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經成熟了嗎?泛人工智能時代的N種可能

  無論是前不久剛剛閉幕的全國“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活動周”杭州主會場系列活動,還是本週舉行的第四屆國際網絡空間數據科學大會(IEEE DSC 2019),“人工智能”均頻繁被提及。今年,人工智能又被教育部列入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浙江大學等全國35所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浙大還將在竺可楨學院新設圖靈班。

  我們該如何理解人工智能這一概念?看似玄妙的它被運用在哪些領域?人工智能是否安全?在一場場專業論壇的觀點碰撞中,人工智能的輪廓也變得清晰起來。

  人工智能

  到底爲何物?

  小至智能零售的人臉識別、定製化推送,大至規模浩大的智能製造業……縱觀當下社會生活角角落落,人工智能的身影早已不鮮見。

  那麼,你眼中的人工智能到底爲何物?

  是當年斯皮爾伯格電影《人工智能》中,那個歷經磨難卻始終以愛人類媽媽爲使命的機器人小孩?還是電影《她》中那個擁有迷人聲線、溫柔體貼又幽默的女聲操作系統?又或是號稱能實現“自動駕駛”的特斯拉汽車?還是戰勝著名圍棋手柯潔的“阿法狗”?  大連婦科醫院××× mobile.dlbh120.com

  在IBM沃森首席發明家、聯合國的AI主題專家薩冠軍(Neil Sahota)看來,人工智能代表着一種複雜的、系統性的算法。“‘阿法狗’在戰勝柯潔之前,看了1萬個小時的真人下圍棋視頻,海量數據是人工智能實現解決方案的重要前提。”薩冠軍(Neil Sahota)說,通過海量數據的學習,可以將人工智能從“一張白紙”培訓成“一位博士”。

  之江實驗室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正在組裝智能雙足機器人。

  深度學習之下,是由點成面的無限可能。“中國人工智能2.0的重點方向,首先體現在大數據智能上——會形成從大數據到大知識,從大知識到大能力的邁進。打穿數據孤島,形成鏈接多領域、跨越多媒體的知識中心,從而支撐新技術、新產品、新制造、新業態的跨界融合與創新服務。”之江實驗室人工智能領域首席科學家、×××院士潘雲鶴說。

  之江實驗室高級研究員、人工智能開源開放項目負責人李勁說,僅僅五六年前,大家在從事跨領域工作時,還需要分別使用多套工具,每套工具的學習均需要較長時間。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工具開始實現統一化,這無疑爲很多跨領域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極大便捷。“技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通過算法實現統一化,能爲很多工作節省不少精力。”李勁說。

  之江實驗室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科研人員的工作場景。

  對此,杭州魯爾物聯科技有限公司CEO胡輝深有感觸。他說,當初自己在完成博士論文時,有一個問題一直沒能解決,如今回過頭來看,卻已經有了解法,其中正是得益於工具的發展。

  “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智能替代,這樣才能把人解放出來,來做更有創造性的事,或實現更高的生活價值。”浙大國際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陽說。

  不少科學家認爲,對人工智能日益增長的需求,正成爲其多樣態發展的巨大驅動力。

  人工智能 提供哪些創新機會?

  在不少專家看來,目前所說的“人工智能”,其實是一種“泛人工智能”的概念。無論是科技感滿滿的高新技術行業,還是乍一聽似與人工智能“毫不相干”的傳統行業,如今都開啓了與人工智能的“聯姻”之路。

  無數“0”與“1”的交匯中,迸發的是創新創業的時代靈感,不失溫暖,亦不乏力量。

  2018年,一條關於聽障外賣小哥因無法接聽而反覆掛斷客戶電話的新聞,讓年輕的創新創業者、諾百愛(杭州)科技有限責任公司COO黃爽深有觸動。“當時,我們就想幫他們解決這個迫切的問題。最終我們用6個月的時間,研發出了能讓聽障羣體接打電話的‘龍語’輔助通話設備。”黃爽說,聽障外賣員撥通電話後,通過打字的方式,就能讓電話那頭的顧客聽到轉化而來的語音。

  “人工智能應該是一種有溫度的技術,我們可以用它來解決生活中面臨的種種問題,讓所有人都能無障礙、更便捷地生活。”黃爽說。

  “從場景中尋找創業機會,是智能時代的一大特徵。”真誠投資管理合夥人趙興華說。對此,美國計算機協會資深會員、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特聘主任教授俞士綸也有類似看法。他說,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潛力無窮,它既影響着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更爲年輕人創業製造了無限機會。

  服裝行業便是如此。打開平板電腦上的軟件,無論是服裝版片的縫合,還是面料的垂墜感,或是真實感渲染效果,都可以多角度觀摩,如同在圖紙上看服裝設計一般……這款由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浙江省虛擬現實產業聯盟理事長金小剛團隊研發的服裝軟件,正在讓服裝產業實現從版片到樣衣的全程數字化。

  “這相當於把打樣過程搬到了計算機上。”金小剛說,該3D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可將傳統時尚行業推出新品服裝前的一系列生產工序都實現線上3D可視化實時仿真模擬。

  設計師與客戶交流更暢通,跳過了大量不必要的樣衣製作過程,節省的是製衣成本,也是時間成本。“從設計到樣衣的過程,大約能節約80%的時間。”金小剛說,目前,團隊的技術主要覆蓋杭州、寧波等地的西裝、女裝和衛衣幾大服裝類型。未來,他們計劃往更廣泛的服裝類型拓展,推動更多地區服裝產業轉型升級。

  “人工智能技術需要與產業相結合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特別是與服裝等傳統產業的溝通尤爲必要。”金小剛說。

  片羽微瀾廣積成勢。在浙江大地,乃至全國,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浪潮正成浩湯之觀。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數字化先進製造中心主任馬兆遠說,廣泛的場景應用需求,加上大量的程序員做後盾,以及海量數據支撐,這一切正在成爲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創業的強大推動力。

  人工智能 已經成熟了嗎?

  “人工智能已經成熟了嗎?”“人工智能是否會如電影所述,替代人類?”“人工智能之下產生的道德倫理問題該如何解決?”火熱的人工智能大勢之下,不少人也有着疑慮和擔憂。

  在專家看來,人工智能的成熟尚需時日。

  烏鎮互聯網智慧銀行投入使用。 新華社圖

  就語音交互領域來說,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聽覺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鄭方認爲,走出限定領域,人工智能在自由對話、有口音的對話中,正確率就往往大打折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部分原因在於目前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是一個封閉的“黑盒子”。“在可解釋性和可魯棒性(即性能穩定,抗干擾能力強等狀態)方面,人工智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鄭方說。

  性能之下,大數據、人工智能背後所牽涉到的科技倫理和安全性問題同樣值得關注。“AI是輔助人的工作,最終目的是爲人類服務。”李勁說,目前人工智能還未達到人智平均值,這點還是可以放心的。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完全可以忽視風險。

  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國豫看來,大數據是建立在數據共享基礎上的,而這些數據又是來自於一個個數據所有者,因此就牽扯到隱私保護的問題。“數據孤島打通之後,生活、工作方便了很多,但大數據同樣可用於定位、追蹤,人就成了‘透明人’,沒有隱私就沒有了安全感,兩者有着一定的內在矛盾。”王國豫說,保護隱私,理論上可通過知情同意等方式來實現,但實踐起來卻並不容易。“就像我們平時在同意一些網絡條款時會發現,我們無法知曉這些數據到底誰在用,他們又有着怎樣的使用目的,因此既沒辦法‘知情’,也沒辦法‘同意’。”

  那麼,面對諸如此類的科技倫理和安全性挑戰,又有哪些值得考慮的應對之策呢?

  荷蘭代爾夫特科技大學教授傑若恩·凡·登·霍溫說,對於科學家而言,“負責任的創新”不失爲一條解決之策。“安全、可持續、私密性是科學家在科技創新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則。”霍溫說。

  在人工智能領域從事了20多年研究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陳小平說,目前,人工智能領域倫理規範的建構需要研究者首先參與其中。“短期內人工智能並不是那麼危險,但也需要開始倫理規範建設。”陳小平說,在這方面,目前他們已開始通過分行業做課題的形式開展起來。

  從“互聯網+”到“智能+”,以產業應用爲目標,通過數據驅動和跨界融合,推動“智能+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助力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以及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的發展,已勢在必行。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正在逐漸形成。《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237億元,同比增長67%。《報告》還指出,目前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居全球第二,是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資規模最大的國家。

  面對此番前景,正如業內人士所說,當下只有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倫理規範,處理好機器與人的新關係,我們才能更多地獲得人工智能紅利,讓技術造福人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