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地震,物聯網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 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在此之後宜賓又發生多次餘震,來自中國地震臺網官微和宜賓市防震減災局官網消息顯示,6月17日22時至18日7時許,3級以上的地震,長寧縣有10次,珙縣有6次。其中,4級以上的地震,長寧縣有5次,珙縣有1次。

地震後,電網公司、中國通信服務公司、消防救援隊等救援力量第一時間連夜展開一線救援。據新聞報道中國通信服務四川省公司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組織協調

      

隨着生產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型科技的運用無疑將爲人類在對抗“自然災害”時增加砝碼。傳感網絡和通信網絡的不斷髮展讓災害預警越來越提前。

在17日的宜賓長寧6.0級地震發生後,成都共有110個社區實現“大喇叭” 倒計時預警,其中成都高新區60個。預警相較感受到震感提前了61秒鐘,成都高新減災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設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本次地震。提前10秒向宜賓市預警,提前31秒向貴州省畢節市預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預警。包括成都、宜賓在內的13個開通了廣播電視地震預警的地區發出電視地震預警。

在按照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要求制定的防震減災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表明了強化信息化支撐的重要性。《規劃》要求防震減災工作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拓展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地理信息系統等新技術應用。

  1. 依託國家信息系統和公共信息資源,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與集成,提高政府部門抗震救災應急決策能力;

  2. 升級改造防震減災信息基礎設施,加強網絡安全,建設全國統一的分佈式數據存儲、處理和信息服務雲平臺,形成國家地震數據中心、備份中心和專業數據中心一體化的業務系統,實現防震減災信息互聯互通;

  3. 完善防震減災社會服務平臺,實現常態化、便捷化公共服務

那麼物聯網在地震的預防,地震中中處理以及地震善後中能夠發揮哪些作用呢?

在地震前:

地震往往突發性強,持續時間只有幾秒或幾十秒,但是其破壞的威力卻很大,甚至可以摧毀一座城市,地震還會產生一些列如火災、水災、泥石流等等的次生災害。預測地震是一大世界性難題,這次宜賓地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研發、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通過廣播、電視、手機、專用設備、微博等提前61秒向成都發送預警。

據瞭解,這套系統包含地震監測、預警信息產生、預警信息推送、預警信息接收和應用四個環節,利用電波傳輸速度較快於地震波的特點,可在地震發生時搶先幾秒甚至幾十秒進行信息推送。

地震震中處理:

       目前還做不到提前很久時間進行地震預警,所以震中震後處理成爲了人們更加關注的工作。在日本這樣多地震的國家,RFID技術被用於路面上,被困在廢墟中的人員可以通過內置RDID功能的手機傳達自己的位置求助。另外道路上的RFID標籤還可以作爲指向標籤標籤幫助幫助人們快速找到避難場所;被困人員可以通過可穿戴設備向救援隊發出生理體徵數據,未來在5G的的幫助下也可以實現遠程醫療救援。

通過物聯網技術、5G、AI等新型技術在遠程、遠程醫療、數據採集、無人機方面的應用,幾乎改變了搜救模式,增加搶救時間。

地震的善後方面

通過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AR/VR等相關技術,可以實時的監測地震活動,監測房屋結構健康,除了提供地震災害信息外,還可以提供溫度、溼度、雨量、PM2.5等多項自然參數。像中國通信服務、國家電網這樣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者,會在地震後快速的進行搶險救災,保障通信基礎設施正常運行

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人類是渺小的,但是我們善於利用智慧做到最小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會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安全方面,未來我們一定能夠做到與自然和諧共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