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爆發》這本書?

作者:許澤龍 蘇州



哲學上向來有不可知論的存在,意思是世界上必然會有一些事物是人類永遠無法弄明白的,比如所謂的“黑天鵝”事件。

然而,在《爆發》一書中,作者將大衆的視野,再次拉回了唯物主義,表示即便如“黑天鵝”的突發事件,其實也是可以預測的。

這種預測的基礎,是建立在大量的數據記錄以及分析上,也就是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每一個人每天的活動軌跡和各項數據越來越容易被記錄,比如隨身帶着的智能手機、智能可穿戴設備,或者無處不在的監控探頭,以及我們主動上傳到社交網絡的各種狀態,在經由大體量擁有人工智能的計算機綜合分析後,大概會設定我們活動的“熵值”,由這個熵值的範圍,圈定我們行爲的可預測性大小,並依據我們的行爲模式,作出對我們未來生活軌跡的預判。

這種預判的準確率,在理論上和實驗中,都是驚人的。

因此,我們看似隨機的日常生活,其實有着深刻的內在規律,而這種內在規律,是可以隨着生產力以及生產工具的進步,被不斷深入的學習和掌握的。由此,所謂“黑天鵝”,這種所謂的不可預測突發事件的概念,就成了人類在矇昧探索階段的自我慰藉,如同古人的宗教崇拜,或者原始部落的圖騰。

同時,我們也從書中的論述,明白了自己看似自由的人生,其實也是模式和習慣的奴隸。這其中涉及到三個主要概念:泊松分佈、冪次法則以及列爲飛行模式。

綜合以上三條規律,簡單來說我們的生活,與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生命一樣,總是遵循着從一段時間的平靜,到更長一段時間的細小波動,到某一個時間點的突然爆發的模式,而這個爆發點,就是所謂的“黑天鵝”事件,通過大數據分析,從熵值的大小和個人行爲模式中,可以提前預測出來。

然後我們也不要灰心,雖然我們的生活深受模式和習慣的影響,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模式和習慣來改變我們的生活。

說起模式,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每天生活在一個固定的“模塊”裏。無論我們的生活半徑是5公里還是50公里,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會基本固定在這個日常半徑裏活動。當然,我們也有可能突然超出這個半徑,這也是爆發點的體現。但是,當爆發點結束後,我們便又會在一個圈定的半徑裏,過着一長段時間相對平穩的生活,儘管這種生活和爆發點之前的生活很可能不同了。

還有一種模式,是在各個模塊中成爲聯絡者。就如同螞蟻羣中,絕大多數的螞蟻按部就班的每天各司其職,但是還有一些螞蟻每天的工作就是到處“閒逛”,沒有任何目的的離開巢穴,到“很遠”的地方去。正是有這些“不務正業”的螞蟻存在,蟻羣才能不斷的發現新的水和食物,整體才能很好生存下去。在人類社會中,這種不斷遊走在各種不同模塊之間的人,被我們稱爲“探險家”、“投資客”、“旅行家”、“前沿科學家”等等,總之,這些人的生活半徑不固定,生活方式更隨機,生活可預測性也比一般人低很多,甚至有些人會將這些人評價爲“不靠譜”,歐美的情報組織也會對這些可預測性低的人更多的關注,以防止“恐怖份子”的可能。

只是,儘管這些可預測性低的人存在,大數據依然可以從他們以往行爲中,圈定他們的熵值,分析其行爲偏好,預測“爆發點”的到來。

從《爆發》這本書中,我們看到智能生命的行爲模式,不是固定的正態分佈,不是類似電子運動的隨機出現,而是遵循冪次法則的爆發模式。

爲什麼智能生命的行爲如此的獨特?

因爲我們不自覺的將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優先級排序。

優先的事務得到重點處理,導致大量的非優先級事物在排隊中被擱置,從而導致冪次法則和爆發理論的顯現。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選擇什麼事物是最優先的,但是不能選擇排序模式本身,若是生活中沒有排序模式,我們的生活就會一團亂麻,根本無法生存,更不用說有所成就。

在《爆發》這本書中,與現代科學探索同時進行的,還有一個歐洲中世紀農民革命的故事。其主人公從一個不重要的僱傭兵成長成爲一名十字軍領袖,其過程中,充滿了爆發點,也讓主人公在不自覺的成長中成爲一段不朽的傳奇,其實這整件事的背後,就是爆發理論與冪次法則的完美顯現。

在書中,作者還例舉了大量關於爆發點的案例,如肥胖症,老年伴侶死亡時間差,我們的健康和發病時間,還有那些鈔票的運動軌跡等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原著。

介紹完了這本書的理論框架,我本人覺得這本書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看一下。因爲書裏面的內容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當我們知道了爆發理論的原理和應用,我們就可以從被動模式轉變爲掌握理論後的主動模式,充分適應和運用爆發理論爲生活找到更好的模式。

比如在優先級排序、行爲可預測性、模式轉換、人生各個階段的高低起伏等等,我們都能有一個更爲準確、深刻的認識和掌握,從而能提前佈局一些東西,爲各個可能出現的爆發點做好應對。

最後,祝大家好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