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強排名只差2位,平安保險和建行的利潤,爲何卻相差2倍?

中國的經濟實力是越來越強了,自2010年之後,我國已經成爲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一、世界500強之中美對比

在世界500強企業中,2000年我國尚且只有13家入選,而到了2018年已經有120家入選,僅次於美國的126家。

不過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還只是處在實體經濟大,但還沒有到強的階段。比如我國人均GDP只有世界71位,我國500強企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也僅有5.1%。

從2018年世界500 強企業的行業分佈來看,美國 500 強企業涉及多達 45 個細分行業,而中國僅有29個細分行業,且多集中在傳統週期領域,比如原油、貿易、銀行、金屬等,利潤貢獻的大頭集中在某些行業龍頭上

比如銀行業,憑藉壟斷地位獲取超額利潤,中國 10 家入選2018年世界500強的銀行平均淨利潤高達 179 億美元,與此同時,全部上榜的中國公司平均利潤 僅31 億美元,而美國上榜 的8 家銀行平均利潤爲 96 億美元,是中國10家入選銀行的1/2。

中國的銀行利潤之高,從世界500強的榜單中可見一斑。那麼,同樣作爲金融業中的保險行業,利潤水平又如何?

二、銀行和保險,相近的營收,天差地別的利潤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單看營業收入,保險公司似乎可以和商業銀行掰手腕。但當我們把兩家營業收入相近的銀行和保險公司擺在一起時,卻發現淨利潤相去甚遠,銀行利潤遠高於保險

無論中外,無不如是。

比如排名第26位的中國工商銀行和第27位的法國安盛保險集團,營業收入分別是153021.3百萬美元和149460.9百萬美元,極爲接近。但利潤上中國工商銀行卻是法國安盛保險的6.05倍

無獨有偶,排名第29位的中國平安保險和第31位的中國建設銀行,營業收入分別是144196.8百萬美元和138594.1百萬美元,相差不大。但中國建設銀行的利潤卻達到了平安保險的2.7倍

與此類似的情況還有排名40位的農業銀行和38位的德國安聯保險;排名46位的中國銀行和42位的中國人壽保險;排名168位的交通銀行和154位的美國安泰保險。

他們都是營業收入接近,但淨利潤卻差了幾倍甚至十幾倍。

三、營收相近,利潤卻相差幾倍的原因是什麼?

從以上總結的數據來看,這種現象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根源就在於銀行和保險公司在計算營業收入時的規則完全不同。

我們拿世界500強排名29的平安保險和排名31的建設銀行來舉例說明。

先看平安保險,其營業收入主要由已賺保費、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匯兌損益和其他業務收入組成。

再看建設銀行,其營業收入主要由利息淨收入、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匯兌損益和其他業務收入組成。

發現什麼不同了沒有?

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匯兌損益和其他業務收入這四項都是組成兩者營業收入的組成部分,這是相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在於,保險公司的已賺保費是營業收入的最主要來源,而銀行的利息淨收入、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是營業收入的最主要來源。

正是因爲這一點之差,導致兩者之間營業收入相近,但利潤卻有着天壤之別。

先說銀行。銀行是典型的金融中介機構,在資金供給者和資金需求者之間搭建起橋樑,銀行給資金供給者支付利息,問資金需求者收取利息,這之間的存貸利差就是利息淨收入,也是銀行賺錢的源頭

有人把銀行稱之爲"吸血鬼",就是因爲銀行憑藉着行業地位,手握存貸大權,可以毫無風險地坐吃存貸利差。只要不是在投資上做得太差,銀行的買賣可謂是穩賺不賠。

正因爲如此,銀行的利潤很好計算,它的營業收入不包括資金供給者的本金,也不包括銀行的資金成本(即支付給資金供給者的利息),所以在扣除一些管理費、資產減值和稅金之後,剩下的就是利潤了

我們舉個例子,一位客戶存了100萬到銀行,銀行給到客戶的利率是2%,然後銀行再把100萬貸款出去,收取5%的利率。那麼,銀行的存貸利差就是3%,這100萬一年產生的利息淨收入就是3萬元,這3萬元是計入到營業收入裏的。

再說保險公司。和銀行不同,銀行在收到儲戶存款的那一刻起就註定是能吃到利差的,而保險公司在收到投保人保費的那一刻起就出現了承保虧損

根據監管規定,保險公司爲了證明自己具備足夠的償付能力,在收取保費時必須提取大量的責任準備金,之後每年再逐步釋放。

財險公司可能還能實現承保盈利,而壽險公司收取的保費,在扣除風險成本和營運成本之後,必然會出現承保虧損。

因此,保險公司極度依賴投資收益,通過長期的投資收益來抹平承保虧損。在保險業內,一張長期保單要由虧轉盈,平均需要5-7年時間;如果設計之時保單預定利率高的話,則由虧轉盈需要更長的時間。

這就是爲什麼繳費期內退保現金價值低的原因了。如果不通過退保金做限制,允許隨時無損失退保的話,保險公司的虧損將會難以遏制!

在承保時,保險公司需要計提大量的保險責任準備金,對公司而言,這是負債。而人身險業務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分爲三種:

●1年期及以下的未到期短期人身險責任準備金;

●長期壽險責任準備金;

●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

但是根據現行會計準則,在計算保險公司營業收入時,已賺保費只扣除"1年期及以下的短期人身險責任準備金"。"長期壽險責任準備金"與"健康險責任準備金",則和"提取未決賠款準備金"合併,稱之爲"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放到了營業支出裏

這個會計準則的計算方式,就導致了保險公司的營業收入是比較"虛胖"的,因爲負債大頭"長期壽險責任準備金"和"健康險責任準備金"都沒有扣除。

還是舉剛纔那個例子,如果客戶的100萬不是存入銀行,而是以躉繳的方式購買了一份長期人身保險。由於"長期壽險責任準備金"和"健康險責任準備金"都不扣除,因此100萬全部計入了保險公司的已賺保費之中,營業收入增加了100萬。

這就是爲什麼一家銀行和一家保險公司,在營業收入相近的情況下,銀行的淨利潤卻要遠高於保險公司的真正原因!

今年年初,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9已經開始施行,新的會計準則對保險公司影響巨大,損益表收入列報將發生重大變化,將會接近於銀行等金融服務行業。

不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同意保險公司延遲至2022年開始施行。屆時,保險公司的營業收入將會急劇下滑。可以預見,將會有不少保險公司因此被擠出世界500強。

但不得不說,IFRS9準則更符合保險公司的金融屬性,營業收入的"水分"確實該被擠掉了。

我是浮生君,一個客觀、專業、有溫度、有態度的保險自媒體人。請關注我的公衆號今日說保(id:todaybao),讓我把專業帶給你!如果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歡迎轉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