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L學習筆記]之配置管理(1)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配置管理]

To provide a logical model of the IT infrastructure by identifying, controlling, maintaining and verifying the versions of All Configuration Items in existence.

“配置管理”通過識別、控制、維護和驗證現存的所有“配置項(CI)”的版本來制定IT基礎架構的邏輯模型。

[配置管理數據庫(CMDB)]的定義

  記錄CI項和CI關係的數據庫

[配置項(CI)]的定義

  ITIL中是這樣定義CI的:它是基礎設施組件或者是一個對象,處於(或將處於)“配置管理”的控制下。各種CI的複雜性、大小和類型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可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包括所有硬件、軟件和文檔),也可能是一個模塊或較小的硬件組件。

CI類型有以下幾大類:

硬件
軟件
文檔(包括技術文檔、流程和規範及圖表)
IT人員
[目標]

對公司內部的所有IT資產和配置及相關服務做出說明

提供相關配置及其記錄的準確信息以支持其它IT服務的運行

爲“事件管理”、“問題管理”、“變更管理”、“發佈管理”提供堅實的基礎

對照基礎設施驗證配置記錄並糾正任何異常情況

[學習體會]

我們將其目標分解成幾個部分,然後分別進行分析:

通過識別、控制、維護和驗證現存的所有“配置項(CI)”的版本來制定IT基礎架構的邏輯模型
  “配置管理”是圍繞着配置項(CI)展開的。剛接觸ITIL的人很容易將配置管理與資產管理搞混淆,實質上二者也有相似之處。通常我們說的資產管理,指的是設備、裝備、機器、工具、材料等這些物質形態存在的資產,像打印機、PC機、服務器等等。但在ITIL中,這樣的管理線條明顯太粗了,我們需要的是更具體一點的內容,比如一個服務器配置了不同的端口,每一個不同的端口可能會有不同的鏈接,這時端口就可以定義成爲CI。

  配置項(CI)是ITIL中所有活動的最基本的支撐,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準確的配置項,實施ITIL就是“天方夜談”。

  但是,僅有配置項(CI)就想完成配置管理,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爲不但要搞清楚自己的家底有多少,還要摸清楚家底的狀態(哪些在用,哪些不在用),也就是說要搞清楚資產項目之間的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在出現問題時把故障點及與它關聯的這些設備找出來,並估計故障影響範圍,及時作出調整。

  “配置管理”是對CI進行管理,但更是對CI關係進行管理,所以可以這樣說,CMDB中記錄的20%是CI項,80%是CI項之間的關係。

  該目標的特定要素還包括對配置項(CI)進行維護和使用,這就要求CI的準確性,並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管理CI。要不然下面的這種情況就不足爲奇了,例如客戶報告“我的掃描儀不能使用了”。服務檯的回答是:“這並不奇怪,根據我們系統的記錄,你並沒有配置掃描儀”。(雖然這看似荒誕無稽,但的確說明了問題所在。)

  因此,如果還沒有一個集中的CMDB,那麼我們需要實施ITIL;如果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把握IT資產狀況,那麼我們需要實施ITIL。

對公司內部的所有IT資產和配置及相關服務做出說明
  這是一個重要目標,因爲並不是所有CI看上去都是資產。例如,內部編寫的程序、規程記錄以及人員通常不會被視爲資產,但是它們都是“配置對象”。該目標要素意味着應該進行覈查以確保所有可能的CI都應該包括在“配置管理數據庫(CMDB)”中。確定是否滿足該要素的要求非常簡單。是否進行了覈查?當然,如果您沒有 CMDB,的確也不會有什麼內容可供覈查。

提供相關配置及其記錄的準確信息以支持其它IT服務的運行
  CMDB是所有其它IT服務運行的基礎,但並只是記錄它就夠了,而是要把它與其它的服務流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例如,當服務檯在事件記錄中輸入數據時,是否能夠自動從CMDB中取得相關的數據;這完全依賴於CMDB中正確記錄CI項的關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