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着進入智能語音行業,先看看市場趨勢

在商業的角度來看待,人工智能還處在於市場化初期的時代,從相關市場方案的複合增長率看,預計會在未來十年保持65%的增長,並於2027年達到萬億美元。人工智能熱潮受到科技進步。政府紅利以及全球投資者不斷的加持。其持續高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因素主要有以下3個。

數據規模和深度—數據日益成爲公司最有價值的資產,數據生成和收集技術的成熟(記錄、圖像、音頻等),尤其是物聯網的普及使得數據可獲取的來源呈現幾何級增長。對於各行業的公司來說,如何從數據中獲取有價值的商業洞察與實現流程優化,從而爲企業創造價值將成爲必修課。可供人工智能算法訓練的數據不斷增長,積極推進了人工智能模型的完善,並帶來了更準確的結論和預測。

算力—最前沿的硬件技術和系統,包括GPU、FPGA和ASIC芯片、雲計算、分佈式和並行計算,打破了傳統計算技術的邊界,推動人工智能走出實驗室,進入商業場景的實際應用。爲公司帶來真實的價值—人工智能已助力企業實現顛覆性的改變,更好地滿足切實的商業需求,如企業服務中使用的智能電話機器人、企業的CRM智能管理系統、消費行業的客戶定向推薦等。以Netflix爲例,人工智能驅動的用戶定向推薦爲Netflix帶來了每年10億美元的額外收入。

同年11月份,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出現了全球第一個“AI合成主播”,該“主播”不僅突破了以往只能單純創造語音圖像合成的技術瓶頸,還配合語音輸出實現了脣部模仿真人的效果,觀衆看到的真實度得到了極大提升。

在每一輪科技浪潮的興起,最先受益的往往是金融行業。自然,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沒能逃過這一定律。2018年初,歐能智能推出的一款的智能機器人正式登陸央視財經頻道《交易時間》。作爲一款爲企業服務的智能語音助手,通過語音交互的方式可以爲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信息,獲得了衆多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其實一款技術的革新或者發展,商業化是行業必經的路程。

從智能機器人到人工智能主播,隨着技術的提升,應用場景的增多,人工智能行業已經開始展露頭角。同時,衆多機構對其未來發展也呈現出了極大的信心。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AI市場規模達到了220億元,預計其將以48%的年均複合增速發展,2020年將達到710億元。其中,智能語音在中國人工智能市場中的份額佔22%,即48億元。

同時,IDC也曾在2018年10月份的報告中預測,中國對話式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在2022年有望達到78億人民幣,2018-2022年之間,其市場份額將以57%的複合增速增長。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在智能語音領域的發展有可能會超越西方國家,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企業級用戶和消費級用戶的應用體量在發展的過程中,將會隨着場景的深耕而呈指數級增長。

人才市場是第一生產力
對於智能市場人才的募集,各大公司可謂爭的頭破血流,有行內人士表示,“人工智能行業發展迅猛,市場需求足夠大,但真正的人才稀缺。優秀的工程師,市面上很難招到,導致很多企業都無法解決電話機器人好不好用的問題,以至於騷擾電話的頻出。正如《科技財報》中所說,人工智能事關長遠,已成國際競爭新焦點,我們要有緊迫感。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需要多層面、全方位的保障。

在技術研發、政策舉措和商業需求的共同作用下,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依然保持着如火如荼的態勢繼續發展。各大企業加緊佈局,創業羣雄並起角力,將實驗室中的技術概念引入商業場景,滲入大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