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AM概述 - 學習筆記

1.ARM概述
Cortex-M3是ARM公司出的第7代架構的內核,M級別的就是面向單片機的系列,說明CM3就是單片機的級別。在單片機中就是加入各個外圍,例如:UART,I2S,I2C,USB等外設,合併成一片單片機。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ARM(advanced RSIC Machine)公司
1991 ARM6
A系列 - 高性能“開放應用平臺”
R系列 = 高端嵌入式系統 尤其是實時性比較高的
M系列 - 深度嵌入是,單片機系統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1985年:ARMv1架構誕生,該版架構只在原型機ARM1出現過,只有26位的尋址空間(64MB),沒有用於商業產品。
1986年,ARMv2架構誕生,首顆量產的ARM處理器ARM2就是基於該架構,包含了對32位乘法指令和協處理器指令的支持,但同樣仍爲26位尋址空間。其後還出現了變種ARMv2a,ARM3即採用了ARMv2a,是第一片採用片上Cache的ARM處理器。
1990年,ARMv3架構誕生,第一個採用ARMv3架構的微處理器是ARM6(610)以及ARM7,其具有片上高速緩存、MMU和寫緩衝,尋址空間增大到32位(4GB)。
 1993年,ARMv4架構誕生,這個架構被廣泛使用,ARM7(7TDMI)、ARM8、ARM9(9TDMI)和StrongARM採用了該架構。ARM在這個系列中引入了T變種指令集,即處理器可工作在Thumb狀態,增加了16位Thumb指令集。
1998年,ARMv5架構誕生,ARM7(EJ)、ARM9(E)、ARM10(E)和Xscale採用了該架構,這版架構改進了ARM/Thumb狀態之間的切換效率。此外還引入了DSP指令和支持JAVA。
2001年,ARMv6架構誕生,ARM11採用的是該架構,這版架構強化了圖形處理性能。通過追加有效進行多媒體處理的SIMD將語音及圖像的處理功能大大提高。此外ARM在這個系列中引入了混合16位/32位的Thumb-2指令集。
2004年,ARMv7架構誕生,從這個時候開始ARM以Cortex來重新命名處理器,Cortex-M3/4/7,Cortex-R4/5/6/7,Cortex-A8/9/5/7/15/17都是基於該架構。該架構包括NEON™技術擴展,可將DSP和媒體處理吞吐量提升高達400%,並提供改進的浮點支持以滿足下一代3D圖形和遊戲以及傳統嵌入式控制應用的需要。
 2007年,在ARMv6基礎上衍生了ARMv6-M架構,該架構是專門爲低成本、高性能設備而設計,向以前由8位設備占主導地位的市場提供32位功能強大的解決方案。Cortex-M0/1/0+即採用的該架構。
  2011年,ARMv8架構誕生,Cortex-A32/35/53/57/72/73採用的是該架構,這是ARM公司的首款支持64位指令集的處理器架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ARM7TDMI
其中:T表示是Thumb指令集,D表示是JTAG的Debugging版本;M快速乘法器,I是嵌入式ICE模塊。
ARM架構的命令如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