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味道

 

   

今夜喝酒有些醉,莫名想起去世多年的奶奶,想起奶奶的飯菜香味,眼中忍不住滿是淚水。

  細細回憶,從小我就是在奶奶的特別關愛下慢慢成長,從我呀呀學語,到後來的每晚給我講故事哄我入睡,到後來的讀書識字。

  (一)奶媽的美食

   猶記得,那時,我才幾歲,70年代的農村,很多家庭很窮,吃不起豬肉,雞鴨魚肉更是少見,連主糧有時都不夠。於是,窩窩頭,灰面巴兒(那時的麪粉,不像現在的麪粉,白嫩,細膩,精細。膚康沒去幹淨,顏色有點帶灰色,所以我們南方有些地方叫灰面巴)便成了我們的主食。而奶奶炕的灰面巴,就成了我吃過的最好吃的實物。

 自產的麥子到磨坊磨成麪粉回來,倒入盆裏,奶奶像做太極一樣從容的攪和着水和麪粉。這是一道不易的工序。水多了,做出來的灰面巴頭會有比較軟,吃起來有點粘牙齒;水少了,就會變成有點特別硬,口感不好。不知道,奶奶是經過多少的實驗,才把比例做到最好,裏面放少許食鹽,蔥花,待到麪粉和的差不多了,才把柴燥燒到溫度合適,抹上少許油(那時油都是奢侈品,很多家庭連油都沒有),把用調羹調好的灰面(麪粉)倒進鍋裏,等一面酥黃,再翻面,待到兩面酥黃起鍋,那香味,真是惹人口水四溢(那時的生活條件有限),這個招牌菜,奶奶也經常用來招呼來家的客人。

        奶奶的美食中,記憶比較深的還有豆腐腦。那種味道,是我至今從來沒在其他地方吃過的味道。哪怕是傳說中四川豆腐腦最出名的峨眉,我也沒吃出那種感覺和味道。記得那時,就是自家在石磨上推的豆漿,在柴竈鍋裏燒開後,重新盛在一個盆裏,放上少許滷水,用油煎過的豆瓣醬,再放少許蔥花,蒜末,味精,花椒麪,感覺調製出來的味道。比現在調料放的多的還好吃。也許是當時的物質生活太貧乏的緣故吧,很多東西吃起來都很香。

  (二)奶奶的記憶

    記憶中,我從小多是奶奶帶大,小的時候,晚上都是挨着奶奶,聽着她講着故事入睡。記憶中奶奶的故事很多,好像從來沒講完過 ,從《西遊記》到《三國演義》,再到《聊齋》的鬼故事。那時我最喜歡聽聊齋,但又最害怕。害怕時就躲在奶奶的懷裏,全身縮成一團,奶奶這時就會罵我,說我膽小,不再講了 ,叫我睡覺。

  記憶中的奶奶很會過日子,她常給我講她小時候的悲苦歲月。她是解放前,因爲家庭貧困,11歲不到,就到成都一戶富人家當丫鬟,學會了很多規矩,也漲了很多見識。奶奶不識字,但她的記性真的很好,很多東西她能過目不忘,口算數據還真沒幾個人能和她比。奶奶曾對我說,解放後,因爲她記憶超常人,當時政府有領導叫她去上班,被她拒絕了,原因是她自己知道自己不識字,怕去鬧笑話,那個領導都還不相信她不識字,試了幾次,真的不識字後,方纔作罷。奶奶自己說,有人給她算過命,按照諸葛稱命的算法,她是丞相命,她也自嘲說自己是有命無運,目不識丁,如果生在好一些的家庭,從小能讀書識字,說不定還真能應命。

  記憶中,奶奶特別會鼓勵我,每次考試之前,都會給你說,你如果這次開始考到多少名,會給我什麼什麼獎勵。我也從來沒讓她失望過,每次考試能考個很好的成績。每次的獎狀,都會被奶奶用心的貼在牆上,從小學到初中,所得的獎狀都貼滿了一面牆,奶奶說這是一個人的榮譽,要好好保存。 

    記憶中,奶奶是比較有經濟頭腦的一個人,她常說,她是向別人借了兩鬥麥子,靠着炕灰面巴來賣,養活了一大家人。改革開放後,奶奶也是我們那裏比較早一批在街上做生意,賣些日用品的人,我不知道那時奶奶掙了多少錢,但我知道,自從奶奶開始做生意後,家裏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至少那時肉能經常吃了。

  (三)曾經的味道已成回憶

  如今,日子越過越好,好東西越吃越多,雞鴨魚肉幾乎撐破了我們的肚皮。什麼都吃膩了似的。各種山珍海味,各類美食佳餚,吃貨們吃盡中國美食,再吃外國美食,賞進天下美食。但我想,這世間很多東西,再也不會讓我們吃出曾經的味道和記憶。

  回首那些艱苦貧窮、缺衣少食的歲月,不禁感嘆生活的越變越好,讓我們都忘記了曾經的奮鬥、曾經的苦中作樂、曾經的屬於我們每個家庭的團團圍坐在一起,品嚐自給自足簡單而溫暖的食物,忘記了一種特殊的味道。

  如今,城市裏,凡有親戚朋友來,都是在餐廳酒店接待,享受的是空調環境和服務員彬彬有禮的服務,是各色各樣多得數不清的菜餚。很少有人還會在家裏招待客人,親自做一頓家味十足的家宴。或許是早已忘記了那些食不果腹的日子,或許是社會的進步讓我們丟失了一些值得回憶的東西。

  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基本上是不再稀缺,食物品種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在人們越來越追求生活品質的今天,我們卻在擔心,工業油磨的大米、污染的水質環境、帶毒的蔬菜,帶菌的豬肉,有害的地溝油,這些讓我們望而生畏的東西,我們每天都無可奈何的去夠買可能含有有害物質的食品。更多的人願意花更多的錢,去追求原生態的食物,追求糧食餵養的豬肉,追求糧食餵養的雞鴨魚,追求有機的蔬菜瓜果,以前憶苦思甜的野菜,現在卻成了高高在上的貴价食品。這是爲什麼?還不是我們心裏上認爲,這些食品更安全嗎?我們都在呼喚食品安全,我們都在呼籲食品安全。

  曾經記憶中的味道,在現在看來無論多麼的可笑,多麼的可悲,我可能都忘記不了,幼年時奶奶給我做的一頓灰面巴,一碗豆腐腦,那些香氣,是那個年代特有的、健康的、有益的香氣、是苦中帶甜的香氣,是那個年代代主流的香氣,是奶奶身上特別的香氣。

  奶奶已離開我近20年了,至今記得奶奶的味道是艱苦樸素的味道,是慈愛關懷的味道,是堅強的味道、安全的味道、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味道!

( 酒醉寫於2019年7.15日凌晨2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