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精彩,可不止十二時辰

文 / 團長

小夥伴們,最近有看《長安十二時辰》嗎?

團長一口氣刷完十多集,感覺真是倍兒爽。

雖然咱平日裏經常毒舌吐槽國產劇,跟個黑粉似的,但那其實都是對自家人的怒其不爭。一旦遇着真正的好國劇,心裏的那個美啊,也是加倍的。

可以說,《長安十二時辰》的吸引人,是從全劇的第一個鏡頭就開始的。

抱琴輕挑慢捻的歌女,忙着掛燈籠的僕役,準備開業的小商販,穿得漂漂亮亮嬉戲遊玩的孩童,以及宣讀打開西市大門詔令的城門官們。

一組長達兩分鐘的長鏡頭,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串聯起喧囂開始前的片刻安寧,滿是人間煙火氣。



長鏡頭的最後,就停留在西市大門外的遠景上。

跟城門內的安靜不同,城門外早已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行商和遊人。隨着詔令聲響,他們便熱鬧地收拾起行李來,準備入城。

團長第一次看這組鏡頭時就有些發愣,然後心裏不禁升起一句感慨:啊,是長安啊

而隨着劇情的展開,長安城的面貌愈加清晰,這樣的感慨也一次又一次出現。

長安,儼然已成爲我們遙想當年繁盛的一個特殊對象。提到這兩個字,腦海裏就是一派火樹銀花。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長安自然也不是。

這座古城的興衰,一直都是史書上的常客,也讓後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說來也巧,今年初日本電視臺推出了一部紀錄片《中國王朝英雄們的傳說:巨大遺產之謎》。第一集講長城,第二集講大運河,第三集就是長安

別說,外國人視角下的中國歷史其實還挺有意思的。

特別是日本,字裏行間總帶着幾分小迷弟的意味,以及日劇走正兒八經風特有的中二感,都讓人忍俊不禁。

片子還有位明星導遊——戶田惠梨香

只見她時而裹着羽絨服行走在北方的萬里巨牆間,時而又坐在江南小館裏品嚐特色淮揚菜。公費旅遊什麼的,真是羨煞我等。

同時還配置了一名小說家淺田次郎,作爲專家補充觀點。

淺田次郎着意研究中國古代史,曾寫下《蒼穹之昴》。該書在日本十分暢銷,曾長時間佔據銷量榜榜首。

中國觀衆可能更熟悉的還是據此改編的電影,如果還沒看過的朋友可以一觀。

不過有一點團長也想吐個槽。

紀錄片要重視真實感是沒錯,可是這片子的畫面也太耿直了。團長可以拍着胸脯打包票,鏡頭絕對沒加濾鏡,那畫面效果就跟團長拿手機拍的一般真實。

當然,這個小小的槽點並不影響內容表達。或者說,不帶濾鏡的遺址,反而顯得更真實可感。畢竟它們的力量從來不在外貌的光鮮,而是內裏的厚重。

在素材安排上,片子採用的是縱向結構。

畢竟遺產們存在時間久遠,要一一說清太費筆墨。於是節目組選取幾個重要的歷史節點,講述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的故事,由點及面,試圖爲我們復原它們的前世今生。

此外,片中還播出了一些新發現,大大增加了可看性。

別看講的都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地方,但真要咱來說道說道,還真不一定能說出多少名堂。

就說長安吧,誰都知道它好,它重要,但究竟好在哪,又重要在哪,你知道多少?

如果一時卡殼答不上來,那就還是跟着團長來了解一下吧。做好筆記,記好知識點,下次和人聊《長安十二時辰》時,包你成爲全場裝逼最佳。

(我是代表知識點的分割線)

長安最開始不叫“長安”,西周的鎬京和秦朝的咸陽都在地理上跟它有重疊。

以“長安”之名爲都城,始於西漢

漢長安遺址雖然已不見當年的雕樑畫棟,但就其現在可考證的規模,也足以讓人瞠目。

紫禁城夠大了吧?漢長安是它的50倍,其中的未央宮則是它的12倍。

對於曾在故宮走到差點廢掉的團長而言,實在無法想象這個50倍是個什麼概念,大概就是廢了又廢吧。

那麼,漢高祖劉邦當年爲什麼會選擇定都長安呢?

首先,在地理上,這裏背山靠水,易守不易攻。

漢高祖本來準備選擇的洛陽也有如此地理之便。之所以改變主意,是因爲長安臨近秦都咸陽,更方便繼承秦朝的體制和先進技術。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秦始皇統一六國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樁大事。隨之進行的一系列開創性舉措,也對後世影響深遠。漢承秦制,爲了沿用其一系列制度和技術,並進行升級,這是最有效的做法。

而修建巨大都城和高大宮殿,則是爲了樹立帝王的威嚴。這是蕭何給劉邦的建議。

當你需要仰視一個人時,心中自然就會升起臣服之心。幾千年前的人就開始運用心理學了,有趣。

劉邦出身農民,要想統治這麼大的疆域,除了個人魅力,還必須有足夠的威信。於是,雖然當時戰亂初歇,也仍然堅持營建長安城。

這也爲這座城市綿延千年的繁華,打下了基礎。

下一個時段,就來到長安最高光時刻——唐玄宗時期

那時候的長安是什麼模樣呢?

小夥伴們可以盡情參考《貓妖傳》和《長安十二時辰》去想象。簡而言之,就是怎麼熱鬧繁華怎麼來。

當時的長安城,規模更甚從前。

“帝都名利場,雞鳴無安居。”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也需要拼命打拼,才能佔有一席之地。狀況頗像我們今日的北漂族。

而證明當時繁盛程度的證據,就是大明宮。

玄宗當年改建大明宮,是爲了在那裏接見外國使臣。巨大的廣場,高聳的殿閣,讓各國來使得以從心底產生畏服。

玄宗還積極開展朝貢制度,接受外國使臣的禮物,並返以成倍的饋贈。這樣做,一方面是爲了彰顯大唐威儀,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政治考量。

因爲,唐朝朝堂自武周之後就開始出現動盪,玄宗爲了穩定政局,充實國家實力,決定大量招徠外國人才。僧人也好,留學生也好,只要你有本事,我就敢用。

先不說方法的效用如何,單是這份氣度就很讓人歎服了。如此的帝王心胸與格局,值得後世所有管理者學習。

也正是這種開放包容的心態,使唐朝一躍成爲了“天國”,使長安成爲了當時的“世界之都”。

可是,事物的發展一旦到達頂點,下一步自然便是跌落了。

玄宗後期,安史之亂爆發,繁華灰飛煙滅。長安落入叛軍手中,瞬時變成一片廢墟。

有杜少陵詩爲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破了的國都,自然便是長安。

關於唐朝衰落的原因,有好事者將其歸於楊貴妃及楊氏一門的奢侈無度。這樣的理由放在話本小說裏倒是不錯,但在專家眼中就可笑至極了。

強盛不是一朝一夕促成,傾頹當然也不是。

當時注重國際化的唐王朝,其實國內的治理早已出現問題。

爲穩定北方,抵禦外侵,唐朝前期便開始引進突厥移民,駐守邊境,還派遣能幹的官吏進行管理。

但玄宗爲了保持長安的先進地位,開始把人才都往中央集中,邊境便開始自己推舉領導官員。久而久之,選出來的當然是他們的自己人,比如安祿山。

自此,邊軍大權落入外族手中。這相當於是把刀交到了人家手上,是殺是留都由不得自己了。

當然,這只是長安衰落的其中一個原因。

此後,再未出現像玄宗一樣胸懷世界的帝王,中國的重心也逐漸轉移到國內的生產和發展。長安不再是國都,並在14世紀改名爲“西安”。

然而,彷彿退出歷史舞臺一般的西安,在封建時代的最後一段時期,卻因一個人,再次受到關注。

慈禧

慈禧這一段,對團長來說還真是個冷知識。

沒想到,對於她重振大清旗鼓,西安還有過十分重要的意義。看完後,團長也不禁對這個備受爭議的女人刮目相看。

不過,慈禧與西安的故事咱就不在這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還是歡迎看原片。

本集的《巨大遺產之謎》雖然只是列舉了幾名歷史大咖,講述長安與他們的故事,但也讓我們清晰地感受到,長安的精彩幾乎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曾停歇。

作爲十三朝古都,長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爲“歷史文化名城”,跟雅典、羅馬和開羅並稱爲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屹立千年,經歷過榮耀,也跌落過塵埃,如今的長安早已寵辱不驚。在它的臉上,你能看到歲月風霜,也能感受到蓬勃朝氣。

古時的長安,已是中華文明的代名詞之一。今日的西安,亦是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

這座城市見證了華夏大地的過去,共同經歷了日新月異的現在,也必將與之一同跨入充滿希望的未來。

喜歡記得點贊、評論和關注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