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感(作业)

      本学期,翟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两次见习,第二次我们是去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和秦公一号大墓(雍城遗址)两个地方参观,虽然参观时间有些仓促,但是还是收获良多,在见习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知识与考古遗存的发掘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对考古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这对于我们学习考古学概论课程以及考古学专业相关知识来说,尤为重要。

      我们首先去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它位于宝鸡市滨河南路石鼓山上,是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何尊、折觥、胡簋、逨盘是极其珍贵的青铜文物。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逐个参观了青铜器的陈列展厅,在第一展厅里,令我印象中深刻的是杨家村窖藏的复原情景,我们可以在博物馆内很直观的看到数千年前青铜器的埋藏方式,窖藏使得青铜器可以较为完整的保存,对于我们认知考古学文化来说,尤为重要,通过直接的观察,我们对属于同一时期,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有共同特征的物质遗存有了更深刻认知,进而帮助我们了解其具有的文化特征。


在第二展厅里,讲解员重点给我们介绍了出土的西周时期的文物,被誉为镇馆之宝的何尊当然是被重点推出,何尊铭文中的“营建洛邑,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来源。讲解员也风趣地说道:“看中国,来宝鸡。” ,"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这是我们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但是我们要明白它和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国”实际上是没有多的联系的,讲解员的那句话准确来说应该是“看中国两个字,来宝鸡。”


此外,讲解员还给我们讲解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使用情况,比如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的使用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周礼的规范,是不容逾越的。同时,展厅内工作人员还布置了周天子宴飨诸侯的盛景,实景的生动再现,使我们在深切感受到周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在第三展厅里,


我们主要是对秦人的迁移路线和秦帝国的崛起重点了解和学习,通过展示的青铜器物,我们对于春秋战国至秦统一全国这一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有了宏观的认知。第四个展厅的展示很有意思,重点展示的是青铜制作工艺,展示区内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生动有趣地呈现了手工作坊的工作场景,极大地帮助我们了解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和方法。最后我们自由参观了“陶物诉春秋”和“对镜贴花黄”两个专题展览,我们对这两个很有特色的两个专题展览很感兴趣,在“陶物诉春秋”中,我们看到了新石器时代较为朴素的彩陶文化,我们认为它们朴素,是因为时代久远,当时生产力水平当然不能和周代钟鸣鼎食、汉代的视死如生、唐代的各种陶俑相比了,不过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对于我们了解中华千年文明有重要意义。在“对镜贴花黄”中,主要是看了不同年代的铜镜,对镜子的发展演变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还看到了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装饰品、日用品等文物。


      接下来我们去了凤翔县的秦公一号大墓。讲解员告诉我们,它是整个秦公陵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墓葬,那它的发掘,也是占据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五个之最”。遗址博物馆很好的保护了秦公一号大墓发掘的现场,主要展出了大墓墓圹、陪葬殉人、陪葬品、椁室等场景,使我们能够对埋葬类遗迹有了直观的感受,在三层台的环椁室有陪葬殉人167具,土中还埋人牲20具,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葬人数最多的墓葬,可见当时的殉葬制度极其残酷。椁室内有柏木椁,主棺的东、西壁及棺底、盖的所有南北向柏木,两段均有榫头伸出,而在主棺的南北两侧,凑成长方形的如同柜子一般的形制,史料记载,这种把这种南北向各有榫头伸出的棺葬方式叫“黄肠题凑”,椁室内有柏木椁具一套(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也分主副,都是用柏木枋(方柱形木材)垒砌而成的长方形木屋,之间有门相通。椁室中部的地下,还有一个60厘米见方的“腰坑”,内有小动物骨骼,这是周秦墓葬中常见的一种葬俗。长14.4米、宽高各5.6米的主椁是安放秦公遗体之处,四壁及椁底均为双层柏木枋,椁盖则是三层,中部有一道单层枋木垒砌的隔墙,将主椁分为前后两室。为了防止地下水沿着木料结节渗入造成腐朽,椁木原有的结节都被挖出,然后用铅、锡和白铁合金浇注封护。在金属浇注过程中既没有烧坏木质,又浇注得很平整,说明当时把握合金配比和浇注火候的技术已很成熟。在椁室周围和上方填有木炭,外围再填青膏泥,这些保护层防止了水分和氧气进入以保护椁室,椁木的木质至今也保存完好。在最后,我们还参观了位于秦公一号大墓东墓道南侧的车马坑的发掘现场,它是今年3月份才开始发掘的。讲解员介绍说,这是秦公陵园中迄今发现的较大的车马坑,都是真车活马。这种随藏形式是秦始皇兵马俑的前身。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为研究先秦陪葬制度、军队编制规模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我们是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于考古遗存我们考虑更多的是他的历史研究价值,我们更倾向于研究考古遗存所反映的古代的政治组织、社会结构及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个考古学的研究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也应该认识到考古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互补性,明白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学会运用考古学的知识研究历史。这是我考古见习的最深感触,我们专注于历史学科的研究,但有时也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体系,这对于我们研究历史的深度与广度都是极为重要。其次,我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是要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