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A和PCA降维总结

线性判别分析(LDA)

LDA思想总结

​ 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是一种经典的降维方法。和主成分分析PCA不考虑样本类别输出的无监督降维技术不同,LDA是一种监督学习的降维技术,数据集的每个样本有类别输出。

LDA分类思想简单总结如下:

  1. 多维空间中,数据处理分类问题较为复杂,LDA算法将多维空间中的数据投影到一条直线上,将d维数据转化成1维数据进行处理。
  2. 对于训练数据,设法将多维数据投影到一条直线上,同类数据的投影点尽可能接近,异类数据点尽可能远离。
  3. 对数据进行分类时,将其投影到同样的这条直线上,再根据投影点的位置来确定样本的类别。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LDA思想,即“投影后类内方差最小,类间方差最大”。

图解LDA核心思想

​ 假设有红、蓝两类数据,这些数据特征均为二维,如下图所示。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些数据投影到一维,让每一类相近的数据的投影点尽可能接近,不同类别数据尽可能远,即图中红色和蓝色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

左图和右图是两种不同的投影方式。

​ 左图思路:让不同类别的平均点距离最远的投影方式。

​ 右图思路:让同类别的数据挨得最近的投影方式。

​ 从上图直观看出,右图红色数据和蓝色数据在各自的区域来说相对集中,根据数据分布直方图也可看出,所以右图的投影效果好于左图,左图中间直方图部分有明显交集。

​ 以上例子是基于数据是二维的,分类后的投影是一条直线。如果原始数据是多维的,则投影后的分类面是一低维的超平面。

二类LDA算法原理

​ 输入:数据集 D=\{(\boldsymbol x_1,\boldsymbol y_1),(\boldsymbol x_2,\boldsymbol y_2),...,(\boldsymbol x_m,\boldsymbol y_m)\}​,其中样本 \boldsymbol x_i ​ 是n维向量,\boldsymbol y_i \epsilon \{0, 1\}​,降维后的目标维度 d​。定义

N_j(j=0,1) 为第 j 类样本个数;

X_j(j=0,1) 为第 j 类样本的集合;

u_j(j=0,1)​ 为第 j​ 类样本的均值向量;

\sum_j(j=0,1) 为第 j 类样本的协方差矩阵。

​ 其中
u_j = \frac{1}{N_j} \sum_{\boldsymbol x\epsilon X_j}\boldsymbol x(j=0,1), \sum_j = \sum_{\boldsymbol x\epsilon X_j}(\boldsymbol x-u_j)(\boldsymbol x-u_j)^T(j=0,1)
​ 假设投影直线是向量 \boldsymbol w,对任意样本 \boldsymbol x_i,它在直线 w上的投影为 \boldsymbol w^Tx_i,两个类别的中心点 u_0, u_1在直线 w 的投影分别为 \boldsymbol w^Tu_0\boldsymbol w^Tu_1

​ LDA的目标是让两类别的数据中心间的距离 \| \boldsymbol w^Tu_0 - \boldsymbol w^Tu_1 \|^2_2 尽量大,与此同时,希望同类样本投影点的协方差\boldsymbol w^T \sum_0 \boldsymbol w\boldsymbol w^T \sum_1 \boldsymbol w 尽量小,最小化 \boldsymbol w^T \sum_0 \boldsymbol w - \boldsymbol w^T \sum_1 \boldsymbol w​
​ 定义
​ 类内散度矩阵
S_w = \sum_0 + \sum_1 = \sum_{\boldsymbol x\epsilon X_0}(\boldsymbol x-u_0)(\boldsymbol x-u_0)^T + \sum_{\boldsymbol x\epsilon X_1}(\boldsymbol x-u_1)(\boldsymbol x-u_1)^T
​ 类间散度矩阵 S_b = (u_0 - u_1)(u_0 - u_1)^T

​ 据上分析,优化目标为
\mathop{\arg\max}_\boldsymbol w J(\boldsymbol w) = \frac{\| \boldsymbol w^Tu_0 - \boldsymbol w^Tu_1 \|^2_2}{\boldsymbol w^T \sum_0\boldsymbol w + \boldsymbol w^T \sum_1\boldsymbol w} = \frac{\boldsymbol w^T(u_0-u_1)(u_0-u_1)^T\boldsymbol w}{\boldsymbol w^T(\sum_0 + \sum_1)\boldsymbol w} = \frac{\boldsymbol w^TS_b\boldsymbol w}{\boldsymbol w^TS_w\boldsymbol w}
​ 根据广义瑞利商的性质,矩阵 S^{-1}_{w} S_b 的最大特征值为 J(\boldsymbol w) 的最大值,矩阵 S^{-1}_{w} S_b 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 \boldsymbol w

LDA算法流程总结

LDA算法降维流程如下:

​ 输入:数据集 D = \{ (x_1,y_1),(x_2,y_2), ... ,(x_m,y_m) \},其中样本 x_i 是n维向量,y_i \epsilon \{C_1, C_2, ..., C_k\},降维后的目标维度 d

​ 输出:降维后的数据集 \overline{D}

步骤:

  1. 计算类内散度矩阵 S_w
  2. 计算类间散度矩阵 S_b​
  3. 计算矩阵 S^{-1}_wS_b​
  4. 计算矩阵 S^{-1}_wS_b 的最大的 d 个特征值。
  5. 计算 d 个特征值对应的 d 个特征向量,记投影矩阵为 W 。
  6. 转化样本集的每个样本,得到新样本 P_i = W^Tx_i​
  7. 输出新样本集 \overline{D} = \{ (p_1,y_1),(p_2,y_2),...,(p_m,y_m) \}​

LDA和PCA区别

异同点 LDA PCA
相同点 1. 两者均可以对数据进行降维;<br />2. 两者在降维时均使用了矩阵特征分解的思想;<br />3. 两者都假设数据符合高斯分布;
不同点 有监督的降维方法; 无监督的降维方法;
降维最多降到k-1维; 降维多少没有限制;
可以用于降维,还可以用于分类; 只用于降维;
选择分类性能最好的投影方向; 选择样本点投影具有最大方差的方向;
更明确,更能反映样本间差异; 目的较为模糊;

LDA优缺点

优缺点 简要说明
优点 1. 可以使用类别的先验知识;<br />2. 以标签、类别衡量差异性的有监督降维方式,相对于PCA的模糊性,其目的更明确,更能反映样本间的差异;
缺点 1. LDA不适合对非高斯分布样本进行降维;<br />2. LDA降维最多降到分类数k-1维;<br />3. LDA在样本分类信息依赖方差而不是均值时,降维效果不好;<br />4. LDA可能过度拟合数据。

主成分分析(PCA)

主成分分析(PCA)思想总结

  1. PCA就是将高维的数据通过线性变换投影到低维空间上去。
  2. 投影思想:找出最能够代表原始数据的投影方法。被PCA降掉的那些维度只能是那些噪声或是冗余的数据。
  3. 去冗余:去除可以被其他向量代表的线性相关向量,这部分信息量是多余的。
  4. 去噪声,去除较小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特征值的大小反映了变换后在特征向量方向上变换的幅度,幅度越大,说明这个方向上的元素差异也越大,要保留。
  5. 对角化矩阵,寻找极大线性无关组,保留较大的特征值,去除较小特征值,组成一个投影矩阵,对原始样本矩阵进行投影,得到降维后的新样本矩阵。
  6. 完成PCA的关键是——协方差矩阵。协方差矩阵,能同时表现不同维度间的相关性以及各个维度上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度量的是维度与维度之间的关系,而非样本与样本之间。
  7. 之所以对角化,因为对角化之后非对角上的元素都是0,达到去噪声的目的。对角化后的协方差矩阵,对角线上较小的新方差对应的就是那些该去掉的维度。所以我们只取那些含有较大能量(特征值)的维度,其余的就舍掉,即去冗余。

图解PCA核心思想

​ PCA可解决训练数据中存在数据特征过多或特征累赘的问题。核心思想是将m维特征映射到n维(n < m),这n维形成主元,是重构出来最能代表原始数据的正交特征。

​ 假设数据集是m个n维,(\boldsymbol x^{(1)}, \boldsymbol x^{(2)}, \cdots, \boldsymbol x^{(m)})。如果n=2,需要降维到n'=1,现在想找到某一维度方向代表这两个维度的数据。下图有u_1, u_2两个向量方向,但是哪个向量才是我们所想要的,可以更好代表原始数据集的呢?

从图可看出,u_1u_2好,为什么呢?有以下两个主要评价指标:

  1. 样本点到这个直线的距离足够近。
  2. 样本点在这个直线上的投影能尽可能的分开。

如果我们需要降维的目标维数是其他任意维,则:

  1. 样本点到这个超平面的距离足够近。
  2. 样本点在这个超平面上的投影能尽可能的分开。

PCA算法推理

下面以基于最小投影距离为评价指标推理:

​ 假设数据集是m个n维,(x^{(1)}, x^{(2)},...,x^{(m)}),且数据进行了中心化。经过投影变换得到新座标为 {w_1,w_2,...,w_n},其中 w 是标准正交基,即 \| w \|_2 = 1w^T_iw_j = 0

​ 经过降维后,新座标为 \{ w_1,w_2,...,w_n \},其中 n' 是降维后的目标维数。样本点 x^{(i)} 在新座标系下的投影为 z^{(i)} = \left(z^{(i)}_1, z^{(i)}_2, ..., z^{(i)}_{n'} \right),其中 z^{(i)}_j = w^T_j x^{(i)}x^{(i)} ​ 在低维座标系里第 j 维的座标。

​ 如果用 z^{(i)} 去恢复 x^{(i)} ,则得到的恢复数据为 \widehat{x}^{(i)} = \sum^{n'}_{j=1} x^{(i)}_j w_j = Wz^{(i)},其中 W为标准正交基组成的矩阵。

​ 考虑到整个样本集,样本点到这个超平面的距离足够近,目标变为最小化 \sum^m_{i=1} \| \hat{x}^{(i)} - x^{(i)} \|^2_2 。对此式进行推理,可得:
\sum^m_{i=1} \| \hat{x}^{(i)} - x^{(i)} \|^2_2 = \sum^m_{i=1} \| Wz^{(i)} - x^{(i)} \|^2_2 \\ = \sum^m_{i=1} \left( Wz^{(i)} \right)^T \left( Wz^{(i)} \right) - 2\sum^m_{i=1} \left( Wz^{(i)} \right)^T x^{(i)} + \sum^m_{i=1} \left( x^{(i)} \right)^T x^{(i)} \\ = \sum^m_{i=1} \left( z^{(i)} \right)^T \left( z^{(i)} \right) - 2\sum^m_{i=1} \left( z^{(i)} \right)^T x^{(i)} + \sum^m_{i=1} \left( x^{(i)} \right)^T x^{(i)} \\ = - \sum^m_{i=1} \left( z^{(i)} \right)^T \left( z^{(i)} \right) + \sum^m_{i=1} \left( x^{(i)} \right)^T x^{(i)} \\ = -tr \left( W^T \left( \sum^m_{i=1} x^{(i)} \left( x^{(i)} \right)^T \right)W \right) + \sum^m_{i=1} \left( x^{(i)} \right)^T x^{(i)} \\ = -tr \left( W^TXX^TW \right) + \sum^m_{i=1} \left( x^{(i)} \right)^T x^{(i)}

​ 在推导过程中,分别用到了 \overline{x}^{(i)} = Wz^{(i)} ,矩阵转置公式 (AB)^T = B^TA^TW^TW = Iz^{(i)} = W^Tx^{(i)} 以及矩阵的迹,最后两步是将代数和转为矩阵形式。
​ 由于 W 的每一个向量 w_j 是标准正交基,\sum^m_{i=1} x^{(i)} \left( x^{(i)} \right)^T 是数据集的协方差矩阵,\sum^m_{i=1} \left( x^{(i)} \right)^T x^{(i)} 是一个常量。最小化 \sum^m_{i=1} \| \hat{x}^{(i)} - x^{(i)} \|^2_2 又可等价于
\underbrace{\arg \min}_W - tr \left( W^TXX^TW \right) s.t.W^TW = I
利用拉格朗日函数可得到
J(W) = -tr(W^TXX^TW) + \lambda(W^TW - I)
​ 对 W 求导,可得 -XX^TW + \lambda W = 0 ,也即 XX^TW = \lambda WXX^Tn' 个特征向量组成的矩阵,\lambdaXX^T 的特征值。W 即为我们想要的矩阵。
​ 对于原始数据,只需要 z^{(i)} = W^TX^{(i)} ,就可把原始数据集降维到最小投影距离的 n' 维数据集。

​ 基于最大投影方差的推导,这里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同仁可自行查阅资料。

PCA算法流程总结

输入:n​ 维样本集 D = \left( x^{(1)},x^{(2)},...,x^{(m)} \right)​ ,目标降维的维数 n'​

输出:降维后的新样本集 D' = \left( z^{(1)},z^{(2)},...,z^{(m)} \right)

主要步骤如下:

  1. 对所有的样本进行中心化,x^{(i)} = x^{(i)} - \frac{1}{m} \sum^m_{j=1} x^{(j)}
  2. 计算样本的协方差矩阵 XX^T​
  3. 对协方差矩阵 XX^T 进行特征值分解。
  4. 取出最大的 n' 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 w_1,w_2,...,w_{n'} \}
  5. 标准化特征向量,得到特征向量矩阵 W
  6. 转化样本集中的每个样本 z^{(i)} = W^T x^{(i)}
  7. 得到输出矩阵 D' = \left( z^{(1)},z^{(2)},...,z^{(n)} \right)​
    :在降维时,有时不明确目标维数,而是指定降维到的主成分比重阈值 k(k \epsilon(0,1])​ 。假设 n​ 个特征值为 \lambda_1 \geqslant \lambda_2 \geqslant ... \geqslant \lambda_n​ ,则 n'​ 可从 \sum^{n'}_{i=1} \lambda_i \geqslant k \times \sum^n_{i=1} \lambda_i ​ 得到。

PCA算法主要优缺点

优缺点 简要说明
优点 1. 仅仅需要以方差衡量信息量,不受数据集以外的因素影响。 2.各主成分之间正交,可消除原始数据成分间的相互影响的因素。3. 计算方法简单,主要运算是特征值分解,易于实现。
缺点 1.主成分各个特征维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不如原始样本特征的解释性强。2. 方差小的非主成分也可能含有对样本差异的重要信息,因降维丢弃可能对后续数据处理有影响。

降维的必要性及目的

降维的必要性

  1. 多重共线性和预测变量之间相互关联。多重共线性会导致解空间的不稳定,从而可能导致结果的不连贯。
  2. 高维空间本身具有稀疏性。一维正态分布有68%的值落于正负标准差之间,而在十维空间上只有2%。
  3. 过多的变量,对查找规律造成冗余麻烦。
  4. 仅在变量层面上分析可能会忽略变量之间的潜在联系。例如几个预测变量可能落入仅反映数据某一方面特征的一个组内。

降维的目的

  1. 减少预测变量的个数。
  2. 确保这些变量是相互独立的。
  3. 提供一个框架来解释结果。相关特征,特别是重要特征更能在数据中明确的显示出来;如果只有两维或者三维的话,更便于可视化展示。
  4. 数据在低维下更容易处理、更容易使用。
  5. 去除数据噪声。
  6. 降低算法运算开销。

KPCA与PCA的区别

​ 应用PCA算法前提是假设存在一个线性超平面,进而投影。那如果数据不是线性的呢?该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KPCA,数据集从 n 维映射到线性可分的高维 N >n,然后再从 N 维降维到一个低维度 n'(n'<n<N)

​ KPCA用到了核函数思想,使用了核函数的主成分分析一般称为核主成分分析(Kernelized PCA, 简称KPCA)。

假设高维空间数据由 n​ 维空间的数据通过映射 \phi​ 产生。

n 维空间的特征分解为:
\sum^m_{i=1} x^{(i)} \left( x^{(i)} \right)^T W = \lambda W

​ 其映射为
\sum^m_{i=1} \phi \left( x^{(i)} \right) \phi \left( x^{(i)} \right)^T W = \lambda W

​ 通过在高维空间进行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分解,然后用和PCA一样的方法进行降维。由于KPCA需要核函数的运算,因此它的计算量要比PCA大很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