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春風·鄉村筆記】

      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不經歷創業艱辛,怎麼能體會創業者的艱辛?領隊曉娟的多次“盛情”邀請了兩個多月,我終於踏上了鄉村筆記之青年共創營,奔赴崇明。我對鄉村筆記了解不多,對它的宗旨理念-用教育連接城鄉就知之更少。據說它目前重點服務對象是中小學生,青年共創營算是新近開拓的業務模塊。想當初自己被稻草人拒絕,這次勉強算上“青年”,沒被“嫌棄”,感謝聯合國,這次可以一探鄉村筆記究竟了。

      由於住在遠郊緣故,更由於預估不足等可抗原因,我比原計劃的九點晚到了兩分鐘,小娟和其他同行小夥伴已經在大巴上等侯了。 再次感謝小娟和鄉村筆記的不嫌棄和不拋棄。週末登島的耗時之旅,並沒有出乎我的預料。趕緊把《匠人》書拿出來。全書360多頁,還有100頁不到就看完了。  突然隱約覺得,曉娟給的分享任務,我也許有點太上心了。不想了,就當開卷有益了。

        公交大巴載着我們二十一人,一路晃盪,正午飯點時刻抵達目的地 - 崇明仙橋村。因爲沒有耽擱午飯,所以即使路上多花了一個半小時,但大家貌似都不覺得有何不妥。領隊小娟則得靈活考慮原來的計劃了。於是乎,她“強行”在飯桌旁開始了破冰活動。大家遂即兩兩搭檔交談,然後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搭檔。我搭檔菜菜,一位從事父母教育的小姐姐,非常健談樂觀。營中有上班族、研究生、大學生,居然還有一對初一雙胞胎小妹妹。有碼農、互聯網企業員工、記者,還有很酷的插畫師。我和插畫師大雄老師同住一屋。他是山西太原人,算北方漢子。雖然他的主要任務是帶領大家做竹刻,卻同時忙着爲大家盛飯、倒水、各種關照服務大家,用他的“寬厚賢惠”,在短短兩天征服了所有同行的小夥伴。


    下午,大家在烈日下行走了約兩公里到達竹林。大家都放開了拳腳。劈、砍、削、鋸等本來陌生的操作,瞬間變得十分嫺熟。砍下的竹子被我們託、抗、擡等各種花式動作,運回了農家大院。頃刻,農家大院裏,鋸竹聲、打磨聲、歡笑聲、聲聲入耳。“大雄老師,我要做一個筆筒,給我設計下。” “大雄老師,我要給爸媽做兩個杯子,一個刻太陽,一個刻月亮。” 。。。我動作慢,快結束時,湊近大雄老師,“我打算做兩竹風鈴,刻上水聿兩字,再加上古琴。” 大雄老師在紙上迅速勾畫了原型,然後幫我打底。我的竹筒沒有打磨,表層綠色纖維很難雕刻,容易豁。隨着晚餐時刻逼近,我的竹風鈴還只停留在“到此一遊”的狀態。我離工匠相差甚遠,工匠精神的那種爲了做好而做好,一時半會也學不來,索性先作罷,回家買來雕刻刀,再細作吧。



      晚餐和午餐一樣,很多家常菜,川菜和崇明菜混搭。農家主人是三峽移民,剛好來上海十八年了,我們也就十分有幸地吃上混搭了。更要感謝王寒和菜菜,她們是菜品總設計師、採購師、以及上菜師。相信大家必定十分看好她們將來的幸福家庭生活。還有和沈巍大師一般才華橫溢、頗具藝術氣質的恩保,算是我們的加菜了。

      八點,天色未晚,大家期盼中的篝火燃起。小娟領隊已經帶領大家聊了起來。你從哪裏來,做啥的,要到哪裏去等類似的拷問靈魂問題,讓大家唏噓不已,如此如醉,對彼此的認識都加深了。有了篝火,就不能沒有音樂、歌聲和舞蹈。雙胞胎小姐妹,一曲吉他,一段嘻哈舞,勾起了很多人的童年夢想。jenny的尤克里裏和伴唱,自帶耀眼閃光點,挑動着衆人的青春記憶。我亦不免“俗氣”地彈了一曲陽關三疊,料想也震撼了幾顆未曾老去的心靈。不然,爲何天空也掉下了幾許意味深蘊的淚滴呢?當然也不排除,可能我想多了。這就是樸素的農家樂,簡單又醇香,配上十八週年蛋糕,祝福來自異鄉的農家主人,也祝福我們自己,一羣來自異鄉的陌生人,業已像這夜色一般的熟悉,竟有些不捨回屋就寢。


      翌日,六點半鬧鐘鬧醒,卻無意起牀繼續晨跑刷地。再次睜眼,已經是早飯時刻。鄉村的大餅油條、榨菜稀飯,喚醒了久違的故鄉味蕾。很快,大家已經挑選好了自己中意的自行車,熱鬧了起來,有點趕場相親的韻味。經過一天的相處,大家已經不再陌生了,分成A、B兩隊,等着拍完定妝照就出發了。作爲B隊的押後,我慢悠悠地騎着車,確保所有隊員都在我前面,也時刻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不要並排騎,保持間距。大橋上留下了舉手之禮,小河邊響起了歡笑之語,發電風車下掀起了涼爽之風,還有一隻不走運的小青蟹。十多年沒騎電瓶車,偶爾騎一下,還是需要點耐心重拾歲月,慢慢開。小樹林裏的互信小遊戲,揭露着不同年齡層次對安全感和信任度的不同理解,心如止水或歇斯底里尖叫,或許都和領隊的設計初衷不太一樣吧。這就是人生的魅力吧,境遇各不相同,卻又高度相似。回農家路上,B隊突然拐下了公路,在村舍間穿行。我留了下來,等待A隊,給他們做轉彎提示,我這紅色衣服還是挺顯眼的。待到A隊上來,B隊已經杳無音蹤。不好意思,我擅離職守了。只能自己導航了。大方向沒錯,順着小河一路向西,即使手機快沒電了,也不覺得慌神。我很喜歡這種在陌生的村舍間穿行的感覺,彷彿來到了一個陌生而新奇的世界。這種感覺,與很多年前在老家陌生村莊,在新竹海邊小鎮裏,在京都日式民居間,在約克鎮的城堡之後,並無二致。一邊和小夥伴交談,一邊觀賞評論着,很快就拐進了春風中心路。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經過一個上午的體力和靈魂考驗,午飯吃得非常香,當然配菜大師和廚師大哥的功勞是主因。



      下午來到了農家後面的果園。果園主人是被稱爲“崇明一姐”的宋大姐。宋大姐雖然黑瘦其貌不揚,但她給大家做了近半小時介紹和創業故事分享,中氣十足,條理清晰,妙語連珠,含義深刻,讓我們很受啓發。她負責的這片果林,投入兩千多萬,在靠天吃飯的農業產業大勢之下,選擇了不屈服,向外申請技術支持,更不忘回饋當地的初心。千辛萬苦,千方百計,千言萬語,千x萬y, 宋大姐用這“四千萬”總結了她的農業創業經驗。成功企業家們的那些共同特質,那份辛苦,那份堅持,都從宋大姐身上迸發出來,力道十足!隨後我們趁機鑽進了火龍果大棚,親眼目睹了火龍果樹和它的生長姿勢。花和果實從綠色肉身穿刺而出,卻分不清這綠色肉身是葉子還是枝條。看這肉身,和仙人掌很相似,熱帶水果都這模樣嗎?時機不對,小夥伴們也只是採擷到三三兩兩隻火龍果,有大有小。走出大棚,就走入了一片低矮的桃林,從宋大姐的介紹瞭解到,他們特意限制桃樹的高度,因爲擔心樹長太高,不好採摘。我對此將信將疑。難道貓着腰採摘對腰不是更大的挑戰嗎?樹高不夠,陽光照射也受更多限制,不是更不科學嗎?當然,實踐出真知,我也就過過嘴癮吧。大家也都採摘了一些,帶上了回程大巴,也算沒白來果園一趟。

      在果園休憩棚下,我們一邊品嚐着宋大姐贈送的水蜜桃,全營小夥伴一邊對這兩天的活動作總結陳辭。幾乎每個人都向大雄老師表白了溢美之詞,都被他的“絕世暖男”形象給折服了。雙胞胎小姐妹的才藝表演,讓我們感嘆新生代的勃勃生機。在校大學生和剛工作不久的職場人,Jennifer,Angle等也訴說着心中的嚮往,對工作,對生活。兩對couple全程詮釋愛的生動,可以不侷限於屋裏,更可以在田間野外。讓剩下的諸多單身們滿載狗糧,駝回市區。當然大家都懂的,兩天的活動也催生出了新的愛情種子萌芽。我的古琴也沒有白背出來,菜菜和Frances已經表達了不同程度的學琴意願,中華傳統文化復興有望啊。感謝曉娟領隊和鄉村筆記所有小夥伴的安排和照顧,讓我們在各自的人生篇章中,插入了非常有意義的一頁 - 身體或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