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區塊鏈:定義未來金融與經濟新格局》有感

筆者2009年在校內網的一篇分享文章上第一次聽說了比特幣的相關概念,當時還在上大二,並沒有進行過多的關注,若干年後,比特幣單價突破數萬人民幣,才猛然驚醒,自己當初錯過了多麼大的一筆寶藏。

這幾天讀了張健的《區塊鏈:定義未來金融與經濟新格局》一書,頗有觸動。張健,90後,比筆者的年紀還小,如今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虛擬幣交易所Fcoin的創始人,實在汗顏。下面,筆者將分享一些關於比特幣和區塊鏈自己的一些感悟,方便大家共同學習探討。

一、區塊鏈的誕生:用數學方法定義了信用。

區塊鏈通過數學算法構造的經濟系統,本身對所有人透明,在這個系統中,可以精確計算出發生違約(欺詐)行爲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可以預期的收益。欺詐行爲的成本遠遠大於預期的收益,任何一個理性的參與者都不會有欺詐的動力。

二、區塊鏈的本質:

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記賬系統,而比特幣是這個系統上承載的“以數字形式存在”的貨幣。比特幣只是記賬的表徵,而區塊鏈就是其背後的一套由信用記錄以及信用記錄的清算構成的體系。

三、金融的本質:

金融是人們跨越時間、空間對價值進行交換的活動,而價值交換的前提就是“信息”和“信任”。在互聯網時代,支付簡化成單純的“記賬”行爲。在使用支付寶時,我們並沒有付出任何實物,只是雲端賬本里的數字發生了變化。

金融的演進遵循3個邏輯:

①金融創新來源於商業和技術的創新;

②信息不對稱、分散風險等因素促使金融中介的產生,但其物理形態不斷演變,最終可能被數字取代,例如我們現在使用的支付寶,其本質就是一種金融中介;

③金融創新的目的是覆蓋更多的交易主體,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

四、互聯網的本質:

互聯網可以迅速將信息複製到全世界,但無法解決價值轉移的問題。互聯網依託的TCP/IP協議不能實現信息確權,這讓資產的交換變得困難。例如在互聯網上,一首歌的版權都無法得到保護。

五、信用互聯網:

以區塊鏈爲基礎,人們正在互聯網上建立起一整套信用互聯網治理機制。包括:

①工作量證明機制POW,如果要篡改區塊鏈上的數據,需要擁有超過全網51%的算力,這會使得作僞的成本高於預期收益;

②互聯網共識機制,無需甄別好壞,以共識來確保正確;

③智能合約機制,以可編譯的程序代替合同,網絡自動執行合約;

④互聯網透明機制,賬號全網公開而戶名匿藏;

⑤密碼學,非對稱加密和公私鑰技術。

依靠這些制度,區塊鏈可以讓參與者在不建立信任關係的情形下,通過一個統一的賬本系統確保資金和信息安全,顯然這項技術很適合金融行業的胃口。利用區塊鏈開源、透明的特性,能夠使參與者驗證賬本歷史的真實性,這可以規避當前P2P借貸平臺的跑路、欺詐等事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