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爺爺

01

我爺爺,就是我外公,生於上個世紀30年代,親歷了新中國的誕生,遭遇了歷史中不可更改的黑暗歲月,更見證了中國,這個東方巨龍的崛起,高速發展和新世紀的重大創新。

我爺爺出生在西南部小縣城下的一個鄉鎮,家裏有地有營生,家境在那個時代尚算安康。年輕時候還去縣城上過高中,成績不錯,按照爺爺的話來說,還學過英文。後來一直深耕於教育系統,輾轉在幾個地方的學校做過老師,當過招生主任,擔任我們縣城中學的校長直至退休。按照現在來看應該是個高級知識分子。

02

中國50年代,進行了一場翻天覆地的改革,改革的初衷是讓農民成爲土地的真正主人。到後來執行下來,就變了味道,中小地主深受迫害,我爺爺的父親也是那時候遭遇不幸的。從此也是家道中落。這就是很多老一輩記憶深刻的”土改運動“。

我爺爺,年輕時候人長得特別精神,學習勁兒很足,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有顏值有內涵的小鮮肉。記憶裏,爺爺家相片簿裏有一張爺爺年輕時候的照片,帥帥地騎着一輛自行車,隔着相片都能感受到一位年輕,風發的少年翩翩而來。上班以後,爺爺在工作上一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按照時代的說法,就是具有奉獻精神。那會加班是不存在加班費一說的,大冬天加班就給一碗醪糟粉子。在與人交往上,我爺爺對老師、學生、親戚都是非常關心的。誰有困難了,己所能及給與幫助。按照他的話說,誰沒有遇到困難的時候。以至於那麼多年過去了,教過的學生,帶過的老師,大老遠的親戚,現在都記得我爺爺,記得爺爺的好,記得爺爺的徐徐教導和慷慨幫助。

03

中國60年代,發生了一件對文化人來說的浩劫,變革的初衷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但是後來的發展嚴重偏離了正確的思想道路,其中文化人深受其害,就連當時黨中央的一些領導人都不可倖免,持續了長達10年的時間,可謂是影響深遠,成爲了時代不可磨滅的印記。那時候我爺爺,毫無疑問的遭到心懷不軌的有心人的關注,成爲了當時紅極一時的”紅衛兵“重點關注對象,被打成了”走之派“。

聽我媽媽講,那會每天放學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到處看看,有沒有我爺爺的大字報,有的話,就要按照時間、地點、要求去指定的地方挨批鬥,沒去的話,後果很嚴重的。

批鬥的形式,就是所謂的“走之派“統一戴着高帽子,站在長凳上,立在廣場臺子上,被大家批鬥。批鬥期間,被批鬥人士如果態度不好,或者姿勢不對,有可能還會遭到暴力對待。爺爺腰不好就是那時落下的病根。

“走之派”,這一歷史性的標識伴隨爺爺好多年,直到後來才平了反,恢復了幹部的身份。

此後,爺爺一直在我們那個小縣城的中學擔任中學校長,一心爲學校的教育,行政業務兢兢業業,贏得了衆多學生、老師的讚譽。

04

時間來到上個世紀80年代,爺爺因爲查出心臟病,腰肌勞損嚴重,而提前申請退休。

爺爺退休後的生活,在我記憶中,也是有滋有味的。

從退休那會開始,每逢週二,週四,他們一羣同爲退休人員的老爺爺們,都要自行組織喝茶會,有點像年輕人的茶話會。不過因爲老人家比較節約,大家都自帶杯子和茶葉,在公園茶館給點白開水錢。幾個老爺爺們,不說家長裏短,就談眼下最新的時事,大家熱鬧一番,交流心得體會。

而每天下午,午覺過後,我爺爺都會練練他的書法——草書、行書,興致來了,也會畫點水墨鳥語花香。早年我爺爺是我書法的啓蒙,可惜未得他老人家的真傳。

那時,我爺爺也是很時髦的,跟年輕人一樣養寵物——他最愛的畫眉鳥。畫眉鳥的聲音十分洪亮,歌聲悠揚婉轉。午後的下午,坐在木質躺椅上,泡一壺茉莉花茶,細細的聽它吟唱,可不妙哉。當然養寵物可不這麼簡單,還得負擔它的吃喝拉撒睡。記得,那時夏天的午後,爺爺會給畫眉鳥洗澡,大籠子擱地上,然後裏面放一盤水,鳥兒自然就歡喜雀躍地跳來跳去把澡洗了。爲了養好他心愛的畫眉鳥,爺爺還養麪包蟲,專門給鳥兒吃的。我卻怕這蟲子的不行。

我爺爺的退休生活就是這麼美好。

05

8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已經吹進了我們這個小縣城,很多家庭都置辦了電器。

在我童年記憶裏,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臺爺爺家的電視機,屏幕不大,頻道不多,可是就是感覺新鮮,晚飯後的休閒時光主要就交給它了。現在想來,可能是那會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太匱乏了。

那時候我們一大家人已經搬進了爺爺分的三室一廳一衛的樓房。是的,彼時的房子還不是商品,只有使用屬性,沒有交易屬性,都是靠單位分配的,按照工作年限和職級來分。我記得爺爺的三室一廳,爺爺和婆婆一間,我媽我們一家一間,還有一間留給了未出嫁的小姨。很多年後回憶起住在這個5樓房子裏面的點滴,大部分都是滿滿幸福。

06

90年代,迎來了一代偉人鄧小平同志的“一國兩制”的創舉,香港,澳門地區陸續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開革開放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個時候,我隨着爺爺,婆婆又一次搬進了婆婆單位的分的一個小平房。這是婆婆單位以前的辦公用房改建的,我們居一樓,有一排公用的廚房,樓上是其他職工的。一樓帶一個小院子,特別棒。

每年春天,那棵的櫻花樹就綴滿了淡粉色的櫻花,那時候還不知道日本的櫻花名滿天下,彷彿小院子裏的一切就是一個樂園。每年夏天,葡萄也一串一串的掛上了枝,不過味道不怎樣,有點酸酸的;還有香香的梔子花和黃果蘭,剪兩三朵串成一串拴在衣服鈕釦上,美得很。每年秋天,爺爺親手牽栽的絲瓜,冬瓜就掛滿了騰。吃不完的時候,就是送,送不完的時候,就用來做絲瓜洗碗布,超好用的。其他的還有,我知道不知道的樹啊,苗啊,花的。

每個學期開學伊始,領了新書回家,我跟爺爺一起開始包書。書和包書的材料鋪滿那張碩大的老木桌子。包書的材料很簡單,就是去年的日曆,那種掛在牆上的,上面是畫,下面是日曆的那種。開始的時候跟着爺爺學,怎麼樣裁剪,怎麼樣折。包好的書,爺爺還給用毛筆寫上書名和姓名,這樣纔算包好一本書。初中以後,基本上就是我自己包書了,再加上我堪堪的書法。很多年以後,我還是很愛這種老式的書皮。

在這個小院子裏面,我和爺爺、婆婆一起渡過了我的小學時光,靜謐、美好。

07

沒有了學校繁重的事務,過着鳥語花香的休閒日子,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爺爺,身體狀況也穩定了下來。從沒有出過遠門的爺爺婆婆,也計劃着進行一趟遠足之行。

1996年夏。他們選擇了祖國的首都,北京。這年夏天,和另外一對老爺爺婆婆一同坐上北上的列車,拿着大包小包的衣服,藥,生活日用品就出發了。我依稀記得他們的行程大概有半個月的樣子,除了北京市區聞名遐邇的景點外,還去了一趟北戴河,瞧了瞧大海,吹了吹海風。去的時候大包小包的,回來的時候更是大包小包的,帶了滿滿一大袋子的吃的,特產,海產,全是給家裏小輩帶的。對於節約的兩位老人,確實不容易,出了遠門,還想着家裏的孩子。我那時得了一串紅瑪瑙的項鍊,特別喜愛。然後每天吃各種帶回來的海產小零嘴。很多年以後,我還記得那時候饞嘴的模樣。

08

時間過得很快,千禧年轉眼就到了。臆想中的世界末日沒有來,太陽照常升起,學業依舊繼續。爺爺、婆婆再一次搬家,一個2樓的兩室,學校重新給分的一個老房子。房子位置特別好,距離我們中學,步行不過5分鐘。

以至於後來,爺爺,婆婆專門騰出了一間房。把我表姐,我,我表妹分別從這間房送進了大學。

印象裏,高三的歲月,忙碌而充實,相信經歷過高考的人們,都會記住這段特別的時光。早起晚睡,挑燈夜戰,甚至於朦朦朧朧的感情都湮滅在忙碌的學業中。畢竟,高考,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就是人生的分水嶺。

那時候,我總是晚起,爺爺已經把漱口水、洗臉水,早飯一應俱全的準備好了。而我總是每天踩着上課鈴進學校。並且還每日囑咐我帶一盒奶。補充體力。晚上在我書桌上放一些補充能量的小糕點。按照他的說法,就是盡力要保障好後勤工作。

那個夏天,我像千百萬個高三學子一樣,結束了自己的中學生涯,告別了我們青蔥的歲月,開始人生的新一段旅程。

09

2008年5月12日,這一天,發生了汶川大地震。

那會我身在異鄉,家裏當時電話聯繫不上我,特別着急。後來才知道,我們那個小縣城受災特別嚴重,尤其是周邊的鄉鎮,屬於重災區。

我媽媽的房子,位於5樓,因爲地震出現了比較大的裂紋。幸好我媽媽當時沒有在家,不過也嚇得夠嗆的。

我爺爺當時在午休,地震發生時,第一時間,馬上起身去客廳,一把抱住新買的電視機,深怕給摔了。當時聽得的時候感覺有點好笑,現在想來,有點心酸。

記憶中,老人家總是特別愛惜物品,什麼都要攢着存着,小姨給買的好的衣物鞋子,總是捨不得穿,以至於後來拿出來都毀了。我以前的舊書舊報也給存着。更不用說家裏的物件了,但凡能修的,都不會丟掉。

10

大學以後,我一直在外地,和很多年輕人一樣,一心想着做出點成績。老人家都不想給孩子們添煩惱,每次打電話的時候,都是問我工作是否辛苦,錢是否夠用,囑咐我不要不捨得吃飯,有困難就給家裏講。家,永遠是在外漂泊的人最後的港灣。

我每次回家,我爺爺都要給我做菜。記得拿手菜就蒜苗回鍋肉。油鍋熱了以後,放下去已經焯好水的五花肉進行爆炒,炒至金黃,放入蒜苗。待好了,起鍋之前放入豆豉一起爆一下就可以出盤了。一大碗回鍋肉端上桌,頓時香氣四溢。可惜,我現在還未把這手藝練到家。

我爺爺屬於很多事情都喜歡親力親爲的,80多歲時還在自己做飯,打理自己花園的那些樹木。70多歲,還沒戒菸時候,自己還在裹葉子菸,麻利整齊地放一盒。更早一點,家裏的桌子椅子,廚房裏的用具,壞了都是自己修理的。

我爺爺一直是一個與時俱進,追求進步的人。午休以後堅持每天下午看報紙,看時政報紙,看健康報,身體不錯的時候還練練書法繪畫。每天晚上7點雷打不動的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關注國家時事,最新政策。每週2次與老友們的聚會。天氣好的時候,早上或者下午出門去溜達一小時,看看我們小城的變化,遇到相熟的人再嘮嘮嗑。

11

我爺爺是我成長路上的一盞導航燈,守護者,從蹣跚學步到長大成人。

小時候,不上學的週末下午,爺爺就會邊喝茶邊慢條斯理的給我講故事,故事的內容我不大記得清了,場景畫面卻還歷歷在目。那時候在去公園散步的路上,爺爺最愛給我講”聊齋“故事,特別生動,尤其那個“畫皮”的故事,給我嚇得不輕。小時候很愛看“西遊記”(每年放寒暑假多個電視臺都放),我爺爺也總拿“西遊記”教導我。他常常說,唐僧師徒四人,經歷了九九八一難,才能修成正果。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過不去的坎,到不了的終點。

後來,外賣-這個新興事務剛剛出來的時候。正趕上我回家,我爺爺就興致勃勃的給我說,現在在家就可以吃外面餐館的東西了,手機上點一點,一會騎電瓶車後面掛個箱子插個小旗的就給送到了。再後來,共享自行車,滴滴打車在我們小縣城出現也相繼中從爺爺口中知道了。

每次回家,爺爺也忙活給我做飯,還是那個拿手菜-蒜苗回鍋肉。滿滿一桌子菜,濃濃的愛心。每次離開,也要囑咐帶點特產走。

每次通電話,我爺爺都是報喜不報憂。

每次離開,我爺爺都問我有沒有困難。

12

近年,我爺爺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如年輕時候爽朗了。那個寧靜的1樓小院子裏依舊種了很多他很愛的樹木花草,畫眉鳥也早沒養了。

在那個有些年頭的老木圓桌子上,我們一家人還常常聚在一起吃飯。

每年大年三十晚上,我們都會在爺爺家看春節聯歡晚會。

曾經,我以爲,這樣安靜恬淡的日子一直會天荒地老。

13

2017年,爺爺單位體檢,結果不太好,可是爺爺很樂觀。

從那時起爺爺就開啓養生和尋醫問診模式。可是期待中的好情況並未出現,爺爺的身體狀況每況日下。尋遍了幾個省級大醫院,醫生都建議這個年紀的老人做保守治療。

爺爺每天的午睡時間開始變長,活動範圍開始變小,出入醫院次數變多,不過好在心態還是不錯。

2018年6月,爺爺病情開始直轉而下。我匆匆回家,直接趕去醫院。

爺爺躺在病牀上,戴着氧氣面罩,面色枯黃。看到我來到牀前,盡也舒心了不少。在醫院守了3天,情況慢慢穩定,吃飯也不錯了,還關心我臉過敏的情況以及操心大家吃飯的問題。

後來,爺爺還是回家去休養了。不過屬於長時間靜臥的狀態,停止了一切西藥,吃上了中藥。每日定時在家輸氧,基本上終止了一切娛樂活動。

我因爲在異地,也只得每月回家探望一次,每次匆匆而過。那時候不知,生命時光在慢慢流逝。

14

2019年1月31日  過年前夕,臘月26

我正在上班,,中午接到了我媽的電話,爺爺已經入院幾天,醫生讓家屬做好心理準備。

我一方面埋怨我媽不提前告知,一方面做好回家的準備。因爲臨近過年,坐車不太好坐,等我趕到醫院已經晚上8點半。

我爺爺躺在病牀上,面容枯槁,瘦骨嶙峋。戴着氧氣面罩,打着點滴,喘着粗氣。因爲病痛已經破壞掉了他的造血功能,指數升不上去。握着他的手感覺他的手浮腫,沒有血色。這一天,我爺爺尚算清醒,還能說話,也能認出我。我和我媽守到了夜裏11點左右纔回家去休息。

這一天,血氧飽和度一直在80幾徘徊,心跳一直在160上下徘徊。

2019年2月1日  過年前夕,臘月27

這一天,我們早7點就來到了醫院。

病痛以來,我爺爺一直在堅持,不用止痛藥,堅持硬抗。這一段時間,即使在醫院,疾病的疼痛也止不住的讓他呻吟哀嘆。

長輩們和醫生商量,給了止痛藥。這一天,我爺爺開始陷入睡眠。

鑑於保守治療,沒有意外的好轉情況。

這一天,血氧飽和度降到了60幾。醫生讓該準備的可以去準備了。

這一天,我突然發現,我親愛的爺爺,再也不會像從前那樣精神奕奕的跟我聊天,說話,再也不會好起來了。

15

2019年2月2日  過年前夕,臘月28

一大早,被電話鈴驚醒,陪牀親戚和護工打電話來說,今天爺爺狀況特別不好,讓大家趕快去醫院。

大家趕到醫院,爺爺還是安安靜靜那樣躺在病牀上,好像沒有經歷過什麼波動一樣。

護士和醫生來給爺爺繼續輸上液體。今天,血氧飽和度測了幾回都測不到。

主治醫生,一個年輕小大夫,非常有耐心地給爺爺測,好不容易可以測出來,結果非常糟糕,40多。

我悄悄的問了醫生,我爺爺還有多長時間。他說,看能不能過得了今晚。當時我只覺得醫生危言聳聽。

到了晚上,我們家親戚陸陸續續來了20幾號人,輪番來看爺爺。長輩們開始商量爺爺的後事。我婆婆一直坐在病牀上,握着爺爺的手,那是相濡以沫一輩子的人的手啊,怎麼捨得放開呢。以至於,我後來一直後悔沒給爺爺婆婆在金婚的時候拍一組結婚照片。

當我從外面走廊剛回到病房,突然發現爺爺的心電圖指數一直在降,幾秒鐘時間,一下變成50幾,一下到30幾,最後10幾,我和我表妹用盡力氣開始喊醫生,醫生,醫生,快來啊,數字一下變成了0,所有監測數據瞬間變成了一條直線。

醫生來了,鑑於我們之前的放棄搶救(不插管,不進ICU),還是給爺爺推了2g腎上腺激素,心跳反覆了幾次。我在一旁默默的看着,我知道這是告別的時刻了。

20:43,我爺爺走了,帶着對這世界的美好眷念,帶着親人們的無比留念,去到了另外的一個未知世界。我握着他的手,在耳邊反覆對他說,爺爺,別害怕,我們都在。別擔心家裏,放心往前走。

我爺爺,這一年,88歲高壽。

16

2019年2月2日  過年前夕,臘月29

今天,我爺爺出殯了。

按照爺爺身前的遺願,不買墓地不立碑,骨灰撒在老家山裏的一條河裏。

17

爺爺,您,88年歲月的印跡都濃縮在這短短的幾千文字裏,我們所有深深的思念都鐫刻在那一方小小的照片中。

很多時候,想起您,從心底就會涌上濃濃的傷痛。再多的安慰也扶平不了我內心深處的憂傷。畢竟,痛失親人,這件事,旁人是無法感同身受的。

從此以後,我再也沒有外公了。

美好的期望,願您在時間和空間的另一邊,沒有病痛,從此安康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