有能級(離散的),外圍電子能在能級上運動;
    最外層的能級叫價帶;越靠近原子核,能量越低;
    電子位於能量低的能級比較穩定;價電子位於價帶上,價電子能量高,價電子決定原子的性質;
    在實際研究中,認爲在價帶外還有一個能級叫:導帶;如果電子獲得能量後,躍遷到導帶上,則成爲自由電子(不受原子核的控制);
    對於導體,價帶與導帶重合,所以價電子成爲自由電子,不受原子核控制;對於絕緣體,導帶與價帶之間能極差(禁帶寬度)很大,價電子不能成爲自由電子,不能導電;半導體的禁帶寬度在二者之間,能表現出光電特性。
  • 光電變換過程:在光電變換陣列中,光照在半導體上,以光的粒子性爲研究對象,無數光子打在材料上,光子將自身的能量傳遞給價電子,價電子嚮導帶躍遷,產生自由電子;
    自由電子被正電子吸引,存儲在絕緣體與半導體的交界面上。由於絕緣體的存在,保證光生自由電子不被正電源吸走;
  • 根據量子物理,一個光子僅能將能量傳給一個價電子;
    以半導體爲材料進行光電轉換,可以定量檢測光路;
    電荷陣列與光電陣列結構相同,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 假設光電變換已經完成;
    當轉移柵有效,閉合,使對應單元連通;
    在內部邏輯作用下,光生電子轉移到對應的電荷陣列單元中(如圖2);
    進行移位並檢測(電荷移位寄存器陣列);
    一個單元分爲3個子單元,按順序編號;
    編號相同的連接在一起成爲一路脈衝(如圖3所示)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 圖2 光電變換陣列到電荷移位寄存器陣列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 圖3 電荷移位

  • 當光電變換完成,轉移柵有效,初始時刻,φ1爲高,φ2、φ3爲低,1號子單元施加+5V,1號產生勢阱,可以存電子,2、3號不能;光生電子轉移到對應1號子單元中,t0時刻,φ2爲高電平,2號子單元也產生勢阱,可以存電子,1、兩個勢阱平分光生電子。t1時刻,φ1爲低電平1號子單元勢阱消失,1號中的電子轉移到2號子單元中(這就是產生的移位效果);t2時刻,φ3爲高電平,產生勢阱所以2、3平分電荷,t3時刻φ2爲低電平,2號子單元勢阱消失,2中的電子轉移到3號子單元中,電子再次移位(如圖4);在時序匹配的脈衝作用下,產生電荷,依次向一個方向移位;由於陣列長度有限,總有一個時刻,光生電荷會移出陣列;電荷移入電荷檢測電路(等效於一個電容),充入電容得到電壓(電壓與光子數成正比,得到光子的數量);轉換出的電壓能精確檢測,模擬電壓信號經過AD之後轉換爲數字信號,進入CPU處理,得到電子照片。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 圖4 脈衝時序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