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感(作業)

      本學期,翟老師帶領我們進行了兩次見習,第二次我們是去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和秦公一號大墓(雍城遺址)兩個地方參觀,雖然參觀時間有些倉促,但是還是收穫良多,在見習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把自己所學的歷史學和考古學知識與考古遺存的發掘實際情況聯繫起來,對考古學有了更爲深入的認知。這對於我們學習考古學概論課程以及考古學專業相關知識來說,尤爲重要。

      我們首先去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它位於寶雞市濱河南路石鼓山上,是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館,館藏文物萬餘件,其中何尊、折觥、胡簋、逨盤是極其珍貴的青銅文物。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逐個參觀了青銅器的陳列展廳,在第一展廳裏,令我印象中深刻的是楊家村窖藏的復原情景,我們可以在博物館內很直觀的看到數千年前青銅器的埋藏方式,窖藏使得青銅器可以較爲完整的保存,對於我們認知考古學文化來說,尤爲重要,通過直接的觀察,我們對屬於同一時期,分佈於共同地區,並且有共同特徵的物質遺存有了更深刻認知,進而幫助我們瞭解其具有的文化特徵。


在第二展廳裏,講解員重點給我們介紹了出土的西周時期的文物,被譽爲鎮館之寶的何尊當然是被重點推出,何尊銘文中的“營建洛邑,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的最早來源。講解員也風趣地說道:“看中國,來寶雞。” ,"中國"兩字作爲詞組,首次在何尊銘文中出現,這是我們應該記住的一件大事,但是我們要明白它和我們現在使用的“中國”實際上是沒有多的聯繫的,講解員的那句話準確來說應該是“看中國兩個字,來寶雞。”


此外,講解員還給我們講解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使用情況,比如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的使用都是有嚴格的要求的,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在周禮的規範,是不容逾越的。同時,展廳內工作人員還佈置了周天子宴饗諸侯的盛景,實景的生動再現,使我們在深切感受到周代森嚴的等級制度。在第三展廳裏,


我們主要是對秦人的遷移路線和秦帝國的崛起重點了解和學習,通過展示的青銅器物,我們對於春秋戰國至秦統一全國這一大變革的歷史時期有了宏觀的認知。第四個展廳的展示很有意思,重點展示的是青銅製作工藝,展示區內藉助現代技術手段生動有趣地呈現了手工作坊的工作場景,極大地幫助我們瞭解青銅器的製作過程和方法。最後我們自由參觀了“陶物訴春秋”和“對鏡貼花黃”兩個專題展覽,我們對這兩個很有特色的兩個專題展覽很感興趣,在“陶物訴春秋”中,我們看到了新石器時代較爲樸素的彩陶文化,我們認爲它們樸素,是因爲時代久遠,當時生產力水平當然不能和周代鐘鳴鼎食、漢代的視死如生、唐代的各種陶俑相比了,不過它們都是時代的產物,對於我們瞭解中華千年文明有重要意義。在“對鏡貼花黃”中,主要是看了不同年代的銅鏡,對鏡子的發展演變歷史有了一定的瞭解,同時還看到了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裝飾品、日用品等文物。


      接下來我們去了鳳翔縣的秦公一號大墓。講解員告訴我們,它是整個秦公陵園最早發現、唯一發掘的最大墓葬,那它的發掘,也是佔據了中國考古學史上的“五個之最”。遺址博物館很好的保護了秦公一號大墓發掘的現場,主要展出了大墓墓壙、陪葬殉人、陪葬品、槨室等場景,使我們能夠對埋葬類遺蹟有了直觀的感受,在三層臺的環槨室有陪葬殉人167具,土中還埋人牲20具,是中國自西周以來發現殉葬人數最多的墓葬,可見當時的殉葬制度極其殘酷。槨室內有柏木槨,主棺的東、西壁及棺底、蓋的所有南北向柏木,兩段均有榫頭伸出,而在主棺的南北兩側,湊成長方形的如同櫃子一般的形制,史料記載,這種把這種南北向各有榫頭伸出的棺葬方式叫“黃腸題湊”,槨室內有柏木槨具一套(槨室的柏木“黃腸題湊”槨具,是中國迄今發掘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也分主副,都是用柏木枋(方柱形木材)壘砌而成的長方形木屋,之間有門相通。槨室中部的地下,還有一個60釐米見方的“腰坑”,內有小動物骨骼,這是周秦墓葬中常見的一種葬俗。長14.4米、寬高各5.6米的主槨是安放秦公遺體之處,四壁及槨底均爲雙層柏木枋,槨蓋則是三層,中部有一道單層枋木壘砌的隔牆,將主槨分爲前後兩室。爲了防止地下水沿着木料結節滲入造成腐朽,槨木原有的結節都被挖出,然後用鉛、錫和白鐵合金澆注封護。在金屬澆注過程中既沒有燒壞木質,又澆注得很平整,說明當時把握合金配比和澆注火候的技術已很成熟。在槨室周圍和上方填有木炭,外圍再填青膏泥,這些保護層防止了水分和氧氣進入以保護槨室,槨木的木質至今也保存完好。在最後,我們還參觀了位於秦公一號大墓東墓道南側的車馬坑的發掘現場,它是今年3月份纔開始發掘的。講解員介紹說,這是秦公陵園中迄今發現的較大的車馬坑,都是真車活馬。這種隨藏形式是秦始皇兵馬俑的前身。秦公一號大墓車馬坑爲研究先秦陪葬制度、軍隊編制規模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我們是歷史專業的學生,對於考古遺存我們考慮更多的是他的歷史研究價值,我們更傾向於研究考古遺存所反映的古代的政治組織、社會結構及其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問題,這個考古學的研究有本質的區別,但是也應該認識到考古學與歷史學之間的互補性,明白考古學對於歷史研究的重大意義,學會運用考古學的知識研究歷史。這是我考古見習的最深感觸,我們專注於歷史學科的研究,但有時也需要藉助其他學科的方法體系,這對於我們研究歷史的深度與廣度都是極爲重要。其次,我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在學好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是要多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